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O直通车2日分会场精彩呈现
2019-2-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第六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开幕第二日,共设8个分会场。他们分别是乳腺癌专场、胃癌专场、妇科肿瘤专场、肉瘤与黑色素瘤专场、泌尿肿瘤专场、微创介入治疗专场、免疫治疗的挑战+肿瘤微环境专场、胸部肿瘤外科专场。
现场气氛热烈,思维碰撞、精彩不断。
下面,小编就带你到
各个分会场去感受一下吧!
乳腺癌专场
乳腺癌专场主持人
谢小明教授、林焕新教授
邵志敏教授
来自医院的邵志敏教授以年轻乳腺癌的特征和诊治为题,从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特征、预后特征和治疗策略四个方面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国乳腺癌患者虽无年轻化趋势,但年轻乳腺癌占比高;年轻乳腺癌患者HR+低,LN+高,HER+高,所以预后更差,具体表现为全身治疗疗效欠佳,尤其是luminal型的患者。最后,邵志敏教授解读了多项临床指引和临床试验的结果,为年轻乳腺癌治疗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曦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曦教授总结了年度三大肿瘤学会议,包括年初的St.Gallen会议、ASCO会议以及最近的CSCO会议,分别从乳腺癌原发灶的手术、腋窝的手术以及乳腺癌根治术率与切缘的关系等多个角度为我们具体阐述了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年度进展。王曦教授认为目前外科的趋势是在“做减法”,在满足切缘阴性以及术后放疗的前提下,手术的范围可以相对缩小,并且可以免除腋窝淋巴结的清扫,不需要考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在“做减法”的过程中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金锋教授
来自中国医院的金锋教授分享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金教授首先对新辅助化疗的意义和疗效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其次,他就新辅助化疗的热点问题,包括新辅助后pCR,Create-X研究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pCR虽然并非最佳的预后及预测指标,但是仍然是高侵袭性乳腺癌亚型的强力预后指标。最后,金教授回顾了三阴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现状,强调了蒽环紫衫类的基石作用,同时对铂类、贝伐单抗、PARP抑制剂等药物在新辅助化疗中的作用寄予厚望。
讨论环节以“人工智能:医生助手还是对手”为题,在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的江泽飞教授幽默风趣的主持下,由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钱朝南教授、袁中玉教授,唐军教授以及来自医院的吕伟明教授展开了精彩激烈的讨论。
袁中玉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AI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它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
唐军教授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AI能在疾病筛查等方面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AI没有思想,只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最终也无法取代人类。
吕伟明教授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AI的出现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医疗模式,甚至有可能使一部分医生失业,比如在影像诊断方面,AI可以通过其精准的测量以及分析使其诊断准确率超过影像科医生。
钱朝南教授也认为AI会在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外科治疗、放化疗、发病预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于“AI能否帮助普通医生快速成长为顶级专家”的论题,4位教授达成一致,都认为AI毫无疑问能帮助年轻医生成长,但想要成为顶级专家还需要不断的实践积累,不能完全依赖AI。
整个讨论环节精彩而不失严谨,生动而不失学术;台上嘉宾妙语生花,台下听众积极参与,会场气氛活跃,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胃癌专场
胃癌专场主持人
周志伟教授、彭俊生教授、孙晓卫教授
胃癌专场主持人
梁寒教授、王琳教授、邱妙珍医生
程向东教授
来自浙江中医院的程向东教授介绍了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研究的最新进展,程教授介绍,中国的胃癌以进展期甚至晚期胃癌为主,晚期胃癌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晚期胃癌经内科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在12个月左右,随着Regatta研究基本否定姑息性胃切除联合姑息化疗在胃癌中意义,晚期胃癌的转化治疗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程教授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利用PCF化疗方案对胃癌转化治疗的II期临床研究,R0切除率达到84%,最后也介绍了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S-1在胃癌转化治疗中也有很好的R0切除率和术后病理缓解。
