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主管技师宝典CTMR影像诊断基础

2021-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龙猫爱学习前天

让学习成为一种好习惯

正文开始

原创杨骥

六、脊柱与四肢关节

(一)骨与关节病变的基本CT表现

1、骨骼

(1)骨质疏松:指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减少,即有机质和无机质都减少,但骨内两者比例仍正常。骨质疏松的CT表现主要是骨密质减低。

(2)骨质软化: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CT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变细,骨皮质变薄。可见假骨折线。

(3)骨质破坏:指原有骨结构被病理组织所取代而造成的骨组织的缺失。CT易于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的破坏。松质骨的破坏早期表现为局部的骨小梁稀疏,骨小梁破坏区的骨髓被病理组织取代,其CT值常在软组织范围内。以后发展为斑片状甚至大片松质骨缺损。皮质骨的破坏表现为骨皮质内出现小透亮区,此为扩大的哈氏管;或表现为骨皮质内外表面的不规则虫蚀样改变、骨皮质因内外面的侵蚀破坏而变薄,或者出现范围不等的全层骨皮质缺损。

(4)骨质增生硬化:指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多、增粗,是成骨活动增加或破骨活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CT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变形。在关节面、脊椎的边缘见骨性赘生物(骨刺、骨桥、骨唇)等。

(5)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产生的骨膜新生骨。X线表现为一段长短不等,与骨皮质平行的致密线,它同骨皮质间有1~2mm宽的透亮间隙。常见的有层状、葱皮状、花边状、针状、放射状。CT基本表现与X线平片表现相同,但有其特殊性。CT能显示平片不易显示的扁平骨如肩胛骨和髂骨的骨膜增生。因为CT空间分辨率不足,常不能显示多层骨膜增生;有时也不能显示增生的骨膜与骨皮质之间的透亮间隙,此时增生的骨膜和原来的皮质可混在一起而类似于骨皮质增厚。

(6)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CT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7)软骨钙化:可为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瘤软骨钙化属病理性钙化。因为瘤软骨常呈小叶样生长,其软骨内骨化过程始于小叶表面,所以在X线片上和CT上,瘤软骨钙化表现为大小不同的环形或半环形高密度影,钙化可融合成大片蜂窝状影。由于避免了组织的重叠,CT能较平片更好地显示瘤软骨钙化的特征。对分化较低的软骨肿瘤的少数小点状钙化,CT也常能发现。

2、关节

(1)关节肿胀:CT可直接显示软组织密度的关节囊肿胀或增厚;关节腔积液X线一般不能显示,而CT上可见关节腔内均匀的水样密度影,如合并出血或积脓其密度可较高。

(2)关节破坏:包括关节软骨破坏和骨质破坏,CT可以清晰地显示关节软骨下的骨质破坏。

(3)关节退行性变:基本病理变化为软骨变性、坏死和溶解,逐渐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所代替。CT可以很好地显示骨性关节面中断、消失、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囊变和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等,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变在CT上亦能很好地显示。

(4)关节强直:分为骨性强直和纤维性强直。关节骨性强直在CT上表现为关节间隙显著狭窄或消失,骨小梁通过关节间隙连接两侧骨端。

(5)关节脱位:对一般部位的关节脱位平片可作出判断。CT图像避免了组织的重叠,易于显示一些平片难于发现或显示不佳的关节脱位,如胸锁关节脱位和骶髂关节脱位。

3、软组织CT对软组织病变的观察明显优于X线。水肿表现为局部肌肉肿胀,肌间隙模糊,密度正常或略低;邻近的皮下脂肪层密度增高并可出现网状影。血肿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高密度区。软组织肿块在CT上易于观察,肿块的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边缘可光整或不规则,肿块边界常能清楚显示。软组织或软组织肿块的坏死表现为其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单发或多发,并可因出血或坏死组织、血细胞而呈较高密度。脂肪瘤因其密度与脂肪组织相似而易于诊断,肿瘤或病变内含脂肪成分也可通过测量其CT值而得以确认。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软组织肿块与邻近组织,也有利于区别肿瘤和瘤周水肿,还有利于了解肿瘤内是否有囊变、坏死。

(二)骨与关节创伤

1、骨折:是指骨结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儿童骨骺分离亦属于骨折。

(1)骨折的基本CT表现:骨折的断端多表现为边缘锐利而不规则的透亮裂隙,称为骨折线;嵌入性或压缩性骨折断端多呈高密度致密带;儿童青枝骨折表现为骨小梁扭曲或骨皮质部分断裂;骨骺分离表现为骺线增宽,骨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

