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MDT点映室无法手术药物不耐受辗

2020-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癌症,为什么不好治?因为每种癌症的生物特性都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癌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导致治疗方案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肿瘤患者最怕什么?莫过于辗转就医,得不到最有效、最规范的治疗,最佳的治疗关键期白白错失……

《肿瘤MDT点映室》将带您了解那些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辗转就医、无医可治的困境中,如何意外获得生命的转机!

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8分钟

资料提供:胃部肿瘤科

1

故事摘要

17岁的花季少女因全身乏力,伴有上腹胀痛,不幸被查出胃恶性间质瘤,发现时已错失手术机会。无法手术、药物不耐受、出现转移……医院,肿瘤恶化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17岁癌症少女能否在我院得以“生命逆袭”?

2

就诊过程

1

A医院

年2月,该患者在A医院诊断为胃恶性间质瘤、缺铁性贫血。服用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后,出现药物不耐受反应。

检查指标:

胃镜:胃腔内有多数巨大隆起,质软,部分顶端溃烂出血……

胃镜病理:(胃窦)结合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符合胃肠道间质瘤,活检组织不能进行危险度评估;

CT:1、脾胃及胰腺之间见多发结节状软组织影,病灶与胃分界不清,胰腺受压;(可见为不可切除病灶,无法手术)2、双侧附件多发囊性密度影;3、少量盆腔积液。

腹部强化CT:

.2.7CT

当时治疗方式:

口服伊马替尼mg/日,5天后消化道出血,再次住院,对症治疗后好转,停药一个月后,再次口服伊马替尼,至3个月。

2

B医院

年8月,患者前往B医院复查。经腹部强化CT检查,发现之前的治疗并没有控制住病情,考虑转移。经基因检测发现c-KIT基因未见突变。尝试改用靶向药物舒尼替尼后又出现不耐受反应。

腹部强化CT:

.8.10CT

当时治疗方式:

改用舒尼替尼50mg/d,口服一个月,服药期间出现明显消化道反应、脱发,因而停药。

3

C医院

年10月8日,患者来到C医院就诊,经腹部强化CT显示,胃间质瘤服药后,局部仍可见巨大团块影,腹膜后有大小不等淋巴结。医生建议转诊。

腹部强化CT显示:

.10.8CT

4

医院

年10月20日,该患者在多方辗转治疗未果的情况下,来到我院。病例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的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舒尼替尼该患者均不能耐受,而CT结果显示,目前仍不适宜手术,还能有什么方法能够控制病情?难题摆在了医生面前。

毕竟患者才17岁……医生来不及惋惜,立即推荐患者进行多学科诊疗,力争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10.20

胃部肿瘤MDT讨论:建议口服阿帕替尼mg/d。

11.30

我院CT显示:

1、胃小弯及胃窦部胃壁增厚并多发结节及肿物,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

2、肠系膜区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

.11.30CT

12.1

MDT讨论:建议继续口服阿帕替尼。

1.6

我院复查CT示:胃小弯及胃窦部胃壁增厚并多发结节及肿物,呈融合状,以腔外生长为主,增强检查强化不均、局部并囊性低密度影;胰腺呈受压改变,与.11.30片比较:未见明显变化。

.1.6CT

2.19

我院复查CT示:

1、与.1.6上腹CT片比较:胃窦部肿物较前略缩小,余无著变;

2、盆腔积液。

3.6

经MDT讨论,全麻下行胃间质瘤切除+远端胃次全切除+Roux-en-Y吻合术。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胃体后壁)多发胃肠道间质瘤,肿瘤主要位于肌壁间,肿瘤内可见出血、少量坏死及胶原变性,符合治疗后反应,核分裂像3个/50HPF。

4.27

经MDT讨论:建议继续口服阿帕替尼。

7.17

复查B超示:宫颈那勃氏囊肿,上腹未见明显异常。

7.20

经MDT讨论:建议继续口服阿帕替尼靶向治疗,mg/d。

11.1

我院强化CT示:与.4.17CT片比较:子宫直肠陷凹处腹膜增厚伴结节,考虑转移,请结合临床;腹膜后部分淋巴结较前略增大;余无著变。

11.9

经MDT讨论:建议继续口服阿帕替尼治疗,mg/d。

3.1

与.11.1CT片比较:总体未见明显变化。

6次多学科诊疗讨论

历时15个月

改变了这位少女无医可治的困境

病情终于得以有效控制

3

诊疗分析

1

为什么用阿帕替尼?