王刚教授
医院的王刚教授首先简明扼要介绍了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发展历史及国内ERAS在胃癌外科中的发展过程。王教授结合本团队的胃癌ERAS的实际应用及操作,给大家介绍如何通过不常规肠道准备、术后镇痛、术后早期饮食进食等多方面的核心措施来具体开展ERAS,最后王教授还介绍了机器人手术相对传统开放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以及其在ERAS在的实际应用。
陈映波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陈映波教授从淋巴结清扫解剖特点以及脾门淋巴结清扫的难度,介绍了胃癌腹腔镜下保脾淋巴结清扫的现状,陈教授结合自己在-年开展的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经验,总结90例脾门淋巴结清扫的近期手术疗效,并根据脾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提出个体化的脾门淋巴结清扫。陈教授最后分享了本团队两例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录像,并生动讲解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操作要点及难点,其精湛的手术技巧使得大家由衷赞赏。
曲秀娟教授
来自中国医院的曲秀娟教授就局部晚期胃癌内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争议,“引经据典”地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并介绍局部晚期胃癌的不同治疗模式、化疗方案的探讨,并解读ASCO的FLOT4新辅助治疗的研究,曲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回顾性研究,再回顾既往研究,根据肿瘤部位、Lauren分型建立预测模型,来选择对新辅助化疗优势人群。
妇科肿瘤专场
妇科肿瘤专场主持人
刘继红教授、李小毛教授
尹如铁教授
来自医院的尹如铁教授由宏观及微观介绍了妇科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现状和前景。以“尹氏幽默”方式指出当前手术治疗骨灰级的无奈,放射治疗已步入百年老店,而化学治疗也遭遇了中年危机,来引出当前靶向药物肿瘤治疗趋势。总结了妇科肿瘤治疗常见靶点及药物,并紧扣NCCN指南针对具体妇科瘤种靶向药物的应用予以简明扼要的阐述。
此外,尹教授着重讲解了上皮性卵巢癌常见异常基因通路,其中包括主要的分子通路机制,同源重组修复途径及BRCA基因相关修复途径。同时列出PARPi及PARPi与其他靶向药物联合使用相关的一系列重大临床研究,这些结果表明PARPi均显著延长患者PFS;BRCA基因/HRD状态与患者获益相关,且长期生存数据显示11%维持治疗大于6年的患者长期获益。最后,她谈及美国“篮子计划”“伞计划”等基因计划,从而希冀谱写中国妇科肿瘤标准化诊疗临床路径新篇章。
刘从容教授
来自医院的刘从容教授从病理学角度分享了宫颈腺癌治疗和预后的精准分流,由于宫颈腺癌诊治及预后多样化,经常让临床医生感受到它“诡异”,刘教授首先从流行病学现状不足、临床分期标准实用性差、组织病理学标准不清、治疗方案缺乏精准分流四大方面阐述了宫颈腺癌目前存在的诊治困境,从而提出了基于“现代肿瘤学”新认识的宫颈腺癌Silva分型。根据肿瘤细胞生长方式、肿瘤微环境间质以及LVSI情况,予以划分了ABC三种宫颈腺癌Silva分型,通过Silva分型对早期及浸润性宫颈腺癌达到精准分流,最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定。
石汉平教授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的石汉平教授给在座的专家同道们带来了肿瘤营养治疗通则。介绍了营养不良的三级诊断包括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及综合调查。详细比较在诊断上病史采集、体格体能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异同处。指出营养治疗上营养处方的基本要素,总结为四个需要量、三个比例、二个选择、一个原则的个体化治疗。具体阐述了能量、脂肪、蛋白质的比例选择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肿营养制剂选择和途径选择等问题。另外,对于非终末期手术患者、非终末期放化疗患者和终末期患者营养治疗分别予以讲解,最后强调营养治疗是有专属自己的疗效评价方法。
石教授的讲课引起了在场医生的强烈反响,针对会场大家提出的肿瘤治疗潮流热点“饥饿疗法”,石教授也予以重击否定,从而不仅使肿瘤医师更加了解患者肿瘤营养治疗的重要性,也使作为各位医生对自己营养膳食有了新的思考,“食不厌杂,食不厌粗”是石教授送给大家的一则营养法宝。
张锋教授
来自复医院的张锋教授作为杰出青年学者,通过转化医学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了如何结合临床问题开展基础科研。首先以张教授一个腓骨肌萎缩症患儿小吉的故事出发,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其实这名患儿就是他的导师,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吉姆.拉普斯基,如何开辟了基因拷贝数变异致病的全新研究领域,从而提出做科研的目的与意义。张教授指出做科研需从新技术驱动转变为临床问题驱动,在临床工作中专注临床信息的分析找到病人的特殊性,参考病理和模型,与合适的基础领域交叉。揭示临床医生临床问题的关键性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研究方法。
