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钟氢氯噻嗪及用药交待
2017-2-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适应症
用于水肿性疾病。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衰竭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治疗所致的水钠潴留。
用于原发性高血压。
用于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
用于肾结石,主要为预防钙盐形成的结石。
用法用量水肿性疾病
一般用量:一次25-50mg,一日1-2次。或隔日治疗。为预防电解质紊乱及血容量骤降,宜从小剂量(一日12.5-25mg)开始,以后根据利尿情况逐步加量。
心源性水肿:开始用小剂量,一日12.5-25mg,以免因盐及水分排泄过快而引起循环障碍或其他症状;同时注意调整洋地黄用量,以免因钾的丢失而导致洋地黄中毒。
高血压
口服给药,一日25-mg,分1-2次服用,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
老年人可从一次12.5mg,一日1次开始。
儿童
口服给药,一日1-2mg/kg或30-60mg/m2,分1-2次服用。
禁忌症对本药过敏者。
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
儿童:本药可使血胆红素升高,故有黄疸的婴儿慎用。
特殊人群妊娠期妇女
本药能通过胎盘屏障,且有可能使胎儿及新生儿产生黄疸、血小板减少等,故妊娠期妇女应慎用。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
哺乳期妇女
本药可随乳汁排泄,故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不良反应水、电解质紊乱较常见
低钾血症: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低氯性碱中毒或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低钠血症、氮质血症、升高血氨、脱水、高钙血症等。
高糖血症
可使糖耐量降低及血糖、尿糖升高,可能与抑制胰岛素释放有关。
高尿酸血症
可干扰肾小管排泄尿酸,引起高尿酸血症,一般患者为可逆性,临床意义不大;有痛风史者可致痛风发作。
高脂血症
长期用药可致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血液
少见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红斑狼疮,可加重病情或诱发活动)。
过敏反应
相互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两性霉素B: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增加发生电解质紊乱的机会,尤其是低钾血症。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能降低利尿作用。与吲哚美辛合用时,可引起急性肾衰竭;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引起或加重痛风。
多巴胺:利尿作用加强。
降压药:利尿降压作用均加强。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合用,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抗凝药:可降低抗凝药的抗凝作用。利尿后机体血容量下降,血中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以及利尿使肝脏血液供应改善,合成凝血因子增多。
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应慎防因低钾血症引起的副作用。
金刚烷胺:合用可产生肾毒性。
酮色林:合用可发生室性心律不齐。
用药交待与磺胺类药物有交叉过敏反应。
早晨用药,以免夜间排尿次数增多。
用药期间如发现有电解质失衡的早期症状(如口干、衰弱、嗜睡、肌痛、腱反射消失等),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电解质、血糖、血尿酸、血肌酸酐、血尿素氮、血压。
停药时应逐渐减量,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水、钠及氯的潴留。
药理作用噻嗪类利尿药。
主要抑制远曲小管前段和近曲小管(作用较轻)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使K+分泌增多。
口服吸收迅速,2小时后产生作用,达峰时间为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6-12小时。
半衰期为15小时。
北京青少年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哪里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