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乱象冰山一角医药行业越管越乱
2017-2-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号外:现在
医疗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领域,所以《侵权责任法》第55、57条规定,医生应该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不应误导患者做出不恰当的选择。在魏则西事件中,如果武警二院未能履行这些义务,就应对患者的死亡承担一定的责任。
的确,魏则西患上的滑膜肉瘤是重危症。但如果魏则西生前的说明属实,即武警二院夸大了生物免疫疗法的疗效,没有恰当地介绍替代医疗方案,延迟了魏则西寻求其它更有效治疗方案的时间,客观上降低了他的生存概率与期望生存时间,浪费了患者的资金,该院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据媒体梳理和社交网络传播的案例,医院的治疗过程大量存在这种现象,其负面形象多源于此。
百度是另一个千夫所指的角色。搜索是百度的主要业务,基于搜索引擎的医学信息竞价排名是百度的重要收入来源。用户希望通过搜索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但用户对医学信息的搜索,也对应着巨大的医疗支出,对于莆田系来说,这就是营业收入,自然愿意向百度支付流量导入的费用,百度做的事就是用拍卖的方式卖流量。
百度的危机,是所有平台类互联网公司的棘手问题。今年年初,携程上的供应商违规销售用积分兑换的奖励机票导致旅客无法登机,也曾引发质疑: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到底应该为供应商的侵权责任承担何种责任?扩展开来,淘宝上的假货、婚恋网站上的“渣男”、QQ上的招嫖骚扰、电信运营商里的诈骗短信与电话、央视发布E租宝的广告,是不是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这些平台是不是应该承担责任?
最近上海有关部门更要求写字楼限制向互联网金融等相关企业出租办公室,也是基于这种考虑。一家违规违法厂商的经营必然会涉及上下游公司,如果为其做广告要承担责任,那么出租办公室,提供打印印刷服务,销售办公用品,以及做他们的下游买家,算不算为违法活动提供便利呢?
有人指出,常规的产品侵权责任因危害小,可以出了侵权责任以后再事后追责,但事关健康、人身安全的领域应该严格管制,包括对相关广告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广告法》第15条规定,“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广告法》第46条规定,“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由有关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但这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没有。不做广告的处医院,也从来都不是净土。年代末的医改以来,中国医疗体制就陷入“以药养医”的恶性循环,医生的诊费收入很低,医院收入主要依赖于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的价格加成。
此外,目前的医保付费机制中的医疗服务计价是以项目为单位,而非病种,在这种模式下,节约没好处,浪费有收益。医院、医生自然倾向于多开药、多检查,患者也愿意配合,开的药越多、做的检查越多,医院和医生的收入越高。一个感冒,明明可以不花钱,但医生非得给患者做几项检查、买几种药才算完事。
一个直观的现象就是中国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滥用中有一定的患者因素,即有些患者追求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医生的责任更是不可推卸,除了没有遵循相关病种的诊疗指南、规避责任等因素以外,滥用药物可以直接为开处方的医生带来利益。
对药厂来说,药品的销售依赖于医生的处方,如何争取医生开自己的药而非竞争对手的药是一门学问。除了滥用药物以外,医院广泛使用的中成药和中成药注射液,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药理作用不明,说明书上往往副作用,禁忌不明,疗效也远不及西药,甚至只有副作用没有治疗效果。利益驱动是医生开处方的主要动力。
中成药注射液是医药史上的奇葩。相当多的中药注射液审批标准弱于西药,远远达不到“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制基本清晰、治疗效果要有充分证据”的要求,因为提纯、配制工艺的先天缺陷,中药注射液中的很多成分都是潜在的过敏原,其不良反应频现报端。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注射中药注射液的同时,一般要搭配抗过敏的注射液,以缓解中药注射液的过敏副作用。
以喜炎平为例,据《中国中药杂志》论文的统计,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的数据显示,-年上报的喜炎平不良反应事件共有例。喜炎平导致严重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病例报告也不鲜见。
