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骶椎棘突巨大骨软骨瘤1例
2017-6-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临床资料
患者,女,26岁,因腰痛及右下肢疼痛4年,发现腰骶部肿物1年于年3月2日入院。患者呈慢性发病,4年前出现呈钝痛,伴右侧大腿疼痛麻木,1年前发现腰骶部肿物,2个月前症状加重,无法长站及长走,休息或平躺无法缓解,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专科检查: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侧凸,右侧L3~S1棘旁可触及5CM×4CM×3CM大小的肿物,分界清,质地硬,无血管杂音,双下肢未触及感觉减退区,屈髋、屈膝、伸膝、踝背伸及跖屈肌力左Ⅴ级,右Ⅳ级,双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
影像学检查:(1)CT检查:L5椎体棘突可见团块状不均质高密度灶向右后突出,截面约3.7CM×3.8CM,其后方肌肉受压变薄,见图1。初步诊断考虑骨母细胞瘤待排。(2)MRI检查:L4~S1椎体水平右侧棘突旁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影,与S1棘旁关系密切,基底呈T1WI及T2WI高低混杂信号影,其外部呈T1WI等低、T2WI高低混杂信号影,病变大小约4.9CM×3.9CM×6.5CM,与右侧竖脊肌分界尚清,其间脂肪间隙存在,右侧竖脊肌受压变薄;腰椎序列尚整齐,生理曲度存在,椎体形态尚可,腰椎间盘T2WI信号未见明显减低,椎间盘后方硬膜囊受压不明显,压迹未见明显增深,腰椎信号未见明显异常,见图2。考虑起源于S1棘突的良性骨肿瘤可能,骨软骨瘤待排。
手术与病理:(1)手术中所见:肿物为椭圆形,位于竖脊肌深层,体积约8.0CM×5.0CM×3.0CM,表面有软骨组织形成,乳白色,质地硬,界限清楚,与S1棘突右侧有骨性相连,其根部与右侧S1脊神经后支相连。(2)病理诊断:(腰骶部)肿瘤呈分叶状,部分区域为软骨成分,局部呈变性坏死样改变,其余为骨组织,见图3,诊断为骨软骨瘤。
讨论
仅有3%左右的单发性骨软骨瘤起源于脊柱椎体上,多见于颈椎和上胸段,腰骶椎骨软骨瘤少见。骶骨单发骨软骨瘤很少表现为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当成人骨软骨瘤引起疼痛时,可能是因为占位效应或可能引发恶性转化所致。
本例为来源于S1棘突的巨大骨软骨瘤,其根部与右侧S1脊神经后支相连,导致患者右大腿疼痛麻木。本例明确诊断后,经手术行病灶包括软骨帽完整切除,迅速的手术干预减压后,使其引起的神经压迫症状明显缓解。CT和MRI检查能基本独立诊断骨软骨瘤,可以显示被X线平片检查中影像重叠所掩盖的结构,是本病的首选检查。骨软骨瘤在影像学上典型表现为:有蒂或无蒂的骨样突起,骨松质和骨皮质与正常骨相连,透亮软骨阴影可见于肿瘤尖端,中间可见不规则钙化及(或)骨化影。CT能够清楚地显示椎板厚度,同时可以显示骨赘突向椎管内并可明确有无蒂和椎弓、椎板或小关节相连。MRI检查可明确骨软骨瘤的大小和边界,特别是T2加权像可以清楚地分辨软骨、骨质和脊髓,瘤体在MRIT1和T2相均为等信号;骨软骨瘤软骨帽在T1相为低信号,在T2相为高信号,并可显示大于3mm的软骨帽,钙化的软骨帽在T1WI、T2WI均表现为带状或菜花状低信号区,但是MRI在显示骨质破坏和钙化等方面明显逊于传统X线及CT检查。
本例首先进行了CT检查,CT诊断医师初步诊断考虑其为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也是一种良性的成骨性肿瘤,好发于10~25岁,男性多于女性,局部有轻度钝疼痛,是由类骨质或矿化的不成熟骨组成的瘤巢,边缘清楚的膨胀性破坏,周围常伴有反应性硬化带,内部有斑点状钙化或骨化,周围弥漫骨髓及软组织水肿。骨母细胞瘤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1)多灶性的基质钙化;(2)直径>2.0CM(<1.5CM大多为骨样骨瘤);(3)骨膨胀性改变;(4)有软组织肿块。由于本例骨软骨瘤的直径较大,临床比较罕见,CT影像符合直径>2.0CM和肿瘤内见高密度影(骨母细胞瘤为多灶性的基质钙化而骨软骨瘤为软骨组织)的表现,由于CT检查时未进行MRI检查,对肿瘤组织成分的鉴别受局限,故被CT诊断医师误诊为骨母细胞瘤,影像诊断人员应熟练掌握两者的影像诊断要点仔细鉴别,再结合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加以确诊,避免漏误诊。
来源:广东医学年6月第36卷第11期
作者:山东医院贾彦霞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