刘继红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继红教授就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个体化思考予以分享。
刘教授指出近年宫颈癌年轻化趋势明显,而宫颈癌细胞相对进展较慢的生物学行为使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保育功能成为可能。通过讲述保留生育功能的标准术式包括宫颈锥切术、宫颈单独切除及宫颈广泛切除(RT),提出可考虑对IB期患者按肿瘤大小进一步区分,以选择合适的术式。同时系统阐述保育手术目前常见的手术入路,并详细分析不同手术入路RT术后妊娠情况及肿瘤控制情况,发现ART的肿瘤控制略高于VRT。通过阅读指南及大量文献,提出“因人制宜”的RT手术范围,对于高度选择的低危早期宫颈癌实施更为保守的手术,在妊娠结局上优于RT。最后,作为宫颈癌首席治疗专家及广东妇产科主任委员,不仅需要给予患者生存希望,更希望可以让她们拥有新生命的愿望,因此结合已有研究报道及个人治疗具体实例,讨论了新辅助化疗给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带来保育希望的可能。
值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召开之际,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专业组在12月1号正式成立。
肉瘤与黑色素瘤专场
肉瘤与黑色素瘤主持人
张星教授、邹青峰教授
肉瘤与黑色素瘤主持人
王晋教授袁霞教授
郭军教授
医院的郭军教授报告了亚洲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策略,比较了中国与欧美黑色素瘤的病理类型及治疗的差异。阐述了主要以肢端、粘膜黑色素瘤为主的亚洲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中国人群的BRAF(VE)突变率远低于欧美报道的突变人群,而C-KIT突变率高于欧美人群,因此伊马替尼治疗C-KIT突变的黑色素瘤,意义重大。另外,郭教授还介绍了C-KIT新药研究NILOTINIB对C-KIT突变黑色素瘤的初步研究结果,并指出GNAQ突变为粘膜黑色素瘤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
张晓实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晓实教授表示,多项研究显示,肿瘤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与PD-1抗体疗效密切相关。肿瘤基因组不稳定者容易出现高频率基因突变,增加产生新抗原的几率。PD-1/PD-L1抗体单药的有效率低下,但疗效持久,有可能使患者长期带瘤生存,在敏感人群具有其它药物不可比拟的优势,值得借助精准医疗技术发掘PD-1/PD-L1抗体敏感人群。免疫治疗原理提示肿瘤负荷较小和机体免疫功能基本正常是免疫治疗的最佳切入点。当缺乏临床证据或缺乏标志物指引时,不应盲目使用PD-1/PD-L1抗体作为救命稻草,以免贻误病情和浪费金钱。最后,在筛选PD-1/PD-L1抗体敏感人群的同时,有机联合多种治疗手段进一步提高PD-1/PD-L1抗体敏感人群的有效率或使不敏感人群转化为敏感人群更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牛晓辉教授
医院的牛晓辉教授阐述了软组织肿瘤的发病率,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现状,比较了中国软组织肉瘤与西方发病率的差异。软组织肉瘤具有发病年龄轻、临床表现多样、危害性大等特点,约50%进展的软组织肉瘤为远处转移而无法手术。绝大多数死亡原因主要是肺转移引起。阐明了软组织肉瘤的诊断需要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影像学诊断三管齐下。全面分析了分子诊断和外科边界评估对软组织肉瘤诊断的重要性,并从手术、放疗、化疗等多学科治疗的角度指引了软组织肉瘤综合治疗新的方向。
郭卫教授
医院的郭卫教授介绍了骨盆环肿瘤外科治疗的进步。通过3D打印技术高级订制版的人工全骶骨假体,在骶骨恶性肿瘤术后的骨缺损重建中,精准完美地演绎了世界首秀。这是3D打印技术在世界骶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首次应用。郭卫教授应用3D打印技术,假体与脊柱、骨盆连接,更符合生物力学结构的功能重建。这值得在今后骶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发展,假体亦将进一步改进、优化,推动骶骨恶性肿瘤切除重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姚阳教授
来自上海医院的姚阳教授介绍了国内骨肉瘤诊治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化疗改变了骨肉瘤的生存率。提高国内诊治水平需从两点入手。第一,提高临床、影像和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正确评价疗效;第二,提高化疗技术水平,规范二线治疗。并围绕软组织的辅助及新辅助化疗是否有效展开各方面详细的分析,阐述了清楚认识56种软组织肉瘤病理类型的重要性。最后,他强调了多学科合作并介绍了上海软组织肉瘤线上平台的诊治模式。
沈靖南教授
来自医院的沈靖南教授从外科医生的角度探讨了目前软组织肉瘤手术的治疗现状,阐述了术前MR对血管、脂肪、神经、滑膜组织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及术前影像学诊断对手术治疗的重要诊断作用。警惕大家认识到非计划切除手术肿瘤残留率及复发率增加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表明术前明确病理对设计手术切口提供了有力证据。从案例角度分析了辅助化疗和放疗能降低局部复发及生存,强调了多学科治疗对提高软组织肉瘤疗效的重要性。