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年要求“14岁以下儿童患者注射喜炎平注射液易出现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紫绀和呼吸困难,须慎用该药”。但这么一款问题药,据澎湃新闻的报道,年销售超过20亿,进入多个省份的基药目录。
年排名靠前的28个中药注射剂总市场规模达亿。在当年畅销药“十大”榜单中,中药注射剂占五个。这样的用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将患者置于不必要的风险之中。
据《南方周末》报道,医院,中药注射剂的费用占用药总费用的比例越高,医院约占15%,医院只占3%-4%。而整个“大中药”的市场规模已近万亿,除了浪费患者钱财以外,对患者的健康多是有害无益。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很多并没有百度的竞价排名,但问题没有丝毫减弱,堪称中国医疗体制的痼疾。
魏则西之死是中国医疗市场乱象的缩影,莆田系和百度只不过是管制过度与管制不足同时存在导致的结果。医改研究专家朱恒鹏认为,“管办不分”是中国医改的大障碍,这也成为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医疗服务市场的根源。
医院的垄断,民营医疗机构太弱小,医院竞争,这又反过来成为监管机构排斥民营医疗机构的理由。
行政垄断之下,有限通过审批的民营医疗机构靠的往往不是技术水平,而是关系,医院和医生要办医是难上加难。医院一直想进入大陆市场,王永庆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郑州、洛阳等多个城市进行尝试,但多年运作,仅有清华长庚、厦门长庚两家,清华长庚从设想到建成耗费十年时间。
从审批到人才管理体系,长庚可谓处处碰壁。医院急诊室医生于莺曾辞职尝试创办个人主导的小型诊所,但由于选址、审批等环节进展缓慢,最医院。医院医院更靠不住,但这是垄断的问题,而不是市场化的结果。
中国的医疗之乱并不是从莆田开始的,也不是从有百度才开始的。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医院的违规违法就不绝如缕,只不过互联网出现以后,违规违法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监管缺位和过度管制同时存在的负作用被放大了。我们要知道,这一乱象绝不是百度和莆田一家公司、一个协会的乱,而是整个行业普遍性的乱。然而,遗憾的是,魏则西之死,可能又会加深部分民医院和医疗市场化的不信任,医院垄断的地位,使得中国医疗距离市场化越来越远,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悲伤的图景。(FT中文网)
作者: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医药行业为什么越管越乱?
文:张维迎/新浪财经
如果真正想让我们这个市场有效运作,真正使医药市场变得更值得患者、病人信赖,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放松管制,当然了,放松管制是一个过程,不是说一下子都废了,一定要给大企业有品牌的成长空间。
对医药行业,我的感觉是比较乱,为什么乱?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管的多,所以就比较乱,为什么政府管的多会使市场变乱呢?
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存在垄断,第二个就是公共产品,第三个就是非对称信息。在医药行业来说,非对称信息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交易当中,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如果两方都不知道这个就不叫非对称,人类的知识非常有限。人犯的错误与自私、贪婪有关,但是人有很多错误也是明知故犯的。
政府干预过多导致信息不对称引起“市场失灵”
经济学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由于存在非对称信息就会导致市场失灵,怎么解决市场失灵呢?就要由政府来干预。
我想告诉大家,市场没有失灵,我们讲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经济学理论的失灵,而不是市场的失灵,因为经济学最初的结论都是基于对称信息,就是双方都知道的情况下的交易,由此得出一些有关效率等等方面的结论。后来发现这个市场上信息不是那么对称,所以反过来就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这个情况下市场就会失灵。
我为什么说市场没失灵呢?大家可以想一下,非对称信息是市场的基本特征,市场基于分工,分工一定会带来非对称信息。只要存在分工和专业化就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也可以进一步讲,人类过去多年之所以能够这么迅速的发展,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每个人只用他自己的一点知识,我们说隔行如隔山,在专业领域的人一定知道的事情比专业之外的人要多的多,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还进步这么快呢?市场本身有它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机制,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过去的经济学家所忽视的。
为什么全世界的政府管制都失败?
