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验冀来喜九针治杂病经验

2021-3-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 https://m-mip.39.net/nk/mip_4654499.html

冀来喜,男,汉族,年12月出生,山西保德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被聘为科技部课题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山西省卫生厅首批跨世纪医学学科带头人。荣获山西省“教学名师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临床工作26年来,一直致力于新九针疗法的继承、推广与创新工作。下乡巡诊,指导培训县级、医院医生使用九针疗法;课堂讲授,为在校学生选修实用技术;临床带教,对进修与实习医师讲解、指导操作;国际推广,每年山西省卫生厅组织国际针灸培训班都进行九针疗法讲座,传授新九针疗法。培养新九针人才数千名。

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20篇,省级论文12篇。主编和参编全国针灸专业教材12部。主持科研课题国家级、省级12项,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代表著作:《新九针实用技术》、《农村实用针灸技术》、《针灸学》(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九针治疗疼痛性疾病》等。

一、秩边透水道一法多用

“秩边透水道”针法来源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描述“九针”时曰:“??八曰长针,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灵枢·癫狂》篇载“内闭不得溲,骶上以长针”。此处“内闭不得溲”当属癃闭证,本句意为针刺治疗癃闭证,应在骶上用长针深刺。临床也有人使用秩边透水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针法。冀来喜博士经过多年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秩边透水道”针法。通过此针法,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尤其在治疗男性病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女性病的痛经,月经不调,宫腔内疾病及外科的术后尿潴留等疾病,效果显著。

(一)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疾病是成年男性常见多发病,几乎占泌尿外科的60%左右,因腺体长期充血,腺小管和腺体功能低下等原因,可出现尿频、尿痛、小便淋沥不尽等症状,其病缠绵、顽固难治。西医除了手术切除外别无它法,中医除了滋阴补肾,利尿通淋外亦别无良策,由此可见,前列腺病可谓是当今一大疑难疾病。

1.针具配伍:芒针,毫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芒针:取穴:主穴:秩边透水道。针法:患者取俯卧位,针身与躯体矢状面呈20度夹角(该角度恰能使针经坐骨大孔而深入,此方向进针后恰位于水道穴),进针点在髂后上棘内缘与股骨大转子内缘连线上2/5与下3/5交界处,针尖直对水道穴,平均进针深度mm左右(6寸左右)。针后轻捻徐入4~6寸,令针感传至会阴部或睾丸或小腹部为度,施捻转泻法1min,留针30min,每周3~6次,连续30次为1个疗程。

(2)毫针:湿热下注加关元、阴陵泉、丰隆;气滞血瘀加气海、太冲、血海、三阴交;肝肾阴亏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肾阳不足加肾俞、命门、关元、气海。针法:使局部有酸、麻、胀为度。每次选3~4穴,留针30分钟。

(二)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月经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异常,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中医认为月经病和脾、肝、肾功能有关。

1.操作方法及步骤:

(1)芒针取穴、针法同上

(2)毫针:月经先期关元、血海;月经后期气海、三阴交;先后无定期关元、三阴交、肝俞;痛经实证配伍次髎、中极、地机,虚证配关元、三阴交、血海。留针30分钟。

二、选穴要合理埋线代针

(一)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团(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得了荨麻疹要及时远离过敏源,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以防病情恶化。

1.针具配伍:埋线针、羊肠线

2.操作方法及步骤:取穴大椎、至阳、膈俞、肩髃、曲池、血海、足三里。针法:抽取相应比例利多卡因、醋酸曲安奈德、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待局部穴位麻醉后,将羊肠线顺着方向埋入相应穴位,大椎→、膈俞→←、肩髃←→、曲池↓、血海↑、足三里↑。每次选取6~8穴,一月一次。

3、典型病例

刘某,女,54岁,头部伴后项出现散在红色斑疹,由粟粒样渐扩散为大扁平状斑,自觉瘙痒,遇热加重,伴大便干结,诊断其为慢性过敏性荨麻疹,即予上述方法治疗,并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及鱼虾海鲜等食物,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一月后复诊时,患者述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与发疹数目减少,继续予以埋线治疗两次彻底告愈。

(二)牛皮癣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牛皮癣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病因尚未明确。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边界清楚,银白色鳞屑剥脱后会有出血点。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牛皮癣虽不直接影响生命,但是对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有直接影响。

