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medGIST文献月评第十四期J

2019-4-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本期GIST月评检索了来自Pubmed.11.26-.01.25的GIST相关文献,共24篇,其中中国学者GIST文献7篇。本期月评主要推荐热点为:达沙替尼一线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放射治疗——这一被人们在GIST领域忽视的治疗技术在GIST中应用的综述;本期中国学者发表论文中基础研究占据了近半数体量,倍感鼓舞!同时本期有较多有意思的个案,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临床实践的收获。

本次文献检索得到了来自诺华医学部郭海军、辉瑞市场部范雯霏的大力帮助,特表感谢。

近期由于Pubmed因资金不足暂时停摆,月评工作组会随时Pubmed动向,如因文献检索问题导致下期月评无法正常进行,敬请谅解!

GIST重量级

1

达沙替尼一线治疗胃肠间质瘤的长期随访结果:一项多中心、二阶段、II期临床研究(瑞士临床肿瘤研究协作组56/07)

MontemurroM,CioffiA,D?montJ,etal.

MedicalOncology,UniversityHospitalofLausanne,Switzerland.

Cancer.Jan9.doi:10./cncr..[Epubaheadofprint]IF6.

研究评价达沙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GIST的疗效与安全性,采用simon二阶段方法设计,达沙替尼70mgbid,连续治疗2年后可根据医生的决定选择继续达沙替尼、伊马替尼或其他TKI治疗,疗效评估采用PET-CT方法判断,标准为mPR:SUV下降25%或以上,mSD:SUV变化在-25%与+25%之间,mPD:SUV增加超过25%。研究共入组患者47例,筛选后最终符合标准共42例,34例完成基因检测,其中25例为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1例外显子9突变,1例PDGFRA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7例野生型,4例为局限性GIST,32例为转移性GIST,6例不详。中位随访67.2月,PET-CT评估疗效,4周时肿瘤缓解率74%(CR14例),肿瘤稳定14.3%,肿瘤进展7.1%,2例无法评价;依据基因分型的亚组分析,外显子11突变肿瘤缓解率77%,野生型GIST缓解率71%;中位PFS13.6月,中位OS未达到,随访48个月时,74%患者生存。4%患者出现4度不良反应,38%患者出现3度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胸膜腔积液与呼吸困难,28例患者出现剂量降低或治疗中断。研究结论为达沙替尼治疗GIST具有非常高的PET-CT评估肿瘤缓解率。

简评

这是第一项评估达沙替尼用于GIST一线治疗的研究,结果有2个意料之中,也有2个意料之外。意料之中其一:总体缓解率与外显子11突变GIST缓解率均获得了较高的数据,与伊马替尼一线标准治疗接近,如果把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用于一线治疗,预计也会获得很好的疗效,主要在于大多数GIST过于依赖于kit/PDGFRA这个通路的激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GIST是个stupidtumor,达沙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只能怨自己比伊马替尼出生的晚;意料之中其二:不良反应相对高于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相同,多靶点的药物在治疗GIST中具有多靶点封闭的优势,但也同时会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多并不可怕,而在于总体是否可以耐受可以控制,临床实践中经常听到有些患者和医生反应舒尼替尼、瑞戈非尼不良反应重,其实可能是我们没有把不良反应控制好,不良反应控制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在患者体力状况相对较好、肿瘤负荷相对较小的时候早期使用多靶点药物,另一关键点在于不良反应要早期干预,早期处理。意料之外其一:达沙替尼治疗野生型GIST获得了与外显子11突变类似的高有效率,这说明达沙替尼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它基因通路的封闭作用在野生型GIST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的道理可延伸到舒尼替尼与瑞戈非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GIST的机制之中,我们知道舒尼替尼治疗野生型GIST也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意料之外其二:达沙替尼治疗GIST的总体PFS不及伊马替尼,但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小,结论仍需慎重。

此外,笔者与国内几家中心共同开展的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均耐药的GIST研究已进入尾声,从前期数据看,达沙替尼在耐药GIST治疗中并未出现对不同原发基因或继发基因突变类型疗效的差异,因此推测,部分获得肿瘤控制的患者更多获益于达沙替尼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期待研究尽快结束发表论文,高分数论文的压力着实大啊!记得学生时代的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没想到过了那么多年,这句话竟成为了困扰一生的梦魇!

