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事件,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017-9-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魏则西事件,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文:雾满拦江
(01)
媒体报导:“大学生魏则西罹患‘滑膜肉瘤’,医院,病情不见好转,通过百度搜索找到医院,医生称从国外引进的疗法可‘保20年’在接受4次治疗、花费20余万元后,仍没有明显效果,魏则西于4月12日去世。医院延误病情,百度医院的主管部门申请审查……”
一个年轻人离开了这个世界,痛澈心腑之时,带来的是人人自危的舆论焦虑。
面对无价的生命,面对血色的青春,我们该说些什么?
到底,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才能安置我们的未来与希望?
(02)
在一系列社会现象下面,汩汩流动的,是人性的隐密激潮。
一切皆人性。
那,什么又是人性?
(03)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开篇讲了个故事。
一个叫克劳雷的年轻人,在长岛公路上,坐在车里与女友调情。这时走来一个警察,说:请让我看一下你的驾照。
克劳雷哦了一声,掏出手枪,弹如连珠,当场将警察射杀。
而后,克劳雷跳下车,抢下警察的枪,又朝倒在血泊中的警察继续开枪。
此案震惊美国,很快,数不清的警察蜂拥而来,将克劳雷围困在寓所中。当时克劳雷手持短枪,与警察对射。同时写了封带血的公开信。
在信中,克劳雷说:在我衣服里面,是一颗疲惫的心――那是仁慈的,一颗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心。
——他杀人,视人命如草芥,如切洋葱那样的冷静杀人。但是他丝毫感受不到死者的苦与痛,仍然认为自己善良到了无以复加。
卡耐基说,美国另一位疯狂的匪首卡邦,他罪恶累累,凶名远扬。但当被捕时,他委屈的说:我将一生中最好的岁月给了人们,使他们获得幸福愉快,过着舒服的日子,而我所得到的只是侮辱,一个遭人搜捕的人。
卡耐基震惊,这些人,他们似乎患了失忆症,丝毫不记得自己所做的恶。他们习惯于将一切过错,推到他人甚至虚拟的社会上。
他们没有自责意识。
卡耐基因此而认识了人性。
(04)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人性当然有善也有恶,只有善的是圣徒,只有恶的是恶棍。圣徒与恶棍,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居于此二者之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个小人,一个督促我们行善,一个放任我们为恶。人性就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一念是佛,一念是魔,看我们的善恶取舍。
但什么是善,什么又叫恶?
人言人殊,许多人在不同情况下,善恶的标准都不一样。有一万个人,就有十万个善恶的不同定义。
纵然是如美国的克劳雷、卡邦这样的十恶不赦之徒,他们也有自己的标准。
按他们自己的标准,他们绝对是圣徒。所以他们才委屈到要哭。
当每个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我们就得到相对性的定义:
——伤害他人而拒绝自责,这是最大的恶。
这种恶,让作恶者理直气壮,持续发力。没有自省意识的恶行,拖着整个世界滑向阴狱,而为恶者心中犹自回荡着一种悲悯的情怀。
——这里说的恶的标准,不是指责某家商业机构甚至具体的人。它是在说我们自己。
所有人!
(05)
每个人心里,都埋着善的种子。
这句绝对是正能量——但这句话,却又是负能量环境的产物。只有在不如意的情况下,才会听到。
在一个善行压过恶欲的社会里,善是主流价值,不需要再说这种话。
当我们说人心中有善时,必然是承受着恶的侵袭。这种侵袭可能是来自于自我心灵,也可能是来自于环境。
所以,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决定个体的因素,只有两个:
一个是自身的基因结构,另一个是环境影响。
我们的基因结构,就是这样。它本无善恶之分,只是自然而然的生物逐利本能。能够释放我们心里的恶,或是激发内心良善的,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
(06)
上面所说的,只是有关善恶的常识。
现在我们可以说说搜索引擎,又或是BAT了。
(07)
年轻的魏则西,是通过网络搜索,医院的。当他发现自己被误导时,心中是何等的悲凉。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过是不久前”血友病贴吧“事件的再现。
人命关天,为什么会这样?
愤怒的网友,借舆论的公力,他们指商业机构的底线是不作恶,指网络搜索不是电线杆,信息检索不是小广告,你商业机构既然收了人家的钱,替虚假信息张目,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参与,年轻的魏则西,在医院所花掉的那些钱,是在这条利益链条上瓜分的。
网友们无疑是对的。但是——
——我们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类事件?以及,如何彻底根除此类事件?如何让每条鲜活的生命,都受到保障。如何让每个人的权利,都获得尊重?
——商业机构,并非是美国的克劳雷、或卡邦那种彻底的恶类。商业机构由人组成,所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为善去恶的基本人性。
我们不知道商业机构是怎么想的,正如我们不知道克劳雷、卡邦们的内心想法。但我们可以按照人性的法则,演绎一下他们将医疗信息打竞价时的逻辑——对于商业者来说,最大的底线就是法律,不象克劳雷那样杀人,不象卡邦那样放火,只是在自家的地盘上耕耘自己的资产配置自己的资源,你凭什么人五人六对我说三道四?