1.针具配伍:埋线针、羊肠线

2.操作方法及步骤:取穴大椎、至阳、膈俞、肩髃、曲池、血海、足三里。针法:大椎→、肺俞→←、膈俞→←、肩髃←→、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取8~10穴,一月一次。

(三)癫痫

癫痫,俗称为“羊癫疯”,是一种疾病和综合征,以脑部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是一种起源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埋线针、羊肠线。配伍针具:梅花针、毫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埋线取穴:大椎、至阳、肝俞、魂门、腰奇、血海、丰隆。针法:大椎→、至阳→、肝俞→←、魂门→←、腰奇↑、血海↑、丰隆↑,一月一次。

(2)毫针取穴:人中、百会、四神聪、神门、膻中、丰隆、照海。针法:用1寸毫针雀啄人中穴,至眼泪充盈为度。一周两次,每次留针30分钟。

(3)梅花针取穴:头部厥阴经、膀胱经、胆经、胃经。针法:循经敲打头部10分钟

3、典型病例

柳某,男,60岁,每晚不自主抽搐2-5次,追问病史,有头部外伤史,曾因情绪激动突然摔倒,角弓反张,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给予掐人中急救,几分钟后自然清醒。诊断为癫痫病。给予上述方法治疗,梅花针循经敲打头部10分钟,毫针针刺人中、百会、四神聪、神门、膻中、丰隆、照海,每次留针30分钟,埋线选用上述方法,治疗3个月后,痊愈。患者随后送锦旗一面表示感谢。

三、梨状肌损伤取圆利针

本病是由梨状肌损伤引起,以骶髂关节区疼痛,坐骨切迹和梨状肌痛较重,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引起行走困难、跛行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患者可感觉疼痛位置较深,放散时主要向同侧下肢的后面或后外侧,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等。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此种情况可能与坐骨神经和梨状肌损伤变异有关。

1.针具配伍:员利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圆利针:阿是穴,环跳穴。针法:患者侧卧,针尖方向朝对侧,并轻轻弹拨几下,放射下肢,留针20分钟。一周1次,10次为I个疗程。急性期一般治疗4~5次皆痊愈,效果非常好。慢性患者即需较长疗程,一般1~2个疗程。

3、典型病例

患者赵某,女,50岁。因搬物不慎扭伤骻3日。右侧臀伴右侧下肢疼痛。走路艰难,休息后缓解。检查:右侧臀梨状肌有压痛,其余(-)。诊断:梨状肌综合征。按上方针刺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自如。共治疗5次,症状完全解除,获愈。

四、锋钩针缓急,立竿见影

(一)鼻炎

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随着城市生活日趋现代化,汽车尾气、化妆品、装饰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等,这些都是引发鼻炎(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等,)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嗅觉下降、头痛、头昏等症状。目前患鼻炎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趋向低龄化。

1.针具配伍:锋勾针,埋线针、羊肠线。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锋勾针:取穴通天、印堂、双侧迎香。针法:每穴勾割1~2下,使微出血,一周1次。

(2)羊肠线:取穴大椎、肺俞、迎香、印堂、神庭。针法:先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注射用水5ml、曲安奈德注射液10mg配液行穴位注射,再埋线。其中肺俞可透夹脊、或透风门,迎香沿鼻唇沟透刺,印堂透向鼻根部,神庭透向上星。如患者平素体弱可加埋足三里等强壮穴。25~30天1次,治3~5次即可。

(二)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导致头痛的原因极为复杂,按其有无明确原因,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两大类。原发性头痛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偏头痛是原发性头痛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患病率可能与人种具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美国统计学资料显示,白种女性较非洲裔女性偏头痛患病率高,分别为20.4%和16.2%,亚裔美国女性患病率最低为9.2%,这可能提示其发病具有遗传因素。