(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李健教授)

2

胃肠间质瘤放射治疗

OzkanEE.

DepartmentofRadiationOncology,SuleymanDemirelUniversity,Turkey.

ChinMedJ;:-40.

目前GIST的各种指南/共识显示,放疗还未被业界接受作为MDT的一部分。最近发表的个案以及一些小样本的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在控制局部进展和克服TKIs耐药方面有一定价值。本文旨在从放疗科学科的角度提供一定的参考,尤其从技术层面讨论放疗在直肠GIST的作用。作者应用“直肠GIST的放疗”和“直肠GIST”作为关键词检索年以后的PubMed文献。结果显示某些情况下,放疗也可以作为GIST是一种治疗手段,或姑息、或辅助,甚至根治。从最近报道的远期局控率提示GIST是一个放疗敏感性疾病,尤其针对:(1)不能耐受TKIs或TKIs耐药患者;(2)不可手术患者;(3)R1或R2手术后;(4)复发患者。

简评

(1)GIST放疗不敏感的观点由来

传统观点一致认为GIST属于放疗不敏感肿瘤,适应症只针对骨转移的姑息治疗而已。“传统”从何而来,谁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传闻”来自年—年间(ArchSurg,:?9;SwissMedWkly,:?53;CancerChemotherPharmacol,54Suppl1:S44?9;CurrOncolRep,8:?7;CurrTreatOptionsOncol,7:?37.),“坊间”一致认为GIST放疗无效。主要顾虑是放疗引起的腹部空腔脏器的毒性,进一步导致后续治疗的延误。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是Joensuu教授(RadiotherOncol.:?8.),基于部分个案报道和回顾性研究。

(2)直肠GIST放疗相关数据

GIST靶向药物治疗在进步,但放疗技术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进步。如果用10年前的“传闻”说服现在的放疗科同道,显然已经落后了。于是,放疗科同道试图将“直肠癌”的放疗经验移植到直肠“GIST”上,无论如何这值得我们GIST同道,尽管要拿出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很难。

Cuaron等尝试应用SBRT或IMRT治疗TKI失败的GIST,肿瘤的PR率和6个月的PFS率分别达到35%和57%。如果采用5×5的大分割模式,每次投射剂量为5Gy,有效率可达63%(RadiatOncol;8:.);对于R1/R2的患者,给予45-60Gy的放疗后序贯TKI治疗,也获得了很好的远期疗效(AnnSurgOncol;8:50?9.);针对肿瘤较大的患者,可以考虑50.4Gy的放疗联合TKI,也可以取得很好的保肛和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效果(Tumori;95:?9.);尤其是现阶段,随着IMRT和图像引导技术的发展,腹腔的急性或延迟性放疗反应已经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照射剂量因此也可以明显提高,随之带来的获益可想而知。

(3)“GIST是放疗不敏感肿瘤”传统观点的冲击

“传闻”、“传统”、“传承”,我们一直秉承这样的学术路线,尤其针对GIST这个“傻瓜”。因为TKIs解决了太多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惊喜。可是,当局外人审视这样的热闹场面时,难免会节外生枝。当土耳其人Ozkan站起来提问:为什么不可以放疗时?大家都面面相觑,也许主持人认为他是一个“troublemaker”。好在台上还坐着Joensuu,好在GIST领域还有Joensuu,Joensuu就是GIST领域的Jesus。

(医院肿瘤中心刘秀峰教授)

