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山主任迷路下经乳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软
2020-9-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首都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张明山带来的:迷路下经乳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软骨肉瘤,欢迎阅读、分享。
术者简介
张明山,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
专业特长:听神经瘤、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颅内外沟通肿瘤、颅内转移癌等各种颅内肿瘤的治疗。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5年,其中颅底外科学习及工作14年。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完成余例神经外科手术。近几年应用神经外科入路结合耳科入路手术治疗侧颅底肿瘤。同时开展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颅内转移癌。
病例简介
病史:男性,26岁,外伤后自觉右侧耳鸣,右肩部疼痛,声音嘶哑半年。
查体:右耳后可触及拇指大小质轫包块,有压痛,伸舌略向右偏。
图1.A,C为术前CT平扫,肿瘤位于右侧颈静脉孔区,呈低密度,内含散在钙化团块,B为CT岩骨骨窗扫描,可见右侧颈静脉孔扩大,且有骨质破坏。
图2.A术前T1MRI平扫,肿瘤位于右侧颈静脉孔区,呈长T1信号;B,C为T2MRI平扫,呈长T2信号,高亮T2也是软骨肉瘤的一个影像学特点;D为MRV显示右侧颈静脉球不显影,考虑肿瘤将其压闭;E,F,G,H为增强MRI可见肿瘤不均匀强化,呈“蜂窝煤”样。
诊疗过程
此患者肿瘤位于颈静脉孔区,肿瘤位于硬膜外,一部分肿瘤位于颈部,术前听力和面神经功能正常,手术需考虑面听神经功能的保护,此患者选择迷路下经乳突入路。
图3.患者仰卧位头部向对称旋转,切口为耳后弧形切口。
图4.乳突岩骨磨除后,1:鼓室窦;2:外耳道后壁;3:迷路所在位置;4:乙状窦;5:肿瘤。
迷路下经乳突入路适应症比较广泛,适合于颈静脉孔区肿瘤位于硬膜外,主体位于硬膜外一部分肿瘤位于硬膜下肿瘤,岩骨内肿瘤,岩尖处的肿瘤。相比于Fisch颞下窝入路及岩枕入路操作也相对简单。颈静脉孔肿瘤的手术入路均属于迷路下操作,通常不破坏迷路。手术耳后弧形切口,磨除岩骨的范围前方至外耳道后壁,面神经不需显露,上方至迷路下,下方磨除乳突尖,至后颅窝底,后方至后颅窝硬膜,根据肿瘤大小磨除范围可扩展至乙状窦后方硬膜。
图5.术后岩骨CT骨窗像可见岩骨磨除范围,B图红色区域为迷路,迷路下经乳突入路通常迷路要予以保留。
图6.术后1周MRI。A图红色区域短T1团块为术区填塞的自体脂肪组织;B,C为冠状位脂肪抑制像,可见肿瘤切除满意,由于肿瘤侵犯颈部,MRI上颈部瘤周组织术后反应较重,不要误认为是肿瘤残留(红色箭头);D为术后6个月复查MRI红色区域为填塞的自体脂肪,脂肪大部份萎缩吸收;E,F为冠状位脂肪抑制像,此时可见术野干净,6个月前的术后瘤周组织反应消失。
该患者手术磨除迷路下乳突骨质后即可见肿瘤,肿瘤为软骨肉瘤,实质成分为胶冻样,易于切除,但是间质成分较多,间质成分为肿瘤间隔,质地硬韧,需尖刀和超声吸引器辅助切除肿瘤,肿瘤位于硬膜外,但是与硬膜粘连紧密,切除肿瘤后硬膜出现小部分漏口,给予修补,肿瘤全切除。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患者无面瘫,听力较术前下降,但能接听电话,后组颅神经症状较术前好转。
END
张明山主任:听神经瘤术前合并脑脊液鼻漏的处理
张明山医生:岩骨及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治疗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神外资讯APP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