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过敏竟导致小儿尿频尿痛

2018-5-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患儿男,5岁。

因尿频、尿痛2d于年10月20日入院。

排尿最短间隔1~2min,每次数滴,伴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色黄清,无血丝、血块、沉渣及絮状物,不伴发热、皮疹、腰痛。门诊予口服头孢类抗生素,症状无缓解。

否认既往肾脏病史,否认变态反应过敏史,否认肾脏病家族史。

血压90/60mmHg,一般情况良好,无浮肿,无皮疹,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以下是群内医生们的初步诊断

“急性肾盂肾炎”

“尿路感染”

入院后查肝肾功能正常,尿常规:尿蛋白(±)~(3+),红细胞3~5个/HP~(2+),白细胞0~3-5个/HP,尿流式细胞术检查提示均一型红细胞。血红蛋白~g/L,WBC(11.14~28.70)×/L,其中嗜酸粒细胞17%~42%,嗜酸粒细胞绝对值(3.67~15.08)×/L,尿液基薄层示可见上皮细胞2~3个/HP,嗜中性粒细胞2个/HP,尿培养5次未见细菌生长。血IgE正常,过敏原检查提示蛋黄蛋清中度敏感。2次超声检查提示:膀胱壁不均匀增厚,最厚处10~14mm,膀胱充盈不良,壁欠光滑,见图1。CT见膀胱壁不均匀增厚。

增强CT示:膀胱前壁软组织明显增厚。见图2。10月27日行骨穿刺检查示骨髓三系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10月29日行膀胱尿道镜检查术及膀胱病变活检术,术中可见:膀胱三角区及后壁黏膜欠规整,局部可见小梁增生,膀胱前壁可见葡萄珠样黏膜突起,色黄,部分为白色,均为半透明状,部分突起有海葵样改变,突起面积较为广泛,位于整个膀胱前壁及两侧壁。

以下是群内医生们的进一步诊断

“膀胱炎症”

“嗜酸性肉芽肿”

“嗜酸性细胞性膀胱炎”

膀胱壁肌层嗜酸细胞的广泛浸润,符合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改变。见图3。免疫组化上皮细胞角蛋白(CK)表达(+),S-阴性、结蛋白(desmin)阴性,LCA(+)、MPO(+)弱表达,肌细胞生成素(mogenin)阴性。

嗜酸性细胞性膀胱炎

病理回报前用头孢唑肟纳抗感染治疗3d,患儿症状无缓解,尿频、尿痛明显,调整抗生素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氯雷他定治疗,规避过敏原,症状仍无明显缓解,于11月5日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阿赛松12mgbid(合泼尼松1.2mg·kg-1·d-1)口服,2d后患儿尿痛、尿频明显缓解。

11月7日复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降至正常,尿常规正常。11月8日患儿体温波动,再次出现排尿疼痛,伴下腹部疼痛,导尿管内出现血丝、血块,絮状物,尿培养为溶血性葡萄球菌。改用克林霉素口服,3d后体温正常,尿痛、下腹疼痛好转。11月13日复查B超检查膀胱壁前光滑,无明显增厚。

11月14日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氯雷他定,阿赛松初始剂量口服,每2周减量4mg,至今随访3个月,于门诊定期监测尿常规,血常规,及膀胱超声检查,年1月2日复查膀胱超声示膀胱壁光滑,未见异常,见图4。尿、血常规监测正常。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是一种罕见的膀胱炎性疾病,年由Brown等首次报道,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低,目前无儿童EC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Van等对文献检索到的例EC进行分析,发病年龄5d至87岁,平均年龄41.6岁,发病率成人79%,儿童21%,其中成年患者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男44%,女35%),而儿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1%的患儿中,男童14%,女童7%。本病病因不明,国外报道约43%的患者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约50%的患者有过敏史或家族有变态反应疾病遗传史。

大多学者认为是感染、食物、药物、寄生虫等过敏性物质在膀胱内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推测可能的机制为嗜酸细胞所致的膀胱组织损伤,可能与主要碱性蛋白,嗜酸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及嗜酸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过度释放有关。