1.针具配伍:锋勾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锋勾针:取穴:风池、太阳、率谷、头维、阿是穴。针法:将锋钩针浸泡人75%酒精内15分钟后备用。穴位常规消毒后,左手食、中指绷紧所刺皮肤,右手拇、食、中三指呈持笔式紧捏针柄。针尖迅速垂直刺人皮下(深度视患者胖瘦及穴位部位而定),随后上下提动针柄,听到有皮下纤维被割断的嚓嚓声后,随即挤压出血数滴,大椎穴钩刺后加拔火罐。前头痛:印堂、头维(双)、上星;侧头痛:太阳、悬颅、悬厘、完骨、风池(双),余穴取患侧;头顶痛:百会、四神聪;后头痛:风池、大椎、天柱、陶道,双穴者取双穴(也可在枕后三角、寰枕筋膜勾割)。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3.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40岁,工人,左侧偏头痛5年,间有剧烈胀痛,头部不能晃动,先在内科检查未发现异常,转来针灸。平日头痛多服用止痛药,仅能缓解于一时,每遇情志不畅而加重,既往无外伤史。查体:左侧太阳穴和风池穴重压时头痛可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辨证当属肝阳上逆,少阳头痛。遂予以锋勾针治疗,取百会、太阳(左)勾割刺络出血,风池(左)、合谷、太冲施勾割弹拨法,以平肝潜阳疏风止痛。三诊后已不头痛,精神佳。嘱停诊观察2月,患者告之再未出现头痛,并已正常工作

(三)肩周炎

本病多在年老气血虚弱、肾精不足而产生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加之长期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致使寒凝筋膜,经络阻滞,血不荣筋,痰浊瘀阻经络和关节引起的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肩关节周围炎。因风寒湿邪侵袭引起而称“漏(露)肩风”,因肩部活动受限形如冻结而称"冻结肩",因该病好发于50岁左右而称“五十肩”,另外还有“肩凝风(症)”之称。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锋勾针。配伍针具:毫针、火罐。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锋勾针:取穴:肩关节周围局部阿是穴、肩髃、臑俞。针法:局部常规消毒后,锋勾针钩割肩前、肩后局部阿是穴、肩贞,每穴勾割3~5针,出血为度。(2)火罐吸液:勾针治疗后拔火罐,吸出积液。

(3)毫针:取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臑俞、手三里、曲池、外关。针法:均用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典型病例张某,女,45岁,年4月21日初诊。患者自觉肩周疼痛,

昼轻夜重,白天不敢活动而产生保护性动作与体位,夜间疼痛不能入睡,取健侧卧位,逐渐发展至肩关节外展、外旋、高举等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日常生活中梳头、洗脸、穿衣均感困难。检查可见肩前、肩后、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剧痛。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上法治疗2次减轻,10次治愈。

五、颈腰椎骨病针刀松筋

(一)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小针刀。配伍针具:毫针,艾灸,羊肠线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小针刀:取穴:颈4、5、6、7夹脊穴针法:颈部以斜向上45°刺入,每次根据病情选取6穴,25~30天1次,3~5次可治愈。

(2)毫针取穴:颈4、5、6、7夹脊穴,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针法:颈部夹脊穴斜刺,曲池、外关、合谷泻法,足三里、三阴交补法,每次选8-12穴,每次留针30分钟。

(3)羊肠线:多在后期巩固治疗用。取穴:颈4、5、6、7夹脊穴。针法:颈部以斜向上45°刺入,每次根据病情选取6穴,25~30天1次,3~5次可治愈。

5.典型病例

杜某,女,67岁,年12月就诊。主诉:头晕、行走时如踏棉花感1月。患者自述头晕、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双脚麻木,行走时有踏棉花的感觉。颈椎CT报告提示:颈椎增生,骨质疏松。冀博士用小针刀治疗1次,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消失,继用上述方法,针刀治疗2次,毫针治疗2月,症状完全消失。

(二)腰椎病

腰椎病,西医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学中属于腰痛范畴。由于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外伤、慢性劳损及感受风寒湿邪等,使间盘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出现腰背部广泛钝痛,活动后加重,腰部活动受限或障碍,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该症好发于中青年人,发病部位以腰4~5椎间盘多见,腰5骶1间盘次之,有时上下两个椎间盘同时发病。表现为腰部活动障碍,逐渐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有的可发展到足背外侧、足跟或足掌,影响站立和行走,多伴有小腿静脉曲张。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小针刀。配伍针具:毫针,三棱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小针刀:取穴:阿是穴、腰2、3、4、5及骶1夹脊。针法:腰骶部可垂直或斜向脊柱60°刺入,深达椎间盘横突面,进行松解、剥离,每次根据病情选取6-8穴,一周1次,3~5次可治愈。

(2)毫针:取穴:阿是穴、肾俞、命门、大肠俞、膀胱俞、委中、承山。针法:直刺1.5-2寸,每次选8-12穴,TDP照射20分钟或温针灸肾俞、大肠俞,每次留针30分钟

