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放化疗血小板减少症224例临床分析

2016-12-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目的探讨非肿瘤放疗和化疗因素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收集我院近3年非肿瘤放疗和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症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血小板减少症病因或相关疾病、年龄分布、血小板减少程度、出血倾向、骨髓象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1)病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占18.3%,肝硬化17.4%,结缔组织病16.5%,感染性疾病10.7%,再生障碍性贫血9.8%,巨幼细胞性贫血8.0%,药物不良反应5.8%,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4.9%,慢性肾功能衰竭2.7%,糖尿病1.8%,甲状腺功能减退1.3%,其他2.7%。

(2)患者年龄分布: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平均(33.6±12.4)岁,其他相关疾病继发血小板减少症平均(46.4±27.4)岁,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20×10E9/L)占36.6%(15/41),其他相关疾病占31.7%(58/),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4)出血倾向:血小板50×10E9/L(n=)与50×10E9/L(n=98)之间比较,出血

部位及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5)骨髓检查:增生低下31例,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例,其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巨核细胞数以增高或正常为主(40/41),但产板巨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或缺乏。

(6)治疗效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常规治疗有效率为78%,对部分难治病例加用环孢素A、长春新碱或达拉唑后,有效率提高至87.8%;其他各相关疾病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率为36.5%~92.3%。

结论血小板减少症与多种病因或疾病相关,年龄分布广泛,原发与继发均可有严重程度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有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巨核细胞多增生活跃但产板巨核细胞减少,其他相关疾病骨髓象可正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较好,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疗效不等,取决于相关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除血液科常收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内、外科均能见到。即便不包括肿瘤放、化疗因素,本组也发现多种因素继发的血小板减少症比例依然较大,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血液病,以及结缔组织疾病、感染、药物不良反应、肝硬化等其他疾病。尽管血小板减少状态在某一疾病中发生的比例不高,但这些疾病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使得血小板减少症的数量仍然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新药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必须确定其有无因果关系,即停药后血小板能否恢复至正常或用药前水平,是否重复出现或被报道过。

本项研究提示,临床上遇到血小板减少症均应受到重视,及时查明何种原因所致,给予积极的观察或相应的治疗。

(摘自谢东等,西南国防医药圆园员年4月第23卷第4期)









































合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zzbx/1002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