本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过敏原检测提示蛋黄蛋清中度过敏,但单一应用氯雷他定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儿童EC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67%),排尿困难(62%),肉眼或镜下血尿(68%),耻骨上区疼痛(48%)及尿潴留(10%),部分患儿可合并上尿路扩张,积水,膀胱输尿管返流,亦有合并哮喘、嗜酸细胞性肠炎、肝区结节、嗜酸细胞性胆囊炎等散发个例。最严重的合并症为并发膀胱破裂穿孔。

EC患儿体格检查可有耻骨联合上区的压痛或者指肛检查直肠前可触及团块状物质。尿常规可有红细胞尿,蛋白尿,合并感染时可有脓尿。肾功能检查常无异常,尿培养为阴性,在合并感染时可为阳性,有报道约26%的EC患者尿培养为阳性,主要为大肠埃希和克雷伯菌等。EC影像学表现多缺乏特异性,超声表现多为膀胱内壁不光滑、局限性呈团块状、乳头状突起或弥漫性增厚,回声多以等回声为主,局限性增厚的表现酷似膀胱肿瘤,弥漫性增厚者黏膜呈“围堤状”,增厚组织内可探及动脉性血流。CT表现也多种多样,可以为结节状、团块状肿块,也可表现为膀胱壁的弥漫性不均匀增厚。严重者可致单侧或双侧肾盂积水,最终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儿童CT膀胱壁增厚表现比例要高于成人,而占位性病变表现比例及上尿路积水发生率均低于成人。排泄性尿路造影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膀胱和输尿管充盈缺损。因EC影像上难以与横纹肌肉瘤等肿瘤鉴别,确诊需要行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术,各肌层可见嗜酸细胞的浸润是本病特异性表现,因此建议取材样本量要大,全肌层活检。局灶性病变可见肿块或溃疡形成,其周围有黏膜水肿及增厚。弥漫性病变除膀胱壁水肿外,还可发现广泛的黏膜小出血点,在一些病例中可见天鹅绒样的红色病变区。

临床需注意与横纹肌肉瘤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肿瘤相鉴别,还应与化学性、放射性膀胱炎、药物出血性膀胱炎、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鉴别。

本患儿在病理确诊前抗生素联合抗组胺药治疗,临床症状无改善,外周血嗜酸细胞持续增高,最高达15.08×/L,应用糖皮质激素2-3d后症状明显缓解,外周嗜酸细胞很快降至正常,提示本病虽有一定自限性,但在强烈的炎性反应时,早期药物干预是必要的。因儿童EC自限性强,应尽量避免手术治疗,只有在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膀胱穿孔、药物治疗无效、持续性血尿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本病可复发,偶尔有恶变。

国内有报道1例男性患儿第一次膀胱活检病理提示嗜酸细胞膀胱炎,肿物切除后3个月复发,再次活检病理结果提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因此加强随访,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膀胱影像学包括超声、CT等,有时需要重复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有学者建议即使没有任何症状,血、尿影像学检查正常的情况下,随访时间也不要少于1年。儿童EC较少见,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泌尿系尿路感染,或与肿瘤相混淆而过度治疗,国内外均有将EC误诊为肿瘤而行外科手术的报道。

加强对EC的认识和了解,可减少临床的误诊及漏诊。国外有学者建议当影像学提示膀胱壁增厚超过10mm,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均应怀疑本病。临床医生在遇到以下情况时应联想到此病:(1)临床有明显的尿路刺激征,而多次尿培养阴性;(2)B超及CT提示膀胱壁明显增厚;(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抗感染治疗无效。

医客特别开通儿科练功房。医院、各级别、各科室的医生,给每个想要“修炼功力”的医生提供一个纯净的临床交流平台。

如何加入

即刻添加易可为好友(医客号:),加入医客儿科练功房。每晚19:00~21:00,群主会组织全国的儿科医生同胞们一起讨论精华病例,一起交流成长。

如何添加易可为好友

①登录医客APP,进入医客圈

②点击右上角"添加好友"

③在搜索栏输入"易可",或填写”“

④发送验证消息"儿科",易可会尽快验证通过的哦

参与讨论获积分拿大奖

医客病例周采用积分制,参与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可兑换以下礼品:

①协和儿科住院医师手册(第二版):积分

②派克钢笔:积分

③3M听诊器:积分

今晚不要忘记过来聊病例、拿积分、领好书哦!

赶紧去加易可(医客号:)好友吧!

点“阅读原文”,看看同行怎么说!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白殿疯发展期什么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bybl/1006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