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罕见单相型滑膜肉瘤一例
2017-8-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及来源
康振闵祥德冯朝燕王良
中华肿瘤杂志,,38(12):-.
患者男,42岁,因上腹部胀痛1周余入院。患者8年前行左枕叶脑膜瘤切除术,半年前行左枕部矢状窦复发脑膜瘤切除术。对头孢曲松过敏。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无黄染,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无明显压痛和反跳痛,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甲胎蛋白(AFP)阴性,癌胚抗原(CEA)阴性、糖类抗原(CA)阴性,血常规正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U/L,总蛋白(TP)58.8g/L,白蛋白31.9g/L,球蛋白26.9g/L,胆红素正常;乳酸脱氢酶(LDH)U/L,血氨μmol/L。CT检查:肝脏V段见融合类圆形肿块,大小约11.8cm×9cm×8cm。增强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边界不规则,稍显毛糙,中心见散在小片低密度区(图1);门脉期强化程度减弱,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其内仍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图2);延迟期与正常肝实质呈等密度(图3)。门脉主干及分支未见瘤栓形成。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肝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诊断:肝脏V段占位,考虑血管瘤。手术所见:全身麻醉下行肝脏V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膈肌转移瘤切除术+大网膜结节切除术。术中探查可见:腹腔未见明显积液,肝脏无硬化,肝脏V段脏面可触及一直径约10cm球形肿块,为2个肿块互相融合而成。胆囊床位于肿瘤表面,胆囊未触及异常。右侧膈肌可见一直径1.5cm转移结节,色白,质硬。大网膜内可见一直径约1cm可疑结节,色灰,质软,表面光滑。术中诊断:脑膜瘤肝转移,膈肌转移。病理表现:标本切开见肿瘤呈灰白色,质软,呈鱼肉状。镜下见肿瘤组织排列呈编织状、束状,肿瘤细胞呈梭形(图4),细胞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检查:VIM(+),CD99(+),Bcl-2(+),PCK单个散在(+),CD34(-),EMA(-),S-(-),CD(-),DOG1(-),DES(-),Melan-A(-),HMB45(-),SMA(-),GFAP(-),Ki-67标记指数约为3%。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肝脏单相型滑膜肉瘤。患者3年后复查,发现肝内多发转移,影像学特点与前相仿。
图1动脉期见肝脏V段融合性肿块,显著强化
图2门脉期肝脏肿块强化减弱,范围向内进展
图3延迟期肝脏肿块基本呈等密度
图4瘤细胞排列致密,呈梭形,未见明显坏死和变性HE染色 ×
讨论滑膜肉瘤是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多数学者认为,滑膜肉瘤并非起源于滑膜,与关节囊内的滑膜组织无直接关系,而是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并可双向分化。约90%的滑膜肉瘤常发生于深部软组织和四肢关节旁软组织内。而发生于肝脏的滑膜肉瘤非常罕见。滑膜肉瘤根据组织细胞的不同分为双相型、单相型和分化差型。本例滑膜肉瘤的镜下表现主要为梭形瘤细胞,诊断为肝脏单相型滑膜肉瘤。目前,单向型滑膜肉瘤的报道也较为罕见。肝脏滑膜肉瘤的发病年龄为13~60岁。其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体t(X;18)异位及SYT/SSX融合基因转录。滑膜肉瘤的特异性病理学表现也是其重要的诊断依据,包括VIM(+)、CD99(+)、CD34(-),S-(-)、DES(-)、SMA(-)等。本例患者的免疫组化特征均符合滑膜肉瘤。肝脏滑膜肉瘤在CT和MRI上可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巨大囊性或混杂实性占位,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影像学特点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本例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是密度较致密,动脉期强化显著,肉眼可辨其强化程度和范围均超过常见肝癌的强化程度,是其特别之处;但在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的强化程度减弱,于延迟期表现为等密度,也是其与肝血管瘤易混淆之处;结合三期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可与常见肝癌及肝血管瘤相鉴别。另外,本例患者既往左枕叶脑膜瘤并复发,也是易混淆临床诊断之处,但脑膜瘤颅外转移罕见。其他需要相鉴别的还包括肝脏基质上皮性肿瘤、肝母细胞瘤、胚胎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综上所述肝脏滑膜肉瘤极为罕见,术前影像诊断较困难,需要术后病理和基因诊断确诊,但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遇见肝脏肿块,强化方式不同于常见肿瘤强化方式的,有类似于本例患者的病例,应考虑到肝脏罕见肿瘤包括滑膜肉瘤的可能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