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骨肿瘤影像学如何评估骨病变
2016-1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国内首家开通医学影像自动学习功能,目前上线有数百例影像病例及典型征象、解剖、国内外精品讲座、影像医事以及三基、上岗证考试等内容。小编
PS:该书绝对良心出品,年第一版印刷,翻译本。本文摘录了其中第2章“如何评估骨病变”的主要内容,对学习骨疾病的X线.CT影像学有重要意义,是骨影像学习的基础,也是骨肿瘤疾病诊断思路的重要指导。该书配图也非常清晰,语言十分简练,错别字少见,翻译相对通畅,只有个别地方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说话特点,但反复多读几次不影响对行文大意的理解。原书定价88元。如想进一步学习骨肿瘤的影像学,该书不失为一本较佳的参考用书。
骨肿瘤中:骨转移瘤95%,原发性骨肿瘤5%
按发病率:原发性骨肿瘤:浆细胞瘤,骨肉瘤,软骨肉瘤,淋巴瘤,Ewing肉瘤,脊索瘤,其他。原发骨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Ewing肉瘤,脊索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良性肿瘤:骨软骨瘤,内生软骨瘤,骨巨细胞瘤,骨样骨瘤,纤维结构不良。
评估骨病变需要考虑的因素:年龄,部位,密度,骨破坏形式和病变边缘,基质和基质矿化,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单发或多发病变。
在原发骨恶性肿瘤中,骨肉瘤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活检中最为常见,骨髓瘤是成年患者最常见的原发骨肿瘤。
某些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如感染,退行性改变,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单纯性骨囊肿,淋巴瘤的穿刺活检诊断率相对较低。
肿瘤发病部位描述,位于哪个骨,纵向位于骨的部位(骨骺,干骺端,骨干),轴面位于骨的部位(髓内中心,髓内偏心,气质,皮质旁骨膜或骨旁)。
密度改变:溶骨,硬化,混合型。溶骨性病变是由任何比周围骨质密度低的成分组成,例如液体,软骨,纤维组织,粘液组织,编织骨,肉芽组织,肿瘤细胞。x线对于破骨病变并不非常敏感,尤其是松质骨的破坏。
骨破坏形式反映了病变生长的速度:地图样,虫蚀样或穿透样。地图样多非侵袭性且多良性,虫蚀样和穿透性侵袭性强且多恶性。
骨破坏病变边缘反映了病变生长速度和骨的反应:边缘清楚且无硬化缘,边缘清楚且有硬化缘,边缘不清楚。
移行区指病变与周围骨之间的边缘是多么清楚或不清楚,即移行区可以是窄带的(边缘清楚,多非侵袭性缓慢生长),也可以是宽带的(边缘不清楚,多侵袭性快速生长)。
超过2/3的骨皮质变薄就应警惕恶性软骨性病变的可能。
地图样骨破坏描绘的是单发的孤立性溶骨病变,常常但不总是边缘清楚的;虫蚀样骨破坏是多发的边缘不清的溶骨性骨缺损;穿透样是个易混淆的概念,指的是穿透了骨质而因此几乎不能在x线片上显现的溶骨,但穿透样病变可在mri上易于显现。
软骨样基质矿化:弧形和环形,也可点状或絮状。
骨样基质矿化:云雾状,毛绒状,象牙质样密度。
纤维结构不良成骨时,产生典型的磨玻璃样密度。
从骨病变蔓延出来的软组织肿块在x线片上可能是不可见的,除非其出现钙化或骨化,或挤压脂肪和肌肉。软组织应评估:密度如脂肪,液体或空气;有无钙化或骨化;毗邻软组织的异常的骨质继发性改变。
侵袭性特征包括边缘不清伴宽带移行区,骨皮质穿透,侵袭性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
侵袭性骨膜反应包括:层状的洋葱皮样,针状立状放射状,无序状,codman三角。
来源:医学笔记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