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知识骨肿瘤
2017-3-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骨软骨瘤 1.临床表现与诊断:①骨软骨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属于骨的生长方向异常;②多发生于青少年;③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④初期为渐行增大的、硬性无痛性肿块;⑤生长后可引起疼痛和关节功能受限。 2.X线特征:骨干骺端骨表面的骨性隆起,由骨皮质和骨松质组成,可有蒂或无蒂。 3.治疗:一般不需治疗。若有下列情况者应行切除术:①若肿瘤生长过快,有疼痛或影响关节功能者;②影响邻骨或发生关节畸形者;③压迫神经、血管以及肿瘤自身发生骨折时;④肿瘤表面滑囊反复感染者;⑤病变活跃有恶变可能者。 二、骨巨细胞瘤 1.临床表现与诊断:①骨巨细胞瘤是一种潜在恶性或介于良性恶性之间的肿瘤。②多发生于20~40岁。③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④疼痛、肿胀。⑤局部肿块压之有乒乓球样感,病变关节活动受限。 2.X线特征:偏心位溶骨性破坏,骨组织密度下降,呈肥皂泡样改变。 3.治疗:①局部切除;②彻底刮除;③切除或截肢;④放射治疗。 三、骨肉瘤 1.临床表现:①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②好发于青少年;③多见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的干骺端;④出现局部持续性疼痛,肿瘤表面皮温高,静脉怒张,伴有全身恶病质;⑤附近关节功能活动受限;⑥早期血中发现瘤细胞。 2.X线特征:溶骨性破坯,骨膜反应可见Codman三角或“日光射线”现象。 3.治疗方法 (1)在术前、术后有效化疗的基础上行保肢治疗。常用辅助化疗方案为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 (2)对不适宜手术治疗者,可采用放射治疗。图片 四、骨囊肿 1.临床表现 (1)好发年龄为4~20岁,多见于5~15岁儿童。好发于股骨颈、股骨上端和肱骨上端。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向骨干方向移动。 (2)一般无明显症状,多数因病理性骨折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而就诊,X线摄片才发现此病。 (3)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或骨干部位有椭圆形溶骨破坏,边界清楚,其周围可见薄层硬化带,骨皮质可有轻度膨胀变薄。 2.诊断 (1)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2)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疼痛和压痛,病理性骨折可为最早症状和体征,或经X线摄片发现病变。 (3)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透明阴影,病变局限,与正常骨质间有明显界线,骨皮质膨胀变薄。 (4)病理检查可确诊。 3.治疗 (1)骨囊肿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刮除、植骨,术中需彻底刮除纤维包膜,以防复发。 (2)合并病理性骨折者,有时骨囊肿可自行愈合。若骨折愈合后,仍残留囊肿,则应做手术。 (3)对于儿童患者,可试用甲泼尼龙注入骨囊肿腔内。注射量40~mg,按囊肿的大小和儿童的年龄而定。 历年考点串讲 骨肿瘤历年共考18题。考题范围涉及骨软骨瘤、骨肉瘤、骨囊肿、骨巨细胞瘤。从考题出现频率来讲,属于必考类题目。其出题点比较集中,主要在临床表现、X线表现及治疗方面。综合说来,重点应该掌握各类骨肿瘤的良、恶性,临床表现、X线表现及治疗。 常考的细节如下: 1.骨肿瘤:①良性骨肿瘤,包括骨瘤、骨样骨瘤、骨软骨瘤、软骨瘤、骨巨细胞瘤、成软骨细胞瘤等。其特点是多无疼痛、质硬而无压痛。②恶性骨肿瘤,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骨纤维肉瘤、尤因肉瘤、网状细胞肉瘤、骨髓瘤、脊索瘤等。其特点是疼痛明显、迅速增大、局部血管怒张。③瘤样病损,包括孤立性骨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组织细胞增生症、纤维异样增殖症(单骨、多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 2.骨软骨瘤临床特点:①是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属于骨的生长方向异常;②多发生于青少年;③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④初期为渐行增大的、硬性无痛性肿块;⑤生长后可引起疼痛和关节功能受限。 3.骨软骨瘤的X线特征:骨干骺端骨表面的骨性隆起,由骨皮质和骨松质组成,可有蒂或无蒂。 4.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①是一种潜在恶性或介于良、恶之间的肿瘤;②多发生于20~40岁;③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④疼痛、肿胀;⑤局部肿块压之有乒乓球样感,病变关节活动受限。其X线表现为偏心位溶骨性破坏,骨组织密度下降,呈肥皂泡样改变。 5.骨肉瘤的临床表现:①是一种潜在恶性或介于良、恶之间的肿瘤;②多发生于20~40岁;③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④疼痛、肿胀;⑤局部肿块压之有乒乓球样感,病变关节活动受限。其x线特征为溶骨性破坏,骨膜反应可见Codman三角或“日光射线”现象。 6.骨囊肿:多数无明显症状,膨胀缓慢,有时有隐痛或肢体局部肿胀。绝大多数病例是由于病理骨折就诊。可以自愈,特别是骨折后,囊可被新生骨填塞。可在囊腔内注射甲泼尼龙,剂量按囊肿大小和病人年龄而定。对病理性骨折,按骨折治疗的原则治疗。若囊肿仍存在,可做刮除植骨术,刮除应彻底,以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