青枝骨折

(2)骨折的类型:骨折可分为创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和疲劳性骨折。

1)创伤性骨折:即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正常骨的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还可根据骨折的时间分为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在已有的骨病基础上发生的骨折。CT上除有骨折征象外还具有病变引起的骨质改变。

3)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于骨的某一部位,可逐渐发生慢性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或应力骨折。好发部位为跖骨、胫腓骨。CT显示骨折线光滑整齐,多发生于一侧骨皮质而不贯穿整个骨干。骨折周围有骨膜反应、皮质增厚、髓腔硬化。(行军骨折)

(3)骨折的愈合

1)肉芽组织修复期:骨折后数小时,骨折端及周围软组织出血并形成血肿。在骨折后2~3天,新生的毛细血管侵入血肿,开始机化,形成纤维性骨痂,在此基础上,成骨细胞活动形成大量的骨样组织,即骨样骨痂。CT表现骨折线仍清晰可见并稍增宽,但不似新鲜骨折线锐利。

2)骨痂形成期:骨折1~2周后,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骨性骨痂。此期骨折断端密度较高,骨折线模糊,断端周围有致密的、无定形的骨质。

3)骨性愈合期:骨性骨痂逐渐缩小增浓,骨小梁逐渐增加,骨髓腔为骨痂所堵塞。骨折断端间形成骨性联合。CT表现为骨痂体积变小、致密、边缘清楚,骨折线消失,断端间有骨小梁通过。骨性愈合期在骨折后3~12个月。

4)塑形期:在肢体负重运动后,骨小梁重新按受力线方向排列。不需要的骨痂通过破骨细胞而吸收,骨痂不足的部位则经骨膜化骨而增生填补。最后骨折的痕迹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恢复原来的骨形态。完成塑形的儿童需1~2年,在成人则需2~4年。

(4)骨折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1)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①骨折超过正常愈合时间仍未愈合,但未达到不愈合的程度称延迟愈合,经适当处理后仍有愈合的可能。CT表现骨折线增宽,骨痂量少,骨折端骨质明显疏松。②骨折已半年以上,骨折断端仍有异常活动,CT表现为骨断端吸收、萎缩、变细、局部硬化、光滑,即骨不愈合。骨折间隙明显增宽,有假关节形成。

2)外伤后骨质疏松:可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可以延缓骨折的愈合。CT表现为骨密度降低,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严重骨折远端骨萎缩。

3)缺血性骨坏死:骨折时由于骨营养血管断裂,没有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致断骨一端的血液供应障碍,而发生缺血性坏死。CT表现坏死骨的密度增高,周围正常骨组织相对疏松。

4)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累及关节时,损伤并破坏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形成创伤性关节炎。CT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周围韧带骨化等。

5)骨化性肌炎:骨创伤常伴骨膜撕脱剥离,肌腱韧带损伤,骨膜下血肿,在此基础上可形成钙化或骨化。CT表现为骨的附近或软组织中,出现不规则条状片状致密影,数目和大小不一。

6)骨畸形:骨断端复位不佳,可造成畸形愈合。

7)血管、神经损伤:骨创伤常伴有邻近的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如颅骨骨折容易损伤颅内动脉,造成颅内血肿。肱骨髁上骨折可造成肱动脉和正中神经损伤等。

(5)常见的几种骨折

1)柯莱斯(Colles)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离远侧关节面2~3cm内的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桡骨前倾角减小或呈负角,使手呈银叉状畸形,伴有尺、桡骨远端关节脱位及尺骨茎突骨折。与柯雷骨折的作用力相反,跌倒时手腕掌屈手背触地,使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和向背侧成角,称史密斯(Smith)骨折或反柯雷骨折。

2)股骨颈骨折:内收型(错位型、不稳定型);外展型(嵌入型、稳定型):较少见。

股骨颈骨折(外展型)

3)踝部骨折:骨折形态常为斜形或撕脱骨折,强大暴力可造成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可通过关节或并发踝关节半脱位。

内踝骨折

4)脊柱骨折:表现为椎体呈楔形变形,前缘皮质断裂、凹陷或凸出,椎体中央因骨小梁相互压缩而出现横行致密线,有时在椎体前上角可见分离的碎骨片。

2、关节脱位

(1)肩关节脱位:常见于青壮年和老年人,可分为前脱位(多见,占95%以上)和后脱位。CT可明确显示肱骨头前后移位情况,还可显示平片不易发现的肱骨头压缩性骨折和关节盂骨折。