(3)三棱针:取穴:委中或腘窝小静脉。针法:点刺放血1-2ml

3、典型病例

武某,男,年4月就诊。腰痛伴有左下肢放射性疼痛2月。患者自述腰腿痛,行走困难,2医院CT提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进行牵引与按摩治疗效果不佳,随来我院就诊,查体:腰部左侧压痛,拉塞格征(+),腘窝处毛细血管淤血。冀博士用小针刀治疗2次,毫针6次,三棱针放血治疗2次,腰腿痛症状消失。

六、疗难治杂病巧用火针

早在《灵枢·官针》中就记:有“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伤寒论》中也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医治的病候。《千金翼方》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针灸大成》中总结了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的经验,可以参考。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冀博士继承师氏新九针学说,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灵活思辨,勇于创新,在治疗时强调发挥针具的特异性及其针法的整体性治疗作用,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针法具有“自然疗法”的特点。火针由耐高温材料制成,在℃高温下,不退火、不断裂、不弯曲、不变形,能保持施针时所需的硬度和韧性。治疗寒性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效果显著。

(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膝关节炎、变形性膝关节炎,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中年以后神经肌肉功能逐渐减退,由于运动不协调而导致关节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中无机盐的含量增高,导致骨的弹性和韧性减低,同时供应关节的流量减少,关节软骨因营养减少而变薄,基质减少、纤维化,使关节内负重分布发生改变,关节面及关节软骨易受损伤。属中医学的“痹证”、“鹤膝风”范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素问痹论》)说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往往有偏胜。其原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三气而成。”因此,临床治疗应根据病邪的性质不同,以及临床的具体见症,仔细辩证施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中火针。配伍针具:毫针、火罐。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中火针取穴:梁丘、阳陵泉、内膝眼、外膝眼、阴市、阿是穴(选取梁丘上方肿胀处)。针法: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炙白亮后以快而深刺法点刺,严格无菌操作,3日内针眼不能沾水。

(2)火罐吸液火针治疗后拔火罐,吸出积液。

(3)毫针取穴:梁丘穴、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膝下穴。针法:每次选穴3个,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

3、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6岁。主诉:右膝关节疼痛、时缓时剧2年,加重半月。刻下症状:右膝关节肿胀疼痛,行走不便,不能下蹲,上下楼时疼痛加重,局部喜暖恶寒。查体:右膝关节屈伸活动时有弹响声,浮膑试验阳性。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腔积液。治疗时用细火针在梁丘、血海、内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穴点刺,随即有大量粘液涌出,后又拔罐,抽出积液约20ml。按前述方法治疗1次,膝关节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二诊用原法排出积液5ml,治至第4次,无积液排出,浮膑阴性,上下楼时仍有轻微疼痛,又继续治疗3次,症状完全消失。

(二)寻常疣

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好发于手背、手指,亦可见于头面部。局部皮损为隆起的赘生物,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少者一、二处,多则数十处,有时可呈群集状。有的生在指甲边缘者,可向甲下蔓延,增大时可将指甲顶起。大多数无自觉症状,用两手指轻挤之则有疼痛,碰撞或摩擦后易于出血。本病当原发的母疣治愈后,在其周围续发的子疣,有时能自行消失或脱落。发于头皮的损害为单个或多个堆在一起的呈指状突起,尖端呈角质样,常因搔抓、梳头破伤而易出血。目前临床常用冷冻、激光和手术治疗,但有易留疤痕、复发及出血之虞。针灸治疗此病鲜有报道。冀博士选用新九针中的铍针、火针、鍉针治疗寻常疣,取得了满意效果。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铍针、火针、鍉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消毒与麻醉局部常规消毒。疣体较大及对疼痛敏感者需麻醉,术者戴无菌手套,用2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毫升,注射疣基底部,局麻1分钟。疣体较小及对疼痛耐受性较强者无需麻醉。

(2)火铍针灼割疣体较大的需用此针具。助手持酒精灯靠近施术部位,术者左手用无菌镊夹持疣体,右手拇、食、中指如握笔状持铍针针柄,将针身倾斜45°角使针尖在酒精灯外焰烧至白亮,对准疣的根蒂部位迅速齐根灼割,使疣体基本脱落。粟米大小的无需用铍针灼割。

