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丨经典病例70腹部外周原始神经外

2017-10-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13岁。

主诉:发现右腹部肿物一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行发现右腹部有肿物,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我院门诊腹部B超检查示:右中下腹部巨大混合性包块,性质待查。为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收入院。患者起病以来,无发热、畏寒、寒战,无反酸、嗳气,无腹胀、腹泻,无心悸、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睡眠、精神、胃纳可,二便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查体:腹平软,右腹部膨隆,稍硬,未见胃肠波和曲张静脉,全腹无压痛和反跳痛,右腹部可扪及一较大肿物,占据右侧腹部大部分,质地较韧,不可推动,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阴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余(-)。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结核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出血史、外伤史和手术史,否认输血及血液制品史。

实验室检查:CEA、CA、CA、CA均在正常范围。

血红蛋白76g/L,血小板计数25×10^9/L,平均Hb含量、平均Hb浓度及平均Hb体积降低,红细胞压积降低,单核细胞比值降低。

超声:B超:右中下腹部巨大混合性包块,性质待查;肾脏、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未见异常。

CT/MRI扫描:CT扫描信息:采用TOSHIBAAquilionOne容积CT。电压kv,电流mA,层厚7mm,窗宽,窗位40,患者仰卧位行全腹部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先行平扫,后经肘正中静脉以3.0ml/s的流率注射(浓度为mgI/ml,按1.5ml/kg体重),20s内完成注射,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35s(动脉期)、60s(门脉期)扫描。(见图1~9)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B

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成分、强化、边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定位定性十分重要。该病变巨大,准确的定位有一定困难,其定位为腹膜后还是腹腔并不好判断,但从相邻的腹主动脉受压推移,肠管向前推移,右侧腰大肌受压、与肿块分界不清(受侵),不难判断其为腹膜后肿物。此囊实性肿块巨大,病变进展迅速,血供较丰富,但坏死明显,密度混杂,可见多发液化、囊变区及不规则形实性成分,侵犯右侧腰大肌,可以判断此为恶性肿瘤。

问题2:该病例在完成上述CT扫描后,如需要进一步了解肿瘤供血的信息,下列哪项检查技术为首选?(单选)

A.DSA检查

B.MRA

C.MR增强扫描

D.CTA重建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D

CTA重建是在CT增强扫描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后处理,完成血管重建,方便易行且无创,无需重复或另行检查,便可提供肿瘤的供血情况,故为首选。DSA虽可更详尽观察肿瘤供血情况,然而此为有创检查,一般情况不建议行该项检查。MR虽为无创检查,亦可提供相当的肿瘤供血信息,但属另行检查,价格不菲,在此病人不应作为首选。

问题3:根据临床资料与CT表现,该病例最有可能的诊断是?(单选)

A.神经母细胞瘤

B.腹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C.横纹肌肉瘤

D.未成熟畸胎瘤

E.脂肪肉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B

手术所见:右侧腹膜后可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呈灰红暗红色质软的不规则软组织,切面部分为灰白色,质脆,并清除肠系膜淋巴结。

病理所见:(腹膜后肿物)镜下:肿瘤细胞为小圆形,弥漫性分布,部分区域间质胶元化,把肿瘤组织分割成不典型巢状,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Vimentin、CD99强阳性,NSE、SYN部分阳性,LCA灶性阳性,Desmin、CK、EMA、GFAP、S-、SMA、NF、MyoD1、Chr-A、Inhibinα均阴性,Ki-67阳性率30%,结合临床、镜下及免疫组化结果,本例考虑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如图10~11)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的主要诊断征象和依据:

(1)定位诊断:本病例根据其位置靠近腹部后方、位于脊柱旁,对腹主动脉推压,邻近肠管推向前移,右侧腰大肌受压、受侵,可以判断其为腹膜后肿块。

(2)定性诊断:本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虽无特异性,但其表现为腹部巨大肿块,生长迅速,有邻近腰大肌、髂腰肌的侵犯,故支持恶性肿瘤的诊断。CT显示肿瘤实性部分增强后不均匀中度强化,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及多房、分隔样改变。肿块与邻近脏器均有一定分界或距离,故排除脏器来源,考虑非脏器来源。进一步分析组织学来源,考虑到本例患者为少年男性,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病变进展迅速,血供较丰富而坏死明显,相邻结构受压或受侵,根据临床及CT表现,可将PNET作为首选诊断,需与同属小圆细胞肿瘤的神经母细胞瘤相鉴别,其次是胚胎源性及部分间叶源性肿瘤(具体鉴别诊断见下文)。

2、腹部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诊断要点:

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多见于10-15岁,平均20岁左右,极少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男女之比约1:3。临床多表现为短期内肿瘤迅速增大、压迫侵犯邻近结构而引起的局部症状。pPNET易早期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转移部分好发于骨骼、肺、肝,淋巴结转移不常见。

pPNET影像学表现缺乏明显特征性。病变大多体积较大,呈浸润性生长,对邻近脏器、血管神经等结构以推压为主,大多与之界限不清,少数肿瘤可见不完整假包膜。肿瘤可包绕血管、神经生长,瘤内、瘤周可见新生肿瘤血管影,在周围大血管内可见瘤栓形成。所有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见坏死囊变区,即使较小的肿块也是如此。强化程度不一,常见中度强化。有坏死囊变者可见多房及分隔样改变,较具特征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神经母细胞瘤:

是小儿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之一。CT上多位于腹膜后肾前上方,呈大结节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没有明确包膜,肿瘤与肾脏对比呈等密度为主多混杂密度,在CT上有与出血、坏死、囊肿形成及钙化等病理改变相对应等丰富的影像表现。增强扫描,肿块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环状强化的假包膜。

(二)间叶源性肿瘤(横纹肌/脂肪肉瘤):

①横纹肌肉瘤:好发于儿童,一般肿块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平扫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易出现坏死,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并呈持续性强化。

②脂肪肉瘤:为腹膜后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呈巨块状,边缘清或不清,周围脏器不同程度推移伴侵犯,肿块内可含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成分,去分化脂肪肉瘤与PNET较难鉴别,PNET血供相对丰富,坏死囊变更明显。

(三)未成熟畸胎瘤:

最常见于卵巢,偶见于腹膜后等其他部位。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通常为单发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肿块、体积较大,大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实性肿块,病灶内几乎均有多发散在钙化和脂质,为提示诊断的重要征象,与成熟的畸胎瘤不同,未成熟畸胎瘤通常不含有牙齿、骨骼等发育较成熟等成分。肿瘤易导致包膜破裂、与周围组织之间产生明显粘连或者直接侵犯邻近脏器,因而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

病例供稿:医院莫蕾

专家点评

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手术至关重要,通过现有的CT征象基本能确定为腹膜后恶性肿瘤,本病例如能在术前行CTA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血供程度及供血动脉,对临床治疗有更大帮助。

pPNET是一种少见病,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影像学上pPNET与其他软组织恶性肿瘤很难鉴别,如恶性神经源性肿瘤、转移瘤、胃肠道间质瘤、恶性间叶瘤等,确诊需靠病理学和免疫组化。

我们的经验是发生于青少年、快速增大、浸润性生长的肿块,血供丰富而易坏死囊变、多房间隔及网格状强化、少钙化等特点,高度提示该病可能。

点评专家:医院江新青教授

致谢:

(1)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等.腹膜后脂肪肉瘤图片

(2)陈伟纲,尤宇晴.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图片

(3)刘杰,全勇,刘永江,等.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图片

参考文献:

1、莫蕾,江新青,古杰洪,等.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CT、MR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6(10)-.

2、陈自谦,张碧云,肖慧,等.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40(12)-.

3、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等.腹膜后脂肪肉瘤:螺旋CT动态增强的表现[J].放射学实践,,22(06)-.

4、陈伟纲,尤宇晴.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06)5-7.

5、刘杰,全勇,刘永江,等.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16(10)-.

快扫码







































北京中科曝光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rczy/1005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