(2)肘关节脱位:多为间接外力致伤,常合并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以后方脱位最多见。

(3)髋关节脱位:少见,分为后脱位、中心脱位和前脱位,以后脱位多见。X线平片上易于诊断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后脱位常伴有髋臼后上缘骨折。中心性脱位则合并髋臼粉碎性骨折,股骨头突入盆腔。CT在诊断髋臼骨折上明显优于X线,可以准确显示骨折片的形态大小、移位情况,还可以显示平片不易发现的关节腔内骨折碎片。

3、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是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炎症。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致病菌经骨营养血管进入骨髓腔,表现为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骨质破坏,脓肿形成。骨干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而形成死骨。

CT表现: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骨膜增生和死骨形成。与X线相比,CT更易发现骨内小的侵蚀和骨周软组织肿胀或脓肿形成。但常难以发现薄层骨膜反应。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转变为慢性,其特征为排脓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CT表现:广泛的骨质增生及硬化,骨髓腔变窄或闭塞。在增生硬化的骨质中可见残存的破坏区,其中可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2)化脓性关节炎病变初期为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腔内积液,引起关节面破坏和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的破坏愈合时发生纤维性强直或骨性强直。

CT表现:早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囊增大,关节间隙增宽。局部骨质疏松。骨质破坏以关节承重部位出现早而明显。晚期可出现骨性强直或纤维性强直。

4、慢性骨关节病

(1)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滑膜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关节内渗出液增多;滑膜逐渐增厚,表面形成血管翳。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形成纤维性强直,或骨性强直。(类风关好发部位:四肢小关节)

CT表现:①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②关节邻近骨质疏松;③关节边缘侵蚀及软骨下囊性变;④关节间隙变窄;⑤关节畸形和强直。

(2)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滑膜炎症和血管翳可造成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破坏,脊柱韧带、关节突、关节囊及椎间盘发生广泛钙化、骨化,呈“竹节”状脊柱。

CT表现:①骶髂关节的改变:病变首先侵犯骶髂关节,双侧对称性受累为其特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开始骶髂关节面模糊,继而出现虫蚀样破坏,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变窄,最后骨性融合。②脊柱的改变:病变常由脊椎下部开始,向上逐渐累及全部脊柱。早期骨质疏松。脊椎小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消失。椎体前缘的凹面变直呈“方形椎”。由于椎间盘纤维环连同椎旁韧带的广泛钙化、骨化,使脊柱成为竹节状。

③周围关节的改变:表现为各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囊性变、骨赘增生及骨性强直。

(3)退行性骨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面和其边缘形成新骨为特征的一组非炎症性的骨关节病变。

CT表现:①关节间隙狭窄。②关节软骨下硬化及假囊肿:关节软骨下广泛密度增高。囊变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透亮区,边缘清楚,常有硬化边。③关节腔内游离体。④脊柱退行性变:脊柱生理曲度变直、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终板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增生、重者可连成骨桥。颈椎椎体后缘、椎小关节及钩椎(Luschka关节)增生变锐压迫和刺激颈丛神经根、脊髓、颈动脉及交感神经等组织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称颈椎病。

5、骨与关节肿瘤骨与关节肿瘤分类方法较多,可以分为原发性肿瘤与继发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1)CT表现

1)发病部位:不同的肿瘤有其一定的好发部位。

2)病变数目:原发性骨肿瘤多为单发,而骨髓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常为多发。

3)骨质变化:骨质破坏;肿瘤骨形成。

4)骨膜增生呈平行状、花边状、葱皮状、放射状、三角状等。肿瘤向骨外发展时,肿瘤突破处,骨膜遭破坏,其残端呈三角形,称Codman三角。

5)周围软组织变化:软组织密度增高,内可有瘤骨及瘤软骨,亦可有不规则钙化或不连续的壳状钙化。

(2)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要点参考表

良性

恶性

生长情况

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起邻近组织压迫移位;无转移

生长迅速,易侵及邻近组织、器官;可有转移

局部骨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

呈浸润性骨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模糊,边缘不整

骨膜增生

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

可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且多不成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

周围软组织变化

多无肿胀或肿块影,如有肿块,其边缘清楚

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其内可见钙化或瘤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zzbx/1010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