——数字最具说服力,年营收大涨31.2%,这时候你突然走过来,对他说这钱他赚错了,恐怕不会收到什么效果。
你跟他说道德?赚钱就是最大的商业道德,他又不是慈善机构,你说再多,也影响不到他分毫。
知道对方的心态——哪怕只是猜测,我们就可以寻找根因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该发生的事儿?
因为我们没有选择!
(08)
面对技术领域,客户虽众,却有可能是弱者。
尤其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
说过了,影响一家商业机构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自身的内在基因,另一个是环境。
内在基因,不过是一个选择机制,可以选择做一个美誉度高些的商业实体,也可以扔掉美誉度,赤裸裸直奔利益扑过去,纵吃相难看,但如果你不看也得看,那也不过是污染了你的眼,却爽了我自己。
是否真的是这样?不能确定。
但可能性存在。
我们没有选择,没有另一家更具影响力、更爱惜自己名誉、更珍视客户体验的规模性竞争对手。
以前倒是有一家,叫谷歌。
可是谷歌走了,我们别无选择,被动承受了一个任性的现实。
谷哥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过是一家唯利是图的商业机构。但它走过了太长的路,遭受到多个国家的修理与惩罚,为了市场,他们选择做一家好的商业公司,选择了高科技为导向标。他们开发无人车虚拟现实等种种前沿产品,终于走到了如日中天的现在。
而我们这里,却是一路向下狂飙,正所谓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卖血友吧,医疗竞价排名,那难看的吃相,让观者无不倍感痛苦。
伤害他人而拒绝自省自责,这是个体最大的恶。
没有选择,是群体规则最大的恶。
后者,比前者更受人垢病。而后果我们都已经看到,魏则西那年轻的生命,正是为这不良规则所戕害。
(09)
如果作恶不受惩罚,那么,许多人就会成为克劳雷,成为卡邦。
惩罚机制是第一步,它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规范在能够让公众接受的范围之内。就是不伤天,不害理,做个规矩人。
第二步,就是社会规则。
好的规则,永远是竞争式的。
竞争并不能改变人性,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的选择。
如果,你吃相太难看,被公众唾弃,竞争对手就会趁机打美誉牌,取你而代之,这时候最符合人性的明智选择,必然是做一个好人,或一家好的商业机构。
但如果,你是羊群中的狼,又没有第二只猛兽与你争竞,群羊无力唾弃你,连受到伤害时的呻吟,都是那么的软弱无力,你又何必理会什么吃相?这时候你甚至会认为,那难看的吃相是你的商业智慧,是你的最高道德。
——有朋友希望,让国家出来管一管,但相信我,这种想法太过于天真。徜如果国家无法无据而来管,这后果更糟糕。徜先行立法再来管,这时付出代价的,绝对不会是吃相难看的族类,而是那些尚未完成资本积累,正在发力的小企业。对他们来说,新的管制意味着门槛高了,成本大了,机会少了,利润薄了。此犹罢了,这世上有条万古不易的社会法则,任何情形下,管制成本总是被转嫁到消费公众头上,届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可能需要支付更昂贵的成本,才能获知自己所需要的资讯。
——期待商家自己改过自新?这个更不现实,在看到现实的威胁之前,商家是听不到你的呼声的,那滚滚的商业利润,远比你飘渺的愿望,更具说服力。
(10)
没有选择,导致了我们今天的结果。
如果仍然没有选择,明天一如今日。
我们的希望是在哪里?
——首先源自于技术,技术的不断创新,让一切尽成昨日黄花。铸成魏则西悲剧的环境因素,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如果失去全球性竞争,同样的悲剧,仍然会在新的领域中出现。
——这个时代,最狠辣的竞争手段,恰恰是最道德的。前面说过,大资本并不据有丝毫道义资源,但在竞争态势中,他们可以借助商业美誉的力量,端掉那些不成气候小卒子。有些朋友坐拥雄厚资本,以为自己是端掉别人的人,但世无定事,谁知道你不会是被人家端掉的那个呢?
——如果遭遇资本端锅战,美誉度丝毫帮不了你,但恶评如潮,却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类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继续发生,才是正常的。
——商业社会,呈开放态势,这就意味着最强势的竞争手段,始终是道德牌。无论机构竞争的态势呈现出多少变局,但永恒不变的,是人性。
人性就是这样,商业时代,那些善于整合道义资源的人,会走出更远。拼底线任何时候都不是智慧,不过是在透支未来而已。
最后要说的是,一个好的社会,必然是坦承人类的经济属性,化道德诉求为经济诱导。只有当经济取向与道德取向同一,才能让人实行自我管理,约束心里的不良的欲念,激活善的冲动,更愿意表现为一个有自我尊严的人,有高尚追求的人。这就要求于环境更透明,更开放,更充满了规范的竞争意识。只有当每个人,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非利用人性弱点获得成功,这时候的社会形态才称得上成熟,而人们的心智,更趋向于温和与淡静。
赞赏
人赞赏
鐧界櫆椋庢不鐤楄垂鐢ㄩ珮鍚?鐧界櫆椋庢湁浠涔堣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