(3)三头火针点刺将三头火针针身前1/3平放人酒精灯外火焰,待烧至通红迅速点刺深达疣体基底部。粟米大小的无需前两步骤,直接用三头火针点刺疣体,即刻缩小。

(4)鍉针烙灼。将烧至白亮的鍉针点灼创面,修复周围,使其平整,形成黑色焦痂。消毒并贴好创可贴。

用上述方法还可以治疗色素痣、乳头状瘤、扁平疣、角化瘤、皮脂腺瘤、鸡眼等。

3、典型病例

刘某,女,47岁,年10月就诊。主诉背部赘生物30年余伴小赘生物2个5年余。自诉30年前发现后背一粟米样大赘生物,逐渐增大,5年前不明原因在其周围先后生长2个小赘生物,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未做任何治疗。刻下症见3个赘生物均突出肌肤表面,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干燥,触之碍手,诊断寻常疣。

用上述方法治疗一次,两周后脱痂,皮肤平整,无任何瘢痕。随访1月,未复发。

(三)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一般病程冗长,顽固难愈。多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多表现为咽痛、咽干、咽痒、咽异物感,检查可见咽部粘膜慢性充血,咽后壁干燥或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肥厚等。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鍉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局部麻醉:患者取坐位,头后仰,将冷光灯线调至患者口咽部,医者左手持压舌板压患者舌,使咽部充分暴露,用1%丁卡因咽部喷雾使粘膜表面麻醉,每次3~5秒,共2~3次,致咽反射显著减退无恶心为止。

(2)火鍉针速烙刺:将火鍉针于酒精灯上烧至微红,迅速在患者病变粘膜表层施以滑烙刺法,以局部粘膜白色变为度。一般根据病灶大小决定滑烙范围。

(3)预防感染:火鍉针速烙刺后,即予生理盐水漱口,治疗后一周内,饭后以洗必泰含潄剂含潄,不可进食过热、过粗糙及刺激性食物。一般一次治愈,如治疗10日后仍有咽部不适感则加治一次。

3、典型病例

徐某某,女,58岁,山西省灵石县人。年6月18日初诊,自诉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已十余年,伴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粘性分泌物,刷牙时有干呕,这次因情绪变化而致症状加重三月。经西医冷冻,雾化及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特来求诊。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有分泌物附着。遂用火鍉针速烙刺,方法如上述,一次治疗后电话随访临床症状消失。

(四)胃痛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冀博士多年从临床着手,通过科学的课题实验研究,精心总结了一组胃病腧穴方,即应用“中脘、内关、足三里”三穴为主穴治疗各种胃病,穴简效宏,与西医的治法相比,费用低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该课题于年8月经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的专家鉴定,认为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细火针。配伍针具:毫针,埋线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火针: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针法:将火针针身前1/3平放人酒精灯外火焰,待烧至通红迅速点刺三穴,用碘伏棉球按压针孔,减轻疼痛。

(2)毫针:取穴:主穴同上。寒邪客胃配胃俞,饮食停滞配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针法:每次选3~4穴,留针30分钟。

(五)外阴白斑

外阴白斑指出现在妇女阴部皮肤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白色斑块,可向两下肢内侧、会阴及肛门蔓延,但很少侵犯尿道口及前庭。症见阴部瘙痒,皮肤干燥,肥厚变白,失去弹性,甚至萎缩破溃,有疼痛及烧灼感。属中医学“阴痒”、“阴疼”、“阴痛”范畴。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细火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患处常规消毒后,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的温度均应至白亮点刺病损表面。迅速用碘伏棉球按压,达到止痛效果。每周1次。

3.典型病例

张某,女,33岁,外阴瘙痒一月,晚间瘙痒加剧,伴有烧灼等不适感。见病变区皮肤出现角化增生,外阴皮肤局部出现轻度色素减退,成点状或白色小丘疹样,表面呈霜样白变。诊为外阴白斑。用上法治疗1次,瘙痒症状消失。

(六)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以对称性、进行性及侵蚀性的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西医治疗RA尚无特效方法,且长期服药,毒性和不良反应较大。冀博士选用火针、毫针、艾灸,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细火针。配伍针具:毫针、艾灸。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细火针:取穴:大椎、夹脊穴、手指关节两侧及中央、内、外膝眼、足三里、关元。针法: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炙白亮后以快而深刺法点刺,严格无菌操作,3日内针眼不能沾水。