陈勇教授
来自医院的陈勇教授介绍了软组织肉瘤非计划切除的处理及预防策略。从基于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手术计划与实施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扩大性切除,强调术前明确病理诊断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判断,早发现、早干预淋巴结远处转移的重要性。陈勇教授指出要考虑肉瘤亚型对切缘的要求并强调了多学科治疗的重要性。
泌尿肿瘤专场
泌尿肿瘤主持人
韩辉教授、盛锡楠教授
郭军教授
医院的郭军教授介绍了转移期肾癌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挑战。
泌尿外科医师应用于转移期肾癌的药物选择越来越多,但如何精准选择?低、中、高危患者如何选择药物?单用、序贯还是联合?期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解答。
张志凌副主任医师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志凌副主任医师介绍了转移期肾癌治疗---减瘤性手术、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在历史文献中都有生存获益的报导。未来方向趋于强强联合,提高客观反应率,延长生存期。但不可忽视的是,患者接受综合治疗经济负担更重,目前如何提高晚期肾癌应用免疫制剂的药效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世界范围内并无合适的解决方案。本中心正在开展PD-1抑制剂孵育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转移期肾癌的II期临床研究,希望全国各位同道的支持和共同参与。
吴松教授
来自医院的吴松教授介绍了膀胱癌尿路上皮癌的遗传学演变和分子诊断。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局部治疗术后复发率达70%,吴松教授提出“游击示”复发干细胞假说:找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复发的潜在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进而制定随访方案,精准治疗,进一步减少肿瘤复发。
叶定伟教授
来自上海医院的叶定伟教授介绍了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策略。
MDT治疗模式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对于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关乎患者的预后,但学术界并仍没有标准方案。手术,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各自的角色如何定位?怎样联合?仍是未来探讨的热点议题。
朱耀教授
来自上海医院的朱耀教授介绍了精准影像引导下的挽救性前列腺手术。
PSMA-PETCT能够较传统影像学技术增加发现前列腺癌小转移灶的机率,在手术过程中引导术者精准地扩大手术范围,切除已有的微转移灶,切断肿瘤转移途径,进而增大患者的根治机率。
最后,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周芳坚教授做了总结。
微创介入治疗专场
黄金华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黄金华教授就大肝癌消融治疗的新理念、新技术,结合自身团队的临床实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黄金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肝癌的特点以及大肝癌微创介入治疗的现有模式:TACE联合序贯消融,并提出新模式:TAE联合同期多源同步消融,指出新模式可减少手术次数及住院时间等优点。其次,黄金华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大肝癌消融治疗的基础实验数据、临床典型病例、相关消融技巧。最后,黄金华教授展望了多源同步消融治疗大肝癌的未来,指出消融结合人工智能可能是未来治疗大肝癌的方向。
李麟荪教授
医院的李麟荪教授从哲学层面介绍了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首先,李麟荪教授介绍了哲学的含义,介入医学的发展。提出介入医学中的哲学含义:做人:团结各学科同仁,一切以患者为重,不随利益驱动(医德);做事:技术上精益求精,科研要有利治疗(医技)。随后,李麟荪教授结合自身心得体会,强调医护工作人员应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及个人涵养,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同时还要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李玉亮教授
来自医院的李玉亮教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就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技巧、疗效等各方面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探讨。首先,李玉亮教授介绍了胰腺癌的相关背景,总结了目前各种治疗方案的不足,阐述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胰腺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接着就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的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享。最后,李玉亮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胰腺癌的经典病例及临床数据,证实该治疗手段是安全有效的,并展望了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远大前景。
