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分析肱骨头下拉肌群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2017-2-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进入正题前,先跟着Mr梁一起做个检查,就是Neer撞击试验(如下图),手臂在肩胛骨平面(手臂向前屈30度)强制被动抬高,同时检查者将患者整个手臂,尤其是肱骨内旋。哎呦呦,疼!那么,为了你的健康你需要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指的是肩关节外展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和喙肩弓之间摩擦、撞击而产生的症状。比如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腱钙化、肩袖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被称为撞击综合征。早在19世纪,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肩峰下间隙内的病变与肩部疼痛有着密切的关系。年,Goldthwait首先使用了“撞击”一词,但此后很长时间,人们认为撞击发生在肩峰外端甚至整个肩峰。直到年,Neer才对肩峰下撞击进行了正确而详尽的描述,并沿用至今。肩峰下间隙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它的上界由肩峰,喙突,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构成,下界是肱骨头。间隙内包含冈上肌腱,冈下肌腱,二头肌腱长头,喙肱韧带及肩峰下滑囊等结构。肩峰下间隙的宽度因人而异。根据Petersson等人的X线研究,肱骨头到肩峰的距离平均为9到10mm。

1.原发性撞击Neer于年指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系肩部前屈、外展或内旋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以及二头肌腱长头的病变,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他特别指出,肱骨头并非与整个肩峰发生撞击,而是与肩峰前外缘发生撞击。

2.继发性撞击Morrison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与三角肌相比,肩袖肌力的下降更为明显。肩部外展时,肩袖对肱骨头的压抑力量下降,肱骨头上移,肩峰下间隙变窄,肱骨头反复与肩峰前缘撞击。

3.肩关节不稳一些学者认为盂肱关节不稳会导致肩峰下撞击,他们认为,关节过度松弛会导致肱骨头上移,与肩峰发生撞击。尤其常见于从事肩部训练的运动员,如游泳,棒垒球的投手等。

Mr梁收集了一些资料,认为大部分肩峰撞击症的患者,存在肌肉不平衡情况,尤其一些酷爱健身运动的人,过于强化肱骨头上提的肌肉,例如三角肌、冈上肌,而忽视肱骨头下拉的肌群,如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从而造成这两组肌肉的失衡,肱骨头过度上提从而撞击其上方的肩峰,造成夹在中间的滑囊和冈上肌发炎。

结合解剖知识和相应的发病机制,对于高发人群,我们应该注意到肱骨头下拉肌的作用,进行肩胛下肌、冈下肌、小圆肌的强化,从而增大肩峰下间隙,尽可能的降低发生可能。

现向广大







































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三甲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rczy/1003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