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女性患肝脏低度恶性纤维粘液肉瘤入院
2016-12-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因右上腹腹胀l年,加重1个月入院。无腹痛、腹泻,无乏力感,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等。
腹部强化CT显示:肝内巨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
强化MR显示:肝脏巨大富血供肿块,考虑为脉管性肿瘤,双肾囊肿。
CT血管造影显示:肝脏右叶巨大富血供肿块,来源于血管肿瘤可能,血管肉瘤不除外。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可,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于右肋缘下8cm触及肝脏下缘,质硬,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肾功、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均无异常,γ-谷氨酞转移酶(GGT)U/L,白蛋白(ALB)39.1g/L,前白蛋白(PA)10.1mg/L,HBSAg(-),甲胎蛋白(AFP)0.59μg/L,癌胚抗原(CEA)0.62μg/L。心电图及X线胸透均无异常。
患者入院第4天行肝右三叶切除术。经上腹倒L形切口开腹查见腹腔内无腹水。腹壁、大网膜、盆腔未们及转移结节。胆囊8cmX3cm,壁不厚,张力不高。肝脏未见明显结节性肝硬化表现。肿瘤位于右半肝及左内叶,大小约30cmX25cm,有包膜。
切除2cmX2cm的肿瘤组织送快速病理显示:(右肝)粘液性肿瘤,考虑为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遂行肝右三叶切除术。术中因肝段下腔静脉受压迫明显狭窄,行肝段下腔静脉成型。缝合肝创面后置腹腔引流管一根,逐层关腹。
术后病理:(右肝)低度恶性纤维粘液肉瘤,肿瘤切面积21cmX5cm,部分区域穿破肝被膜,肿瘤靠近手术切缘。免疫组化:Vimentin(+),(-),CD34(-),SMA(-),EMA(-)。
患者术后恢复可,于术后11d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至今已6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讨论:肉瘤是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低度恶性纤维粘液肉瘤是纤维肉瘤的特殊变型,由Evans首先描述并报道。发病年龄2~78岁不等,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见。主要发生于四肢远端和躯干的筋膜下,也可见于肩部、颈部、腋窝,臀部、小肠系膜和网膜。发生于肝脏者少见。
该病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病程长短不一,文献报道病程1个月到25年不等。肿瘤直径为1.5~22cm,平均9.5cm,边界较清楚,常有完整包膜,质地中等。
肿块巨大压迫神经时可出现疼痛或触痛,多位于深部软组织。镜检:常表现为丰富的胶原纤维与粘液样区相间,瘤细胞呈梭形.核深染.无明显异型性,很难找见核分裂像。瘤细胞排列成短束状和特征性的漩涡状结构,在胶原与粘液样移行区最为明显。
40%的病例在肿瘤组织中有特征性的形态表现.即有圆形或不规则形巨菊形团结构散在,其中央为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周围绕以卵圆形上皮样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大部分肿瘤细胞呈Vimentin(+),S-蛋白不确定,MBP、NF、CD34和CgA阴性。本例镜下与免疫组化结果与文献相符。
由于该病发病率低,病因不明,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无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且无统一的筛查诊断标准,故其临床诊断难度极大。术前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虽对手术有指导作用,但最终诊断只能依赖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必要时辅以放化疗。该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否浸润转移等密切相关。EvanS报道31例LGFS,18例复发,11例发生肺和胸膜转移,但复发和转移均发生在局部切除后较长一段时间(2-13年),不足20%的患者直接死于肿瘤。大部分患者可存活相当长时间。由于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高,故对患者需予长期随访。
来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北京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