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2016-1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数量减少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单纯血小板减少症按病因分为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分布异常。
血小板破坏增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DIC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
其他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
SLE
HIV-1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
TTP/HUS
其他常见的免疫缺陷症
输血后紫癜
2B型vWD
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减少伴桡骨缺失综合征(TAR)
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Bernard-Soulier综合征(BSS)
May-Hegglin畸形
Fechtner综合征
Sebastian综合征
Epstein综合征
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症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第一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被定义为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且不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原发病的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异常。美国血液学会和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分别制订了ITP诊疗指南,规范了ITP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一、发病机制
1.体液免疫因素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是血小板被过早破坏的直接原因。该类自身抗体识别的靶抗原几乎涉及血小板膜表面所有分子。现已证明在ITP患者中存在抗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Ⅰb/Ⅸ、Ⅰa/Ⅱa、Ⅳ和Ⅴ等自身抗体。结合自身抗体的血小板不仅其自身功能受影响,而且易被网织内皮系统破坏。此外,现已发现多例存在抗GPⅥ自身抗体的ITP患者,抗体结合血小板膜表面GPⅥ,不仅介导血小板的破坏,还可引起血小板表面GPⅥ/FcRγ链复合物降解,表现出血小板对胶原类诱导剂无聚集反应。由此可见,ITP患者临床出血表现的原因除血小板数量减少外,因自身抗体所致的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ITP患者由于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骨髓血小板生成出现代偿性增加。但资料表明,近2/3ITP患者血小板生成并非增加,而是正常或减少。这是由于自身抗体与巨核细胞结合引起骨髓内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破坏,并干扰巨核细胞的分化成熟。McMillan等使用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血浆,体外观察其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2/3ITP患者血浆能明显抑制巨核细胞生成(25%~95%),巨核细胞数量和成熟度均受到抑制。Chang等也证实自身抗体明显抑制脐血来源巨核细胞生长。
2.细胞免疫因素
ITP患者T细胞亚群及功能、HLA系统、细胞因子、NK细胞等方面均发现异常。在ITP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针对GPⅡb/Ⅲa的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细胞因子异常则主要表现为与Th1细胞活化有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增加,如IL-2、IFN-γ、IL-10等,以及sIL-2R、M-CSF水平增加,TGF-β水平降低等异常。OlssonB等证实针对血小板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在ITP发病中也起到主要作用。T、B细胞活化依赖共刺激分子途径,目前发现大部分ITP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L水平明显升高,而治疗后回落。使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成功治疗难治性ITP也证明了共刺激分子途径在ITP发病中的作用。
3.生物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TP之间的联系引起人们北京哪里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公立看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