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替生物健康周报
2020-9-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语音版
图文版
细胞前沿
1,关键生物分子如何促使干细胞修复你的肠子
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一种关键的生物分子,通过促使干细胞再生受损的组织来加强肠道内衬的修复。这种被称为NRG1的分子,在化疗后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恢复。(来源:MonashUniversity)
2,《Cell》解释人类起鸡皮疙瘩的真正原因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原因:引起鸡皮疙瘩的细胞类型对于调节再生毛囊和头发的干细胞也很重要。交感神经对寒冷的反应是在短期内收缩肌肉和引起鸡皮疙瘩,长期则是通过驱动毛囊干细胞激活和新头发生长。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Cell》杂志上。(来源:生物通)
3,BMI1抑制可消除PD1阻断后残留的肿瘤干细胞
21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研究团队报道发现,BMI1抑制可消除PD1阻断后残留的肿瘤干细胞(CSC),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功能来防止转移和复发。(来源:细胞-干细胞在线发表)
4,CAR-T细胞疗法让一名横纹肌肉瘤患儿完全康复
近日《NatureCommunications》报道,一名患有横纹肌肉瘤(一种已扩散到骨髓的肌肉癌)的儿童,在使用经过基因改造靶向癌细胞表面上HER2蛋白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治疗后,已连续19个月保持健康无癌。这项临床试验由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医院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来源:生物谷)
5,原来IL-31才是伤口愈合瘙痒的元凶
《Immunity》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细胞因子TGF-β能够诱导真皮树突状细胞表达IL-31,从而激活感觉神经元并产生瘙痒。(来源:生物探索)
中国成就
1,中国科学家揭示新冠病毒突刺蛋白突变对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的影响
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了新冠病毒(SARS-CoV-2)突刺蛋白突变对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的影响。据研究人员介绍,SARS-CoV-2的突刺蛋白已经发生突变,并高度糖基化。研究这些突变的生物学意义至关重要。(来源:细胞在线发表)
2,生物物理所研究阐释冠状病毒的融膜机制
近日,《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通过解析冠状病毒SARS-CoVspike(S)糖蛋白的融膜后结构,进一步阐释了冠状病毒的融膜机制,为相关疫苗和药物的开发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和指导思路。(来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SARS-CoVS糖蛋白的融膜后结构及糖基化位点分布
3,广州生物院通过转分化技术实现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团队在期刊《JournalforImmunoTherapyofCancer》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含有Hoxb5转录因子与TCR序列串联表达元件的病毒转导系统递送,诱导pro-pre-B祖细胞体内快速转分化为肿瘤特异性的TCR-T细胞,在动物肿瘤模型上首次证明该新来源TCR-T具备抗肿瘤活性。(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4,中国军事科学院公布新冠病毒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结果
中医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江苏省疾控中心等研究人员在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论文说,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2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并能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来源:生物通)
5,全球首次!“γ珠蛋白重激活技术”成功治疗β0/β0重型地贫患者
21日,医院获悉,两例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γ珠蛋白重激活”治疗后,已脱离输血依赖。经文献检索证实,这是全球首次通过CRISPR“γ珠蛋白重激活技术”治疗β0/β0型重度地贫,也是全国首次通过CRISPR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成功案例。(来源:科技日报)
业界热点
1,科学家首次在人类活细胞中“看见”DNA四螺旋
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利兹大学等研究机构,近日在《NatureChemistry》杂志上联合发文。该研究发明了一种荧光标记,它可以附着在人类活细胞的DNAG-四联体(G4s)上,这使得人类首次实现活细胞四螺旋DNA的单分子可视化,并对其功能进行解析。(来源:BioWorld)
2,腾讯发了篇Nature子刊:与钟南山团队合作发布新冠危重症预测模型
近日,钟南山院士团队与腾讯AILab联合发布了一项利用AI预测COVID-19患者病情发展至危重概率的研究成果,可分别预测5天、10天和30天内病情危重的概率,有助合理地为病人进行早期分诊。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来源:腾讯AILab)
3,新平台可长期追踪移植后的心肌细胞
《STEMCELLSTranslationalMedicine》杂志23日报道发现,一个新平台能够长期追踪由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Cs)植入心脏后产生的心肌细胞。这一非侵入性策略是利用现代基因编辑技术来插入一种名为钠/碘转运体(Nis)的基因,具有优越的安全性,而且在心脏和其他细胞疗法的临床前和临床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来源:AlphaMedPress)
内容根据网络材料整理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