龙在江湖

1

Cthrc1蛋白促进GIST的血管生成

FuSW,ChenHY,LinXL,等

医院消化病研究所

OncologyLetters,DOI:10./ol..,IF=1.39

作者在60例GIST组织中检测Cthrc1和CD31表达,发现组织中Cthrc1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在体外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过表达Cthrc1可促进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和细胞形成管状结构,Cthrc1还可促进主动脉环血管再生。机制研究发现,Cthrc1主要通过增加ERK和JNK磷酸化活性促进细胞迁移侵袭与血管生成。

简评

这篇文章比较简单,容易理解,能点评的点不多,作者主要用脐静脉内皮细胞探讨了Cthrc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至于Cthrc1对GIST细胞本身有无影响值得探索。为了让后续发文章的同仁引起重视,顺便吐槽一下,“张冠李戴”是该文的一大特点,文章中一半的图与图注不一致,也不知道reviewer怎么审的,呵呵。

(医院消化肿瘤内科高静副研究员)

2

GIST中microRNA-靶向CTSL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抑瘤作用

LuH,YanJ,JinP,等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CancerBiomarkers,DOI:10.3/CBM-,IF=2.

作者在体外GIST细胞中发现miR-表达较正常胃粘膜细胞低,而CTSL(组织蛋白酶L)却在GIST细胞中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细胞,并与miR-表达呈一定负相关,进而在细胞中证实CTSL是miR-的靶基因。后续研究则主要探索了上调或下调细胞中miR-或CTSL表达对细胞表型的影响,表明上调miR-或下调CTSL表达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于S期发挥抑瘤作用。

简评

一打开文章,笔者窃喜,我们研究过的microRNA-市场好大啊,再仔细一看,原来是microRNA-。类似这种文章,由于思路相对较简单,所以可点评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如果研究再稍微多做一点,结果的可信度会更高,可能文章的质量又会提高一个台阶,譬如结果在组织切片中验证一下、细胞实验最好在2个以上细胞中开展、增加动物实验、补充调节细胞凋亡或周期改变的分子,等等。

(医院消化肿瘤内科高静副研究员)

3

一种针对胃肠间质瘤KIT激酶原发VD突变高度选择性的抑制剂

DiscoveryofahighlyselectiveKITkinaseprimaryVDmutantinhibitorfor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

YuK,LiuX,JiangZ,etal.

中科院强磁场实验室

Oncotarget.,8(67):-.doi:10./oncotarget..(IF:5.)

胃肠间质瘤(GIST)中普遍存在KIT激酶的功能活化突变,其中KIT激酶VD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之一。作者发现了一种针对KITVD突变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抑制剂CHMFL-KIT-,该抑制剂在体外生化检测和细胞实验中显示了较KIT野生型(KITwt)强10-20倍的选择性抑制,较其他KIT原发性突变位点(如LP)或继发性突变位点(如TI、VA、NK、DV等)强15-倍的选择性抑制。在包含有种激酶/突变的激酶分析高通量筛选工具KINOMEscanassay中,CHMFL-KIT-也显示了高度的激酶选择性。在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中,CHMFL-KIT-显示了针对KITVD介导的信号通路及其成瘤性的显著有效抑制。作者总结这个发现将成为一种很好的用于研究KITVD介导的GIST病理的药物学工具。

简评

本文是国内学者发表的一项偏生物化学的基础研究,介绍了一种相对于现有研究工具更具有高度选择性和抑制效应的特异性激酶抑制工具CHMFL-KIT-。该抑制剂的靶点为GIST中较为常见的KITVD点突变,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证实了其对靶点突变的高效抑制性。从临床应用前景来分析,一方面由于该抑制剂仅针对单靶点,且该靶点为原发突变类型,故并不合适作为现有靶向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该抑制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将不会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ABL激酶或野生型KIT产生抑制,有助于在维持靶向药物on-target活性的基础上实现减轻off-target毒副反应,有助于提高治疗耐受性。众所周知,伊马替尼靶向KIT/PDGFRA治疗GIST已经成为实体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成功模型,如果在未来将能够开发出针对具体基因型(单个核苷酸改变)的治疗药物用于临床,那可以算是更高层面和更微观的精准治疗了吧!