(2)毫针:取穴:风池、肩髃、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三阴交。针法:毫针平补平泻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极泉,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不留针。

(3)艾灸:取穴:关元、曲池、足三里。灸法:艾灸至皮肤潮红为度。

3.典型病例

杜某,女,45岁,年11月就诊,以全身小关节疼痛伴手指关节红、肿、痛3月,加重1周。自诉年轻时用冷水较多,四季着衣单薄,导致全身小关节疼痛,呈渐进性加重,晨僵,活动后好转,四肢乏力,举上肢,抬下肢时活动受限,影响正常生活。化验提示: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8U/L,肝功能检查结果值在正常值范围。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湿热型)。用上述方法治疗2月后,杜某全身小关节疼痛、手指关节红、肿、晨僵感消失,肢体有力,可进行日常活动,能参加舞蹈表演,化验提示: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U/L,明显降低,嘱咐杜某注意合理饮食并加强锻炼。

(七)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被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以皮肤疼痛和水疱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病毒通过鼻黏膜等呼吸道进人血液,到达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长期潜伏于此。当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时,神经节内的病毒沿着感觉被激化,再活化神经纤维进人皮肤而发病。

中医认多由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经火毒,郁溢肌肤;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于肌肤;或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或劳累感染毒邪,或湿热毒盛,气血凝滞所致。皮疹消退后遗留的这种较顽固的疼痛则较多属于气滞血瘀证。

冀来喜教授根据中医病久入络,则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之经典理论,认为乃本虚标实之征,故宜采取“急则治其标”为主,治本为辅,标本兼治的方针。在临床实践当中,本症病损归属经络系统的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所以为了阻止邪气“内传”发散,采取围刺法以期固邪。围刺是根据《灵枢·官针》篇中十二刺之“扬刺”和五刺之“豹文刺”发展而来,“扬刺者,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以达理气疏经活血化瘀,蠲除瘀阻。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细火针。配伍针具:毫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细火针:取穴:阿是穴。针法: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炙白亮后进行围刺,每个疱疹上点刺1针,严格无菌操作,3日内针眼不能沾水。瞩患者回家后用六神丸外敷在皮肤患处,取丸十数粒,用冷开水或醋少许,盛食匙中化散,敷搽患处。

(八)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中医认为系外伤筋膜,邪气所居,瘀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津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成。冀来喜教授强调:使用火针治疗旨在增强气血循行之动力,温散结聚,疏通经络而达治疗目的,利用其高温作用,直接破坏囊腔组织,杜绝其再生能力,从而减少了复发的可能性。

1.主用针具:细火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常规消毒后术者以左手固定患肢,右手持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快速刺入囊肿基底部位,快入快出,连刺3~5次,挤出囊内浓稠胶冻状物体,然后用创可贴,每周治疗1次。

(九)膝关节积液症

膝关节滑膜炎,又称膝关节积液,是多种关节内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组证候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正常情况下各滑囊无明显积液,但在外伤、炎症、风湿等各种病理情况下可致滑膜血管扩张,产生大量渗出液,血浆和细胞外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伤及慢性劳累所致。膝关节受损后,局部气滞血瘀,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痹阻于膝关节,使气血瘀滞,引起功能障碍。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倒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其临床表现以膝部肿胀疼痛为主,且大多用药效果不明显,病程长,药物副作用大,患者难以坚持治疗。冀来喜教授运用火针加罐治疗此病:一是温通使经脉气血调顺,痛胀消除;二是温散使郁闭之邪气随针孔而散,使邪有出路,加之应用火罐可促进积液排出,活血通络则肿胀消散较快。二者相辅为用可加强舒筋活络,宣通气血之作用,改善循环,加速积液排除与吸收,使局部郁闭之经气及瘀肿消散。

1、针具配伍:主用针具:火针。配伍针具:火罐。

2.操作方法及步骤:

(1)细火针取穴:阿是穴(关节高突处)。针法:患处常规消毒用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炽状,迅速在点刺,如有积液溢出,连刺1~3针;积液粘稠难出者,可用粗火针烧红连刺,然后用闪火法拔罐,可有淡黄色积液溢出,绷带包扎固定膝关节。积液消除后,改以关节局部取穴。

(文章选自《九针专家治疗精华集》,主编王文德,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ysbj/1009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