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男性患颈椎椎板骨软骨瘤入院治疗1例

2017-6-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骨伤

作者:医院骨科王毅

1临床资料

性别:男

年龄:44岁

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后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伴踩棉花感,医院,行颈椎MRI检查后,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给予口服药物治疗(药物不详)后症状好转。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双下肢无力症状加重,不能行走,医院就诊,CT示颈椎管内占位,给予静脉输液后(药物不详)症状好转。近2个月患者颈部疼痛伴有左上肢放射痛、麻木,走路不稳,为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门诊以“颈椎管内占位病变待查”收入院。

2入院检查

辅助检查:

(1)颈椎DR正侧位示:C5、C6椎体棘突之间可见不规则密度影。

(2)颈椎CT示:C5双侧椎板骨质膨胀性改变,其内密度不均匀,边缘锐利,局部突入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呈弧形压迹,椎管内不规则密度增高影。

(3)颈椎MRI示:C5双侧椎板骨质膨胀性改变,呈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边缘光滑,局部突入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呈弧形压迹,同水平脊髓受压向右前方移位,其内见斑片状稍长T2信号。

3手术治疗

患者慢性发病,结合临床CT、MRI示颈椎管内占位与左上肢疼痛、麻木,双下肢无力症状相符,考虑良性骨肿瘤可能性大,因患者临床症状较重,行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头架,俯卧位,后正中切口,行C4-C6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C5-C6全椎板减压。术中可见C5左侧椎板向椎管内突出骨性肿物,大小约1cm×2cm×0.5cm,质硬,顶端可见软骨帽,基底较宽,边界清楚,邻近硬膜囊脊髓受压变窄,与硬膜囊轻度粘连,神经剥离器完整剔除肿瘤,减压后可见硬膜膨隆。取椎板及病变组织送病理。

4病理诊断

(C5椎板病变)符合骨软骨瘤改变。术后左上肢疼痛、麻木消失,随访6个月,局部愈合好,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满意,左上肢疼痛、麻木,双下肢无力症状缓解满意,肿瘤无局部复发。

5讨论

骨软骨瘤由异常移位的骺板发生软骨下骨化所致,占良性骨肿瘤的45%,占骨肿瘤的12%,发生恶变少于1%,男多于女,10~20岁最多见,多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与肱骨上端的干骺部。脊柱骨软骨瘤的发病率很低,占全部骨软骨瘤的3%~4%,好发于椎板部位。据Carrera等报道,长入椎管内的骨软骨瘤仅占骨软骨瘤2%,在颈椎发病相对偏高。颈椎是脊柱中活动度最大的部分,集中于此的应力较大,对骺软骨产生微小损伤,这种微小损伤累积可致骺软骨错构而产生骨软骨瘤。本例发生于C5椎板下半部,向椎管内生长,造成对硬膜囊和左侧C6神经根压迫,产生典型根性刺激症状,临床上较少见。术中发现肿瘤起源于椎板,行椎板切除,达到了边缘性切除肿瘤的目的。

X线片由于影像重叠,诊断价值有限,CT和MRI是发现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可显示肿瘤的软骨和骨化部分,评价骨软骨瘤的延伸范围及附着区域,对于诊断和手术定位意义较大。MRI可明确肿块的大小和边界,特别是T2WI可清楚地分辨骨质、软骨及脊髓。本例患者CT及MRI表现较典型,符合文献报道的骨软骨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

椎管内骨软骨瘤虽然是良性骨肿瘤,但易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导致严重后果。与四肢骨软骨瘤不同,临床诊断后就应尽早手术,以免导致或加重脊髓及神经损伤。手术一般采取后路切除椎板,连同瘤体完整切除,术中应特别注意完整切除肿瘤表面的软骨帽及纤维膜,以预防复发。沿脊柱纵轴生长的体积较大的骨软骨瘤尤应彻底清除,否则肿瘤远期可能发生恶变。手术主要困难在于去除肿瘤骨硬质部分时,可能需用较硬较重的器械靠近脊髓或神经等结构,任何可能增加脊髓受压的动作,如摇动肿瘤组织或者将咬骨钳插入椎板下等操作应尽量避免。术中要注意对脊髓、神经及硬脊膜的保护,以免损伤。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中科医院专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rczy/1004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