(上海医院胃肠外科汪明教授)

4

胃肠道出血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响:回顾性队列研究

HuangYQ,ZhaoR,CuiYP,etal.

医院胃肠外科

MedSciMonit,Jan18;24:-.DOI:10./MSM.

本文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年12月至年1医院就诊的且获得R0手术切除的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通过对临床病理数据的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生存分析,探究胃肠道出血对于GIST患者术后RFS的影响。

简评

在GIST患者中,胃肠道出血很常见,据相关研究报道,大约有23–33%的GIST患者以胃肠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有研究表明,相较于没有胃肠道出血的患者,术前有过胃肠道出血的GIST患者预后更差。但是,对于术前胃肠道出血与GIST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尚未有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根据现行全球广泛使用的NIH与AFIP复发风险分级标准,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与肿瘤破裂作为GIST术后RFS的独立影响因素,被用来评估GIST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水平。然而,胃肠道出血是否是GIST术后RFS的独立影响因素,能否被用来评估GIST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该回顾性研究可能为我们带来了答案。该研究结果表明,胃肠道出血、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破裂与核分裂象是GIST患者术后RFS的独立影响因素,无胃肠道出血患者的RFS明显长于发生过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并且胃肠道出血对于高度复发风险组患者的RFS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胃肠道出血与GIST患者的复发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反而,更有研究发现,发生了胃肠道出血的GIST患者具有更长的RFS。该研究对象只涉及中国人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关于胃肠道出血能否作为GIST患者术后R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加入并更新NIH或AFIP复发风险分级标准,依据该研究结果尚不能下定论,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南京医院普外科徐皓教授)

5

瑞戈非尼治疗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失败的进展期胃肠间质瘤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ZhangZ,JiangT,WangW,etal.

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附院结直肠外科

Medicine(Baltimore).Dec;96(48)(IF:1.7)

本文是评价瑞戈非尼3线治疗GIST安全性和疗效的荟萃分析。检索日期至年2月。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一共有效纳入四项研究,共例进展期GIST患者,其中1篇为随机对照研究,其余3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三线应用瑞戈非尼临床获益、部分缓解和疾病稳定分别约为49%(95%CI30-67),14%(95%CI5–23),和41%(95%CI21–61)。总体人群无进展生存6.58个月(95%CI4.62-8.54)。安全性方面,高血压(20%;95%CI7–33),手足部皮肤反应(22%;95%CI17–27)和低磷血症(18%;95%CI5–41)是瑞戈非尼最常见的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研究结论提示瑞戈非尼三线治疗GIST临床获益率约为49%,同时应注意监测和应对其常见的不良反应。

简评

瑞戈非尼在国内获批三线治疗GIST适应证刚好大约半年,算是新药,大家使用经验不是太多。但通过本文发现,国外有关瑞戈非尼的临床应用文章也不多,荟萃分析也只是纳入了一篇随机对照研究,也就是瑞戈非尼申报适应证的关键III期临床研究。由于有价值的临床研究不多,既没有详细的亚组分析和获益因素分析,也没有亚洲人群的安全性数据,说实话,本文的结果并没有太多亮点和借鉴价值。瑞戈非尼上市半年仍然没有赠药项目,也没有进入医保的时间表,我国很多患者确实负担不起,这样高高在上,有没有适应证意义又有多大?我相信瑞格非尼是好药,一定有潜在获益人群,希望拜耳降低本药使用门槛,让有需要的患者真正受惠吧。

(医院胃肠外科张信华教授)

6

一例胃肠间质瘤术后发现肠系膜纤维瘤病的病例

YimingChu,QingquGuo,DanWu

医院外科

Medicine(Baltimore).Dec.DOI:10./MD..IF:1.