治疗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是首选。针对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服用靶向药物,对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病情仍然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用舒尼替尼。上述病例中,患者恰恰对这两种靶向药物不耐受。经过多方讨论,我院胃部肿瘤MDT考虑用阿帕替尼。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应用于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其作用是抑制肿瘤组织新血管生成。目前国内有一些应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探索性研究,但是对于间质瘤的治疗还比较少见。阿帕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舒尼替尼不耐受的野生型GIST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2

什么是胃间质瘤?

这是一种发生于胃肠道系统的间质来源的肿瘤。虽然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约1-3%),但却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肉瘤,是一类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目前,胃肠间质瘤还很难做到早诊,因为它是无症状的,对患者影响也小。而等到发现时,往往肿块已经长得比较大,发现包块、出血,或感觉腹痛等。此时往往疾病已出现转移。胃肠间质瘤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而且发病年龄越小,疾病的恶性程度越大。对此,注重每年的常规体检,腹部B超、胃镜,才能尽早发现。

通过该病例我们发现,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胃肠间质瘤诊断的准确率已明显提高,但这一罕见疾病仍需要形成更规范的诊疗体系,而多学科诊疗(MDT)成为临床诊疗流程的重要环节。

4

何为MDT?

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pledisciplinaryteam,简称MDT)是指在正确诊断和评估的基础上,整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如外科手术、药物化疗、靶向治疗、超声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

传统诊疗模式

VS

MDT诊疗模式

多次转诊,在咨询多个科室后,方能开始治疗

各科分别接诊,治疗的连续性、一致性难以保持

患者分期不同,治疗方案不能立即确定

诊断时间缩短,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方案

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保持治疗的持续性

方便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避免过度治疗和随意治疗,减少误诊误治

促进多学科发展,

加深多学科交流

有利于基础及临床研究的开展,实现转化

5

医院

胃部肿瘤MDT团队

年2月1日,医院成立“胃部肿瘤MDT团队”,主要针对胃部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从而提高胃部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规范诊疗,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自年科室首次实施胃癌患者MDT病例讨论制度到年底共举办期,会诊病人例,主要收治胃癌、胃间质瘤、腹膜及腹膜后肿瘤等患者。此外,多次联合山西、黑龙江、江苏、河北、医院、医院等专家会诊讨论,已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医疗服务格局。

团队牵头人

胃部肿瘤科科主任梁寒

MDT团队组成

胃部肿瘤科

主任医师:梁寒、张汝鹏、崔青皓、王宝贵、刘宁、邓靖宇;

副主任医师:王晓娜、丁学伟、王学军

放射科

肖建宇副主任医师,擅长体部肿瘤影像诊断。

放射治疗科

朱莉主任医师、尤金强副主任医师、陈忠杰副主任医师,腹部肿瘤放射治疗。

病理科

孙燕主任医师,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

消化肿瘤内科

李鸿立副主任医师、邓婷副主任医师,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及靶向治疗。

护理部

王会英副主任护师(擅长静脉治疗及腹部肿瘤外科护理);李燕主任护师(擅长胸、腹部肿瘤外科护理与临床营养护理)

MDT团队秘书

刘洪敏主管护师

预约流程

MDT会诊对象:经筛选预约的胃部恶性肿瘤患者

预约联系方式:请需要参加胃部肿瘤MDT的患者,首先请咨询胃部肿瘤科门诊任意主任,判断您的病情是否需要进行MDT讨论,然后由各位主任和秘书进行安排。

MDT会诊时间:隔周四下午四点

MDT会诊地点:A座6楼会议室

胃部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

团队秘书:刘洪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yfbf/1008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