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S大家说罗志国教授不明原发肿瘤诊

2022-9-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华夏砺磨齐奋志,守得云开见月明。在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疫情防控战后,我们又迎来了面对面畅享肿瘤医学盛宴的时刻。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肿瘤学专家的学术交流,在~年成功举办三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SIMOS)的基础上,第四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于年11月12~13日在上海隆重召开。于是在SIMOS现场,有幸邀请到医院罗志国教授,为我们分享不明原发肿瘤诊疗的现状与未来。

专家简介

罗志国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

医院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长

问题一:

罗教授,您好,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已成功举办至第四届,为肿瘤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您作为此次会议的执行主席,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下会议的特点?

罗志国教授:

今年是第四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由于疫情的影响,年和年现场参会的专家较少,大部分专家以线上的形式参会。年首次举办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随后第二届会议就进入全国肿瘤领域学术品牌会议的前20名。该会议的设计具有独特之处,采用了跨学科多靶点治疗专场,以靶点为单位的专场设置不限瘤种。从会议举办以来,设立学术专场,但不限瘤种,进而能够让从事不同亚专业的医生之间进行交叉交流,目前这种举办形式在国内是唯一的,也因此吸引来很多专家同道参会。

问题二:

本届大会上特设了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场,体现了对这类疾病的重视,在哪些情况下可诊断为不明原发肿瘤,原发灶不明的原因是检测手段不够还是原发灶已经消退了呢?这类肿瘤在流行病学上有哪些特点?愈后如何?

罗志国教授:

医院于年4月成立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诊疗小组,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得到了国内专家和协会的认可。年,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正式成立,随后年,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也正式成立。

在不明原发肿瘤领域,不仅是肿瘤内科医生,包括外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病理专家、影像专家等都在探索疑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但临床中面临着很多困惑和瓶颈。临床上通过一系列检查,在病人治疗前仍未找到原发灶的情况可确定为原发不明肿瘤。目前原发不明肿瘤诊断困难,不是因为检查技术或手段不够,而是因为肿瘤极其狡猾,有可能原发病变是纳米/微米级别,影像检查无法发现原发病灶,但是转移灶已非常明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原发大转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情况,如原发灶病变可能自我消退,若干年后出现了转移病灶,黑色素瘤就属于这种情况,即原发不明的黑色素瘤出现颈部或者腋下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但是找不到原发病变,而有可能原发病变在某个区域已经消退。

总的来说,随着多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分子基因水平层面的发展,以及检查、影像技术的进步,原发不明肿瘤的诊断率会越来越高,真正诊断为原发不明肿瘤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少。

问题三:

请您谈一谈影像学和分子学的进步会为查明原发灶带来哪些机遇?

罗志国教授:

影像学在诊断原发不明肿瘤的应用中,常规CT、MRI以及PET-CT和PET-MR都应用较多,通过常规CT、MRI能够发现原发病变,极少一部分的PET-CT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的转移病灶。但临床上对于原发灶的诊断还存在诸多争议,就分子基因水平的评判而言,目前还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由于转移病灶和原发病灶具有共同的生物学行为,比如以往已确诊肺癌的患者,病灶转移到某一部位如肝脏,那么肝脏部位的转移灶和肺部的原发灶,它们的基因谱应相同。国内相关专家和医药公司研发了通过肿瘤基因起源的检测来推断病灶可能来源于哪个器官,并进一步结合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特征等等,为原发不明肿瘤患者做出诊断和后续综合的科学治疗。

问题四:

在原发灶不明的情况下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罗志国教授:

对于原发灶不明肿瘤的治疗,临床上通过一系列检查后仍未找到原发灶的情况下,也会为患者制定精准治疗。精准治疗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二代测序(NGS)检测,判断患者是否有特定靶点的改变;二是随着医学的发展,除靶向治疗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也是部分原发不明肿瘤患者治疗的方向,但是若患者既没有靶向治疗的可能性,也没有免疫治疗获益的可能性,则可采取经典的经验性化疗,对患者疾病的控制、OS的延长也具有较大的帮助。

问题五:

在接下来的会议中,您带来了“年原发不明肿瘤的诊疗进展”的讲题,能结合您的演讲内容谈谈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吗?

罗志国教授:

实际上,全世界范围内对原发不明肿瘤的研究较少。去年日本学者发表了相关研究旨在探索原发不明肿瘤的治疗,研究基于分子分型、免疫检测或NGS测序,评估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治疗策略,能否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而国内医院肿瘤内科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组进行肿瘤基因检测,通过判断是否为某个器官起源,给予患者特定的治疗,另外一组患者接受常规的经验性化疗,截至目前为止,例患者入组已结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特定的肿瘤基因起源检测,以确定患者的原发灶器官的可能性较大,从而进一步给予特定的精准治疗,相较于传统的经验治疗效果更好。除此之外,我们也在探索原发不明肿瘤的后线治疗,即采取传统化疗联合抗血管治疗,再联合PD-1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临床试验仍正在进行中。未来,在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以及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的牵头下,带领全国的专家们共同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通过大家齐心协力的合作,一定能更好的指导不明原发肿瘤患者的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问题六:

抗血管靶向治疗是目前治疗软组织肉瘤中主要的靶向疗法,请您介绍抗血管药物治疗软组织肉瘤的进展?

罗志国教授:

近年来,抗血管靶向治疗药物在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中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众所周知,培唑帕尼已获FDA批准用于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后线治疗。随着中国新药的迅速研发,安罗替尼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批准用于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软组织肉瘤二线治疗,同时安罗替尼也是透明细细胞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一线靶向治疗的药物选择。

软组织肉瘤有50多个亚型,多个种类,实际工作中如何给予软组织肉瘤患者比较合理的治疗仍在探索中,目前国内有很多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就国产靶向药物而言,已获批适应症的安罗替尼,其在很多亚型的治疗中,不仅是单药,联合化疗甚至联合PD-1治疗或联合放疗、介入治疗等等,都给软组织肉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当然,一些非适应症的靶向药物也在探索在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比如阿帕替尼、瑞戈菲尼、索凡替尼等,与此同时,靶向药物如呋喹替尼治疗较少见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中。

总的来说,抗血管治疗在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化疗是软组织肉瘤的基石,但很多患者化疗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化疗容易出现耐药性,也因此给软组织肉瘤患者使用抗血管靶向药物治疗带来了更多机会。未来,临床研究仍会聚焦于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联合其他新的治疗方法,为软组织肉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问题七:

刚刚您提到的抗血管药物中,安罗替尼是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药物,能介绍一下他在软组织肉瘤中的治疗优势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吗?

罗志国教授:

安罗替尼是正大天晴药业研发的抗肿瘤药物,也是近年来在抗软组织肉瘤治疗领域应用较多的一个靶向药。我们中心当时参加了该药物的注册临床试验,最后试验汇总数据显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透明细胞肉瘤、滑膜肉瘤以及平滑肌肉瘤等瘤种应用安罗替尼治疗的获益较高。基于这一注册临床试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安罗替尼一线用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透明细胞肉瘤的治疗,二线用于蒽环类化疗方案治疗失败后的其他软组织肉瘤的治疗。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化疗敏感的患者,若在两个化疗疗程后效果不好,可考虑给予安罗替尼联合化疗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未来也会开展相关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另外对于一线化疗进展的患者,探索安罗替尼或其他抗血管药物联合PD-1的临床试验也在开展中。总的来说,不论是安罗替尼还是其他多靶点抗血管药物,未来一定是联合治疗策略可能会给软组织肉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责任编辑

多肉葡萄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wenyang.zhang

edoctor.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rczy/1010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