摘要:[背景]胃肠道间质瘤和肠系膜纤维瘤病是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这两种疾病共存是罕见的,只有零星的报道。[诊断]这例复发性肠系膜肿瘤的最初诊断是复发性胃肠道间质瘤。[干预]在第一次手术后再次发现肿瘤时,尽可能早地进行手术。[结果]根据术后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修正为肠系膜纤维瘤病。术后未进行辅助治疗,目前未发现复发。[教训]在临床诊疗中,始终应该考虑胃肠道间质瘤与肠系膜纤维瘤病共存的潜在可能性。

简评

本文是一篇个案报道,报道了一例在胃GIST术后发现肠系膜纤维瘤病的病例,介绍了该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过程和随访结果。

在GIST术后患者中发现原位或邻近部位占位时,临床通常首先考虑GIST复发,尤其对于最初为高复发危险度GIST的病例(例如本例患者)。本文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示我们,在GIST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新发肿物时,要考虑到发生第二种肿瘤的可能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进行活检或者手术,明确病理诊断后再行后续治疗,不要盲目地按照GIST进展来处理,避免误诊误治。但是,另一方面,本文可以在诊断方面多做些工作,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首先,在免疫组化方面,可以选择指标表达更典型的区域,并在摄取图像时进行白平衡;同时显示二次手术后样本的CD、DOG-1和CD34染色图片。另外,对于两次肿瘤,均可以增加C-kit、PDGFRA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排除单纯免疫组化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为最终诊断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医院病理科孙燕教授)

7

C-kit阴性胃间质瘤引起的胃十二指肠套叠与幽门梗阻病例:病例报道与文献回顾

ZhouY,WuXD,ShiQ,etal.

江医院普外科

ZGastroenterol.Jan18.(IF:1.6)

这是医院的一篇病例报告,报道一例胃窦GIST导致胃十二指肠套叠并导致胃出口完全梗阻的罕见病例。患者男性,69岁,因“突发性上腹痛伴恶心呕吐6小时”急诊收入,CT和胃镜均考虑胃窦肿物并胃十二指肠套叠并幽门梗阻。外科医生为患者施行了腹腔镜探查和胃下部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胃GIST诊断,肿瘤4.0cm,核分裂像5/50HPF,DOG-1和CD34强阳性,CD阴性。常规突变检测提示KIT/PDGFRA野生型。术后没有行辅助治疗,随访33月无复发。

简评

GIST发病率低,如果留心去发现,其实临床有价值的病例真不少。看看每期月评都有不少病例报告就知道了。本文报道的胃GIST以梗阻的急腹症为表现确实罕见,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经验。我个人觉得,只要病例少见而又典型,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就应该报道,让大家都掌握并积累这样的经验。本例诊治规范,没有问题。我个人可能还会建议患者进行二代测序,并加作SDHB免疫组化染色。当然,这只是为了进一步进行GIST的亚分类而已,对治疗决策没有多大影响。顺便延伸一下,个人印象中碰到过3例首诊GIST并梗阻的,一例已经出现穿孔,行急诊手术。另外2例为不全梗阻,肿瘤巨大合并腹腔/肝脏转移,因此明确诊断后予停留胃管鼻饲伊马替尼,两例均在一周内梗阻解除。我也应该写写这样的病例报告才对。

(中山大学一附院胃肠外科张信华教授)

百家争鸣

1

三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模型比较

OweiraH,Schmidt,MehrabiAetal.

OncologyDepartment,SwissCancerInstitute,Cham,Switzerland.

FutureOncol.Jan10.DOI:10./fon--.IF:2.