很简单的,传统的经济学有三个隐含的假设,政府是无所不知的,你是有信息不对称,政府没有信息不对称;第二个,政府是大公无私的,没有自己的私利,只为人民服务。第三,政府是说话算数的,这三个其实都不成立。
其实政府是无知的,政府官员跟普通人一样,他有七情六欲,他有亲戚朋友关系,他有他的情绪,他也是人,所以你不能假定他跟私人企业不一样,我们经常说这是政府做的就很高尚,私人做的就不高尚,政府不就是私人吗?政府也没神,都是人,凭什么那个人到那儿就高尚了?所以这个都不成立的。
政府今天也是言而无信的,为什么言而无信?美国、英国都这样,你看金融危机的时候,大企业要倒闭,政府不让它倒闭,它一倒闭之后问题更多,所以政府做的事情你没法相信,都是机会主义。政府和企业不一样的一点,至少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政府是垄断的,企业搞不好就垮台了,你不能让政府垮台啊,所以声誉机制对它不是很能起到作用,即使在西方国家也是这样的。
失败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它破坏市场声誉机制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传统的失败,但是我今天跟大家讲的最重要,我讲了多年了,政府管制不仅自己失败,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它破坏市场声誉机制。
这个图的横坐标就是政府的管制程度越来越多,纵坐标就是政府的声誉,一条需求曲线,一条供给曲线,如果每个企业每个人都特别重视自己的声誉,我们不需要政府管制,如果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不重视自己的声誉那么就需要政府管制了。一开始管制多的话,企业会注重声誉,但是管制得过多之后,企业也就不重视了。
为什么?管制多了,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就更大,未来的不确定性就越大,这个时候企业就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因为长期看不清楚。像煤炭行业就最典型,我开矿了,但是明天能不能开,我不知道,因为政府突然下令明天要关闭,那我就考虑短期利益了,我就拼命赚钱,我不管以后。
第二个就是政府管制创造垄断租金,使得惩罚更不可信,要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一定要干坏事的人真正受到惩罚,别人不会再跟它做生意,但是如果你有垄断租金以后,政府就是一个垄断机构,这个机构干的任何坏事,你都没办法。
第三个,管制越多,政府官员的权力越多,引起的腐败就越多,我们不能把每个人当做圣人。
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贿赂政府官员比讨好消费者更容易,所以你花大量的精力去搞政府公关,而不是去提升药品质量。按照经济学道理,这有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就是均衡点,最麻烦的就是一个国家陷入这种状态,这两条线没焦点,市场混乱,因为管的少,管的越多,市场更混乱,更混乱就更管,更管就更混乱,最后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管制陷阱,我们国家一出现问题大家就说管的太少,就拼命管,结果越管越乱,因为我们本身的管制效率低。
食品医药的腐败最为严重,药价放开是好事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未来的思路就不太一样了,我没时间讲更多的案例。食品医药的腐败是最严重的,这两年披露的所有事都与这些有关,最近药品价格放开了,这是一件好事,这个管制本身也是害政府官员,好好的一个人权力多了以后,慢慢经不住诱惑,无功不受禄,他一定是有功了才受禄,我没给病人就给你了嘛,你赚了一个亿给我六百万,我心里不觉得有歉疚啊,所以这就腐败了。
还有一个就是食品的安全问题,没有食品医药监管的话,好像中国人都会死了,没有那样的事情,最近披露的有关年世界药品安全犯罪1.1万件,食品医药生产之流通、监管领域查办的职务犯罪就人,这些都是与管制有关的。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研究了85个国家,管制跟市场指标的比较,他们发现了什么?从企业遵从国际质量标准的程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管制越严重,审批程序越多,企业反而越不遵守国际质量标准。
他们还发现,随着审批程序的增多,污染并没有减少,中毒事件发生的概率在上升,地下经济、地下就业的比例在增加,但是企业的盈利并不增加。这有好多原因,为什么管的企业不增加?因为大量的交易成本增加了,不是正常的交易成本,而是非正常的交易成本增加了。
我们要贿赂医生,要贿赂官员,反正有一个门槛我们就贿赂一次,进一个门贿赂一次,把门的人肥了,但是等你进完所有的门以后,就要吐个精光,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真正使医药市场值得信赖就是要放松管制
总结一下我今天讲的内容,就一句话,如果真正想让我们这个市场有效运作,真正使医药市场变得更值得患者、病人信赖,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放松管制,当然了,放松管制是一个过程,不是说一下子都废了,一定要给大企业有品牌的成长空间,最后由他们去主导市场秩序。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我们不要太担心。
最后用我好多年前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我在农村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队的树经常长不大,因为没人关心它,有人放羊就把它吃了,生产队的领导是比较务实的,他就说这不行啊,还不如分给社员们自己看管,大家都同意了,一分,头一天晚上宣布分树以后,第二天发现有些人把小树砍了当柴烧了,为什么你不多等两年把这个树卖了赚钱获得更大的收益呢?
因为他预期今天他不砍,你明天就收走了,没砍的就吃亏了,每次都证明谁砍得早谁就占便宜,这就是我们市场秩序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我们看到某一个市场出现小问题,马上引入一个新的管制规则,那么这个市场永远是混乱的。其实小范围的一定程度的混乱,时间长了以后这些混乱会解决的,但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要认清方向,药品价格不能管,企业的规模也不能管,最应该管的就是你说的话必须是真的。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如果你说了假话一定要受到惩罚,你标的成分跟你实际的成分不相符的话一定要受到惩罚,只有这样,中国的市场秩序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新浪财经)
作者:张维迎,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整理自作者在第27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版权声明:「大公馆」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DGGKF4治好白癜风费用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