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这次会有什么不一样
2017-6-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百度又一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
贴吧事件没过多久,《一医院之手的年轻人》和《青年魏则西之死》两篇文章在今天刷爆了朋友圈。事情简单概括为:
魏则西去世了,他爸爸通报死讯后,调查记者孔璞转载了魏则西在知乎上发表的这篇长答复,简而言之:这个21岁的年轻人出于医院的信任,在罹患滑膜肉瘤这种罕见的癌症后,在医院尝试了一种号称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在借钱完成了治疗后出现肺部转移后才得知这种疗法并不靠谱。他回答的这个问题是“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
在转发《青年魏则西之死》这篇文时,我配上了网友西乔女士的评论,
百度控制着普通人接触信息时代的入口,却把路标指向邪恶欺骗的世界。它让人们对互联网世界失去信任、对技术失去尊重、在使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知识/信息获取方式时感到恐惧。加剧了信息占有乃至智识上的不平等。这种对弱势群体对普通大众的经年累月的作恶,是最深的恶。
之后朋友圈看到起码十则同样的转发语,可见这段话触动到很多人。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代表正是你我的父母一辈。
我家里有一本《家庭医学百科》,96年出版的,比牛津字典稍薄一些。从小印象中,只要家里有头疼脑热等病症出现,我妈就会打开台灯(后来渐渐必须带上老花镜),研读那本书(是的,用研读一点都不夸张)。最近几年不常在家,不知道现在那本书被翻牌的机会高不高。
后来,他们学会百度了。XP系统戴尔台式机,浏览器首页是hao,拼音也不是特别熟练,但即便这样,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医院看次病,我妈会把病历卡诊断书上所有的陌生名词放百度搜索,她的习惯是所有页面都扫一遍,然后summary出一份结果,抄写所有她看到的,觉得应该注意的点和事项,蓝色圆珠笔油墨,密密麻麻写在印过东西的A4纸背面。很多次,我走过书房,看到她查看的页面右下角,有白大褂头像的对话窗口在闪烁。
如我父母这辈,翻不了墙,语言坎过不了看不了wikipedia,百度是他们遇到问题的第一求助对象,小到快递和维修电话,大到希望了解健康相关的病症。他们分不清前面几个带「推广」字样的链接和后面有什么区别,看不出钓鱼克隆网站和正版UI间细微的差别,不知道百度知道回答里埋着软广,把百度百科当百科全书一样信赖,会以为医疗网站弹窗出来的聊天对话窗口,那个衣冠楚楚的白大褂头像背后真的是专家。
而我能做的,除了经常把他们转发的图文辟谣,告诫「如果一个网页里有很多夸张的大红色字,则不要信」,以及反复告诫不要在网上查疾病相关外,无能为力。补充一句,我的父母还都是高校老师,大家眼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
不能怪他们。曾经百度的兄弟谷歌还健在时,它的口号是「更懂中国人的搜索引擎」。
而今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后,文化大革命是他们幼时模糊的记忆。我们90后则是从小在网络里泡大的一代,对那些拙劣的「刚才央视新闻都播了」和「不转不是中国人」早以天生免疫,因为同样的段子当年在qq空间看一轮,后人人网看一轮,微博上再看一轮,然后发现朋友圈的大人们还在兴致勃勃转———谁叫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参与的网络社区呢。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既然「信息源」不靠谱,受众鉴别能力跟不上要求,那应该怎么办呢?
圈友评论到「区分国人文化及知识水平的不再是学历,而是日常使用百度还是谷歌以及是否使用VPN」,在墙内的生活,还真是有些艰辛。连古巴都解禁Facebook和Twitter,开放Google,截止年,全世界还有两个国家不能使用Google和Facebook:北朝鲜和……其他国家。
票圈技术小达人欧阳同学是一位榜样:
给家里的每一台电脑和他们的手机挂上VPN,花了一整个寒假教会他们翻墙用Google和Wiki以及关键字检索。最终收到的效果却不如我把百度做的恶整理出来给他们看。现在,爸妈会主动去Google他们需要的消息。实在遇到他们也辨别不了的都会先发给我,然后他俩成了亲戚间的科普台。
然而也时常听到VPN动不动就挂,三款VPN切换使用的我,有时也不能自如。近来风口越来越紧,敏感信息的文章分分钟就能被删再也打不开;有些关键词,因为「根据法律法规部分搜索结果不予显示」;最近网盘因为国家网盘整治行动,一个接一个挂了,不知道多久之后会轮到百度云。
当信息不能自由流通,自由还在吗?独立判断和人格还在吗?
舆论一如既往地被大V「控制」了,只可惜每次热点过后,一切如常。
百度又一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你我微薄的抵制力量之外,这次会有什么不一样?
△END△
-这是四是二飞的第61篇文章-
文/4+
题图摄影/4+
日落,摄于年初斯里兰卡飞上海的航班上。
四是二飞
活人账号-WechatBlog-自留地
纯原创-真诚保证-最近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