目的:探索AJCC,NIH和AFIP三种模型对GIST患者预后的评价效果。

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在-年间登记GIST病例,分析总生存期和修正的肿瘤特异性Cox回归风险。

结果:对于胃GIST,AJCC、NIH和AFIP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0.和0.;对于非胃GIST,三个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0.和0.。

结论:在评价GIST预后上,这三种模型间是有可比性的。

简评

继上个月一篇基于单中心病例探讨NIH共识与AJCC分期两种系统对GIST复发的评价效果之后,本月又迎来这篇基于SEER数据库的大数据分析,探讨AJCC、NIH和AFIP三种模型对于GIST预后的评价效果。该分析结果证实,三种模型在预测GIST患者的总体生存方面没有显著差别。该文再次提醒我们:对于GIST(特别是胃外GIST)的复发及预后评价标准进一步探讨,有助于发现更能体现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评价标准。但是,该研究未包含治疗等因素对于GIST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影响,也没有进行无进展生存(PFS)分析,其他研究者可以补充分析。

(医院病理科孙燕教授)

2

GIST中miR-靶向survivin从转录水平调控KIT

YunS,KimWK,KwonY,等

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医学院

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DOI:10./ijc.31,IF=6.

作者运用基因芯片筛选出受miR-调控的基因survivin,并证实survivin是miR-的靶基因,其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与miR-呈负相关。下调细胞中survivin表达可抑制细胞生长,并且可以削弱miR-介导的细胞生长抑制。研究还表明,survivin可以结合到KIT启动子区,从转录水平调控KIT表达,而且GIST组织中证实survivin表达与KIT表达呈正相关。预后分析表明,survivin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而miR-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

简评

这篇文章与miR-那篇文章如出一辙,可以说是miR-那篇文章的升华版,作者通过系列实验证实“miR--survivin-KIT”的调控关系,survivin是miR-的关键靶基因,受miR-调控,而survivin又是KIT的上游调控子,各分子之间的互相调控,支配着GIST的发展。虽然该文章缺乏动物实验的进一步验证,但故事还是讲的有头有尾,值得借鉴。

(医院消化肿瘤内科高静副研究员)

3

在人源性肿瘤组织原位异种移植(PDOX)裸鼠模型中,瑞戈非尼使外显子11和17突变的伊马替尼耐药的复发胃肠间质瘤(GIST)减小

Miyake,K.,Kawaguchi,K.,Kiyuna,T.,etal.AntiCancerInc.,SanDiego,CACellCycle,1-21,doi:10./..().IF=3.5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少见的肉瘤。本研究旨在确定人源性肿瘤组织原位异种移植(PDOX)模型中GIST局灶复发的药物敏感性。该PDOX模型建立在胃前壁。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小鼠,肿瘤体积均达到60mm3:G1为对照组;G2,伊马替尼组(口服(p.o.),每日,3周);G3,舒尼替尼组(p.o.,每日,3周);G4,瑞格菲尼(p.o.,每日,3周);G5,帕唑帕尼(p.o.,每日,3周)。所有小鼠均在第22天处死。在第0天和第22天通过剖腹术评估肿瘤体积。每周测量体重2次。尽管瑞格菲尼在NCCN指南中被归类为GIST的三线药物,但在本研究中其疗效最佳,使肿瘤显著缩小(p0.)。与对照组相比,舒尼替尼抑制肿瘤生长(p=0.)。然而与对照组相比,伊马替尼和帕唑帕尼无显著疗效(p=0.,p=0.)。该研究基于PDOX模型。

简评

对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失败后的用药选择,NCCN指南推荐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作为二、三线治疗药物,然而在缺乏头对头对比研究的背景下,二线治疗的最优选仍然充满争议。AdenisAetal的研究便显示马赛替尼在二线治疗中其OS优于舒尼替尼。现阶段,我们建议完善患者基因监测、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基因型对不同药物的敏感度的差异及血药浓度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医院胃肠外科张波教授)

4

胃肠道间质瘤是我们的阻碍和前进的方向

UmangSwami,VarunMonga,MohammedMilhem

美国爱荷华大学霍顿综合癌症中心,肿瘤、血液和骨髓移植科

ITranslGastroenterolHepatol;2:93

doi:10./tgh..11.07

摘要:Casalietal.最近公布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欧元区-澳大利亚的III期随机试验中对晚期或转移性(GIST)患者服用mg,qd与mg,bid伊马替尼的长期疗效比较的报告。

