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妊娠期外阴巨大腺泡型横纹肌肉瘤肺转

2016-11-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上周讨论结果公布

横纹肌肉瘤起源于具有横纹肌分化倾向的原始间叶组织,由未分化的多潜能细胞发展而来,并未直接起源于横纹肌,所以在无横纹肌的部位(如子宫、中耳、虹膜等)均可发生。此病是儿童及青少年中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在成人中少见,组织学上分为多形型、腺泡型、胚胎型和葡萄型。

腺泡型横纹肌肉瘤是一种原始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瘤细胞部分显示骨骼肌分化,组织学上以瘤细胞形成腺泡状结构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10~25岁青壮年,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多见于四肢,其次是头颈、躯干,原发部位在女性外阴者少见,发生于妊娠者罕见。

横纹肌肉瘤在MRI上表现为T1WI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增强后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若肿瘤出现坏死囊变,则该区域表现为T1WI信号更低,T2WI信号更高,少数肿瘤伴有瘤内出血,在出血的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信号。在抑脂序列和增强扫描像,肿瘤的边缘和累及范围显示地更加清楚,有利于定位诊断。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均匀或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后显著强化,病灶边界相对欠清晰。

超声表现为实质性均匀或混杂回声团块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肿瘤内部丰富且杂乱的彩色血流。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的影像表现不典型,应结合临床表现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外阴癌: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与肌肉密度相仿,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2)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在T1WI上多为信号混杂的等信号和(或)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和内部具有特征性的涡旋状排列的低信号,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可出现与T1WI一样的涡旋状排列的细线样强化,且该肿瘤术后复发率极高,但几乎不出现转移。(3)外阴巴氏腺囊肿:位置表浅,与周围皮下组织界限清楚,与盆腔内子宫、附件无联系,一般不超过鸡蛋大小,呈囊性,超声检查光团呈透声性,后方回声增强。

纵隔原发恶性蝾螈瘤一例

患者男,4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1个月,于年2月26日入院。患者为阵发性咳嗽,以夜间为重,同时咳少量白色黏痰,无发热、眼睑下垂、饮水呛咳、恶心、胸痛、呼吸困难等。吸烟20年,20支/d。体检:左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减弱,左下肺叩诊实音,左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图1CT平扫示左中纵隔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清楚;图2CT增强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左前胸壁密度不均,边缘毛糙;图3病理示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核异型性明显,在梭形细胞背景中可见横纹肌母细胞(HE×);图4术后4个月肿瘤复发,CT增强示左侧胸腔内多发、巨大囊实性占位,侵犯邻近胸膜、心包、肋骨及胸壁

胸部CT平扫:示左中纵隔巨大软组织肿块(图1),大小约22.8cm×17.2cm×15.8cm,CT值42-68HU,密度不均,其内见片状稍低密度影,肿块边界清楚,纵隔受压右移,双肺未见实质性病灶,肺门及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CT增强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动脉期CT值52-96HU,静脉期CT值45~86HU,其内可见斑片样及线条状明显强化影,坏死区未见强化。CT诊断为恶性肿瘤性病变。

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中纵隔,质硬、活动度差、无搏动感,肿瘤有完整包膜,包膜上有丰富的血管,与心包及胸壁致密粘连,左肺受压、部分膨胀不全,左肺上叶与胸壁有致密粘连。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核异型性明显,部分区域呈束状排列,漩涡状结构,在梭形细胞背景中可见横纹肌母细胞,呈圆形、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红染,类似横纹肌肉瘤(图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蛋白(Desmin)、肌调节蛋白(MyoD1)、波形蛋白(Vimentin)、S-均为阳性,角蛋白(CK)阴性。病理诊断: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恶性蝾螈瘤)。

术后4个月肿瘤复发,胸部CT增强(图4)示左侧胸腔内多发混杂密度占位,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厚环状强化,左侧胸膜、心包、肋骨及胸壁均见侵犯。

(病例由中华放射学杂志廖欣等提供)









































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治白癜风方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ysbj/1000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