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滑膜疝窝Pittpit
2021-1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m.39.net/news/a_9277051.html
股骨颈疝窝(滑膜疝凹)于年由Pitt等首先报道,故命名为Pittpit。随着髋关节CT及MRI的广泛应用,发现率明显提高。
Pittpitisoneoftheskeletal“don’ttouch”lesions.股骨颈滑膜疝窝是“不可触碰的病变”之一。
临床表现:
股骨颈滑膜疝好发于中老年,是发生于股骨头基底部和股骨颈的相对少见的良性病变,多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的皮质下,可呈圆形或卵圆形。发病率4-5%,多无明显症状,常为偶然发现,部分患者患侧轻微疼痛不适,多为单侧发生,少数为双侧。多数疝窝随访无明显变化,少数病灶可在较长时期内增大,增大的原因可能与职业性体力活动导致长期受压磨损所致。病因:目前,国外学者认为,股骨颈疝窝是由于髋前囊力学和磨损的影响在股骨颈前上1/4产生的一个由骨胶原纤维结缔组织、新生软骨和反应性新骨组成的反应区,其内有液体存在。反应区内常出现隆起以及邻近的关节囊增厚、粗糙,并有皮质缺损区,暴露出髓质腔和骨小梁。国内有学者认为,股骨颈疝窝系股骨颈反应区的组织和(或)液体在前部关节囊和髂股韧带以及髂腰肌(腱)的机械性压迫下,通过骨皮质疝入松质骨内而形成的窝状骨质缺损。病理上,股骨颈疝窝内主要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并可伴黏液样变。影像表现:
X线平片上表现为伴有清晰薄层硬化缘的环形(囊状)透亮区,CT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皮质下局灶性骨质缺损,周围见薄层硬化带环绕边缘锐利,部分较大病灶在病灶层面或上下相邻、层面上前方显示皮质与病灶相通的局部裂隙样缺损病灶,最大径线通常小于10mm;MRI示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
鉴别诊断:
X线平片对股骨颈疝窝具有初步诊断价值;依据典型的CT和/或MRI影像学表现,对股骨颈疝窝多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需要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诊断:
1、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伴发的囊性灶:大多数有明显症状就诊,常有外伤、大量饮酒及使用激素病史,具有股骨头坏死的特异征象(股骨头承重区CT上的硬化线和MRI的“线样征”,中晚期股骨头塌陷),囊性灶硬化缘多模糊,大多沿硬化线和“线样征”附近分布。
2、骨内腱鞘囊肿:二者临床和影像表现相似,病理也较难区分,发病部位是主要鉴别点,腱鞘囊肿通常位于股骨头骨性关节面下方,局部关节面可伴增生硬化,相邻骨皮质少有裂隙。
3、骨样骨瘤:髋部明显疼痛,夜间为著,CT上瘤巢内多有钙质样高密度斑点或团块,周围硬化缘较厚,邻近骨皮质无裂隙样缺损,MRI中心为非水样T1低、T2稍高信号,压脂序列和T2低信号带周围多有高信号水肿区。
4、退变性囊肿:见于关节退变性疾病,伴有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增生硬化及骨赘形成等退变征象,囊肿多位于股骨头承重关节面下,常为多发,髋臼也伴发类似囊肿。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