范瑞泉副研究员
来自中山大学的范瑞泉副研究员就科研如何进行临床医学转化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体会。首先,范瑞泉副研究员列举了中大科研成果转化的例子,指出科研应该是创新、创举、让患者受益的研究。接着范瑞泉副研究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了专利申请的重要性,确保自己的科研成果合法受益。
王俊杰教授
医院的王俊杰教授从放疗医生的角度谈了微创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提出了放射治疗微创的定义:入路小或无创伤,器官功能保存。接着介绍了目前影像及放疗的最新设备及技术,通过精准放疗最大程度的增加放疗的疗效,较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的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实体肿瘤得到很好的治疗。
叶欣教授
医院的叶欣教授从肿瘤内科医生的角度谈了微创消融在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叶欣教授幽默风趣地总结了内科医生在肺肿瘤治疗中的工作:化疗、靶向药、免疫药物、消融。综合各种治疗手段的花费、疗效等方面,叶欣教授充分肯定了消融治疗在肺肿瘤治疗中的前景。通过检索化疗联合局部治疗的文献,结合其团队经验,证实了肺肿瘤的局部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免疫治疗的挑战
+
肿瘤微环境专场
免疫治疗的挑战
+肿瘤微环境主持人
谢丹教授、周鹏辉教授
JunYan教授
免疫疗法近年来已经成为医疗健康的热点领域之一,目前免疫疗法在临床肿瘤治疗试验中也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来自路易斯大学的教授JunYan从肿瘤微环境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展现免疫治疗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unYan教授研究团队展示药物β-Glucan可将肿瘤微环境中免疫耐受相关M2型巨噬细胞转化为抗肿瘤相关M1型巨噬细胞,进一步激活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BurtonB.Yang教授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物与病理研究所的BurtonB.Yang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乳腺癌中的环状RNA如何在p53突变的乳腺癌细胞发挥促癌作用。其研究团队基于circ-ccnb1在乳腺癌中低表达的现象,用多种蛋白免疫沉淀技术及RNA探针技术联合,证明了circ-ccnb1的水平在p53突变型细胞株较p53型野生型较少,并证明在野生型p53的肿瘤中,上调circ-ccnb1的表达能通过形成ccnb1-Bclaf1复合物诱导肿瘤细胞的死亡;在突变型p53或p53低表达肿瘤中,circ-ccnb1的高表达能使H2A向γH2AX转化,并结合在pBclaf1上促进细胞死亡。这提示环状RNAcirc-ccnb1是一个潜在有效的治疗靶点。
张泽民教授
来自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C中心的张泽民教授研究组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描绘了肝癌微环境中的免疫图谱。通过对外周血、癌旁和肿瘤三个部位的T细胞进行采集分析,能够发现肿瘤特异的T细胞亚群以及表达谱、TCR谱特征。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T细胞进行亚群分类、发展轨迹分析及比较不同亚群中T细胞克隆的分布,来探索不同亚群之间的关系并鉴定每个亚群特异的基因表达,从而揭示肿瘤中的T细胞在功能、分布和发展状态等方面的独特性质,为后续了免疫疗法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叶丽林教授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叶丽林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中,虽然CD8+T细胞显出与慢性感染中CD8+T细胞类似的“功能耗竭”,但一类CXCR5+表型的CD8+T细胞亚类发挥着作用。该研究组发现CXCR5+Tcell与CXCR5-T细胞相比仍然保留更好地活性,并且发现Id2可以负性调控CXCR5-CD8+T细胞的产生,过表达E2A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能更有效抑制肿瘤的进展。因此,Id2-E2A通路是一个全新的在抗病毒免疫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药物开发前景的关键通路。
1、2、3、4、5、6、7~
官微带您感受了2日下午7个分会场的热烈学术氛围,还有一个分会场——胸部肿瘤外科专场暨第七届广州国际胸部肿瘤论坛的精彩片段将稍晚呈现。
文丨李宁、黄新坚、聂润聪、周云、
阙旖、谈思怡、刘泽赋、黄涛、黄昀
图丨党政办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白癜风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