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无知伤害了自己

2019-3-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过:“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很多年轻人总以为年轻就是资本,殊不知,透支身体、熬夜、吸烟、不健康又缺乏营养的饮食习惯都在拉近他们和癌症的距离。

名人说健康

“为什么是我?”

这可能是每一个被确诊癌症的患者都会问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癌症。

喝咖啡会致癌、酸性食物会导致癌症、糖会滋养癌细胞、小苏打可以治疗癌症……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有关癌症的谣言都会在社交网络刷屏。而这些轻易流传的谣言背后,是大众对癌症的恐惧和焦虑,也源于大众对癌症的一知半解。

之前,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一期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平均每分钟7人确诊患癌,其中肺癌居首。

原癌基因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体内,人体细胞发生癌变是由于突变累积,遗传、病毒、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细胞突变的诱因。此外,老龄化也是癌症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癌症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

根据中医院提供的《年最新研究解析中国肿瘤流行病谱》,如果按照74岁的平均寿命来计算,每个人一生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2%。

美国医生悉多达·穆克吉在《众病之王·癌症传》一书中大胆指出:“癌症,就是人类的新正常态!”他还在书的最后写道:“问题不再是我们在生命中是否会遇到这种永恒的疾病,而是我们何时会遇到它。”

我们该如何面对癌症?这似乎成为了每个人不得不思考的沉重课题。

我们真的害怕癌症吗?

然而,让人觉得吊诡的是,“谈癌色变”的我们,似乎并不害怕癌症。

在不少癌症患者的经历里,常常能发现类似的情节:身体已出现轻微疼痛,但因为工作忙没有在意,当疼到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恶性肿瘤。

一般而言,患癌几率会随着年龄增长呈指数式增加。但近年来,癌症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年,年仅22岁的魏则西因滑膜肉瘤病逝;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年仅33岁就离开这个世界……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年到年间,年轻人癌症病发率从39.22/10万增至70.01/10万,数据上升了近80%。

年轻人总以为年轻就是资本,想当然地认为类似癌症这种重疾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还是努力工作、多赚点钱、享受生活比较重要。

殊不知,透支身体、熬夜、吸烟、不健康又缺乏营养的饮食习惯都在拉近他们和癌症的距离。

预防癌症从生活点滴开始

癌症病变的基本单位是癌细胞。人体细胞老化死亡后会有新生细胞取代它,以维持机体功能。可见,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可以增生,但这种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细胞的增生则是无止境的,这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

同时,癌细胞还能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它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最后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及脏器功能受损等。

人体几乎每个部位都可能遭受癌症侵害。本来,人体这个生物机器运行得天衣无缝,然而癌症改变了这种情形,它的任务就是破坏。如果继续下去,就将拖垮人体。但是,肿瘤不像病毒,不是体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组织一样,因此机体无法对它进行识别免疫。

《食物、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报告对预防癌症提出了十条建议,专家认为,这十条建议不仅仅对预防癌症有意义,而且对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都有重要意义。

一、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全麦食品和豆类。

二、限制红肉,包括猪、牛、羊肉的摄入,尽量少吃经过高温加工的肉制品,如红肠、罐头(还含有防腐剂)等等。

三、限制饮酒。男性饮酒天天不超过两份,女性饮酒天天不超过一份。这里说的一份是指含酒精10~15克。

四、限制摄入盐腌制食品以及用盐加工的食品。

五、不用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

六、母亲对婴儿最好进行6个月的完全母乳喂养,以后再添加其他液体和食物。

七、癌症患者治疗以后,生活及饮食应该遵循癌症预防的建议。

八、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前边说过,肥胖易导致癌症,瘦人往往也没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问题。

九、天天至少从事30分钟身体活动。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贵在一个“动”字,民谚不是说“人不活动要生锈”吗?

十、尽量避免含糖饮料,限制摄入高能量密度食物,尤其是高糖食品,或者低纤维、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如汉堡包、炸薯条等等。

洛伊元,加入大健康蓝海市场

微博WEIBO丨:

洛伊元官方微博

唯一丨: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bybl/1007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