结果:1.有一小部分长期存活患者,低肿瘤负荷意味着更好的生存。这些结果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指南,以提高我们对GIST的认识和管理。该研究还报告高剂量伊马替尼治疗外显子9突变的GIST患者能够无进展生存期可获益及低剂量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提高剂量至毫克的GIST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可适度获益。2.在非进展性GIST患者或病情完全缓解的患者伊马替尼治疗中断后1,3或5年也可能出现病情进展。此外,恢复应用伊马替尼控制肿瘤却不影响总生存率,伊马替尼的治疗响应不如中止之前。

结论:有必要发现类似GIST主要分子反应的生物标记物对可以安全停药的患者进行识别。

简评

这项长期的III期随机试验带了可观的结果,为治疗我们GIST病人的IM用药管理颇有益处。GIST患者能在初始高剂量伊马替尼治疗中获益,初始低剂量的进展的患者能在提高IM剂量后获益。然而,IM治疗停药并没有很好的评估手段,同时中止IM治疗患者可能再次出现疾病进展,且IM治疗获益减小。目前GIST的治疗以IM靶向治疗为基石的同时,也遇到障碍:1.在接受长期疾病控制的患者中,伊马替尼需要继续治疗的时间仍不清楚。2.如何治疗伊马替尼无效的耐药突变。3.GIST的发病率低及较少病人加入临床试验。这些都影响了IM的进一步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有单纯的针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转向了1.结合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其他潜在通路2.重新启用化疗和新时期的放射治疗。这些在将来的研究中都为我们更好的认识管理GIST提供更好的帮助。

(医院胃肠外科周永健教授)

5

恶性GIST的临床表征——单中心经验

MandrioliM,MastrangeloL,MasettiM,etal.

意大利博洛尼亚市PizzardiMaggiore医院外科病区

JGastrointestOncol.;8(6):-.doi:10./jgo..10.09.PMID:

背景:GIST的复发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与GIST的生物学行为存在不可预知性有关。由于目前尚无被证实特别有效的风险评估量表来预测GIST预后。因此,我们设计本研究用于研究GIST复发的预测指标。

方法:年9月至年1月间,共有34例(男18例、女16例)原发的、局部晚期GIST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位年龄62(27-87)岁。免疫组化、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基因突变、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细胞核分裂指数、同时性肿瘤、辅助治疗、症状和性别等参数被作为预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确定肿瘤尺寸的最佳临界值以预测复发。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0(6-86)个月。9例患者接受一线辅助治疗。5例出现复发。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指数是最强的预测因子(p<0.)。肿瘤大小的最大值为7cm[曲线下面积(AUC)=0.]。

结论:根据最新的证据,肿瘤直径7cm应被视为恶性肿瘤的阈值,直径较小的间质瘤、具有低的核分裂计数为低风险的肿瘤。

简评

作者通过对所经治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参数进行总结分析,试图找出GIST复发的预测指标;结果显示GIST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指数是最强的预测因子,肿瘤直径7cm应被视为恶性肿瘤的阈值,直径较小的间质瘤、具有低的核分裂计数为低风险的肿瘤。这些结果与目前临床广为接受的基本观点一致,没有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而且是样本量较小的单中心研究。作者的研究对于临床初步分析GIST的复发高危因素或许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但是临床表型的基础还是基因和病理机制,单从临床表型就去预测GIST的预后可能未必准确。但就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相而言,核分裂像的指导意义更强。因为恶性GIST也是逐渐慢慢长大的,而且临床上可以看到不少GIST虽然直径较小,但仍是恶性的情况。

(医院普通外科顾国利副教授)

文献综述

1

GIST肝转移的治疗

MachairasN,ProdromidouA,Molmenti,E,etal.

SecondDepartmentofPropaedeuticSurgery,“Laiko”GeneralHospital,NationalandKapodistrianUniversityofAthens,MedicalSchool,Athens,Greece;

JofGastrointestinalOncology.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白脉软膏对外伤白癜风治疗效果如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hizn/1007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