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源看魏则西事件
2017-6-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先来回顾一下魏则西事件的大概经过:魏则西,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于两年前被检查出滑膜肉瘤晚期,医院都说这个病没有希望了。正在这极度痛苦之时,通过百度搜索得知了XX医院后,魏则西父母便前往考察,医院X姓医生告知可以治疗,于是魏则西开始了XX医院先后4次的治疗。
百度的搜索似乎给魏则西带来了一线“生机”,而最后带给他的却是噩梦。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如果细看《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话(具体的请自行百度),傻子都能看出来这些医疗广告违法了规定。
比如第六条规定: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
(二)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
(五)涉及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疾病名称、药物的;
(七)使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名义的;
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去讨论百度医疗推广具体做法的是非,因为就算讨论了也是不负责任的、带有情感的主观臆断,现在国信办调查组已经进驻百度,相信过一段时间调查组会给我们一个答案的。
那我们讨论什么呢?我很欣赏一个人的观点,回到问题的本源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不把问题从根本上说清楚,现在百度出事,将来没准十度、千度,万度还是一样出事,只不过换了一个面目而已。
在魏则西事件中的核心角色相当少,一共就仨:患者(魏则西)、医院(XX医院)和信息搜索平台(百度)。它们的关系也及其简单:患医院,医院渴望赚到患者的钱,而信息搜索平台想充当则医院之间的桥梁。关系是如此简单,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
先说说患者和信息搜索平台之间的关系,想想我们平时是怎么搜索信息的就知道了,是不是一般会注意搜索结果第一页的前几条推广信息?而如果只是随便找个电影歌曲啥的,也就无所谓了,但如果涉及到人命关天的医疗广告,那可就不一样了,患者会认为这前几条是他的救命稻草,但如果这前几条不是救命稻草反而是带他去见阎王的黑白无常呢?这就令很多人会想:患者是无辜的,他仅仅想治好自己的病,这都要赖那个黑心的平台,收了那么多钱,还不给我们推送有价值的信息。
患者苦于寻医问药,急于找到治病的方法,现在的搜索引擎让这个目的变得简单了不少,在搜索框里敲几个字,信息跃然屏上。信息搜索平台本来是想干一件好事,但却是好心办了坏事儿。
这时,信息搜索平台不乐意了:医院都想让自己上那前几条,我们怎么办?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钱!注意,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钱是衡量什么的?是需求啊!可这里用价格衡量医院的需求吗?当然不是!这里的钱能衡量的仅仅是“医院想上搜索结果前几条”的需求,是医院治病、从而赚取更多的钱的需求!医院位置靠前,就要付更多的钱。
回到本源,其实问题就出在:想用“给信息搜索平台的钱的多少”来衡量“医院究竟能不能解决患者病痛”,你觉得这可能吗?
信息搜索平台开始喊冤了,你以为我们不想把优质信息提供给患者?你以为我们不想既对得起良心又把钱赚到?问题是我们不用钱来衡量用什么来衡量呢?医院的水平,但具体怎么做?总医院被治疗一下,然后评价医疗水平吧?就算能这样做,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具体的标准是很难量化的。因此它们只能堂而皇之地认为:出价最高的是最好的。
医院之间,更广泛地应该说是与海量的信息提供者之间,实质上存在着一种信息的不对称,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用钱是弥补不了的,因为这里的钱衡量的仅仅是信息提供者想上头条、被更多的人知道的需求。
参考书目:《经济学通识》薛兆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