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综述
2016-1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来源:肿瘤靶向介入
作者:史德刚
小细胞恶性肿瘤是指光镜下不易区分,组织来源不易确切诊断,形态以小圆细胞为主的一类恶性肿瘤。因其中每种肿瘤各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尽相同,所以应用先进的病理学方法将其进一步分类。不但有学术意义,而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罕见,是近10年才明确界定的一类恶性肿瘤,为一组细胞形态相近而组织学结构呈弥漫分布的肿瘤,尤其当某些肿瘤分化很差时,仅凭HE切片光镜观察,诊断十分困难,误诊率较高。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诊断这些病理形态学上难以明确来源的肿瘤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例如,未分化癌细胞当表现为圆形细胞,弥漫分布不呈巢状,尤其转移到淋巴结使得淋巴结结构破坏时,与恶性淋巴瘤难以鉴别。上皮性标记物(KET、EMA或CEA)与LCA联合标记,前者阳性可肯定为来源于上皮细胞组织的癌。
一、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种类和免疫组化特征
池鸣鸣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98例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免疫组化表型及病理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母细胞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为NSE阳性,而Des阴性;未分化癌KET、EMA、CEA阳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MG、Vim、Des呈阳件反应;尤文氏肉瘤Vim阳件,有些病例NSE阳件;未分化滑膜肉瘤Vim阳件,部分病例KET、EMA阳件;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HMB45阳性。LCA是恶件淋巴瘤特异件标记;HCG、AFP可作为精原细胞瘤的标记。
二、骨与软组织小细胞恶性肿瘤
那加等对22例小细胞恶性肿瘤行临床、病理形态和多种免疫组化与电镜观察分析,对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科学的病理学分类。
结果如下,将22个病例分为4组:
1、Ewing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组9例(骨内Ewing瘤3例、骨外者1例,Askin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和神经内分泌癌2例)。
2、胚胎性横纹肌肉瘤8例。
3、结外恶性淋巴瘤3例。
4、腹腔内硬化性小圆细胞瘤和小细胞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论认为:小细胞肿瘤的种类繁多,对其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同时辅以多种特殊检查。
三、骨的小圆细胞性肿瘤
以小圆细胞为主要特征的骨肿瘤发病率低,其中大多属高度恶性肿瘤,诊断常需要结合临床、X线和组织学改变、而目前即使是在医院,每位骨科或病理科医师一年中所遇到的这类肿瘤病例数极有限,故较难积累经验,在诊断(尤其是做冰冻切片来确定肿瘤的来源和良恶性)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这类肿瘤的一般包括:
1、尤文肉瘤。
2、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3、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4、恶性淋巴瘤:原发于骨的恶性淋巴瘤可伴骨皮质侵犯和邻近软组织累及,但无淋巴结和内脏同时累及,免疫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网状细胞肉瘤”,实际上是恶性淋巴瘤,故这一名称现己废弃不用了。骨恶性淋巴瘤也可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两大类,原发于骨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极为罕见,大多数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
5、浆细胞性骨髓瘤:又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构成的以多发或弥漫性骨累及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分化程度高的骨髓瘤需与反应性浆细胞增生鉴别,而分化差的浆母细胞性或多形性骨髓瘤则需与恶性淋巴瘤鉴别、骨髓瘤的预后与病变范围及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6、其他含小圆形细胞的骨肿瘤和骨病变:某些骨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如小细胞型骨肉瘤、间叶性软骨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未分化滑膜肉瘤及小细胞癌骨转移等,均可含小圆细胞,尤其是活检时肿瘤组织可仅见小圆细胞成分,此时与上述骨小圆细胞肿瘤不易鉴别,需结合临床、X线表现、免疫组化,甚至电镜才能明确诊断。
有些良性骨病变如慢性骨髓炎和骨嗜酸性肉芽肿,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有时不易与骨的小圆细胞肿瘤区别,组织学上这些病变虽可主要中小圆细胞组成,但其细胞成分多样,呈明显良性形态表现,通常不会引起诊断上的困难。
四、硬化性小圆细胞肿瘤
硬化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smallroundcelltumor,DSRCT)是近年才被确认的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此肿瘤由Gerald和Rosai于年首先报道,其特点为沿浆膜侵袭和播散性生长,由呈巢性小细胞和硬化性间质构成的组织结构,以及免疫组化有特殊的上皮、间叶和神经性标记物的复合表达。最初文献报道的名称不同,包括:伴有异向分化的硬化性小细胞瘤、腹腔内硬化性小圆细胞瘤、表达间叶型中间丝的腹膜恶性小细胞上皮性肿瘤、伴异向分化的腹膜硬化性小圆细胞瘤、伴有异向分化的儿童腹腔神经外胚瘤和伴多向分化的硬化性小细胞瘤等。尽管DSRCT发生得较少,文献报道仅几百例,但近2-3年来对它的研究却相当深入和广泛(11篇文献),从临床与治疗、病理组织学形态、超微结构到基因及免疫表型等,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认识。现己证实此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细织、免疫细织化学和细胞基因特征。
1、临床表现
DSRCT主要发生在青年男性,年龄最小3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之比为4-5:1。大多数肿瘤发生在腹腔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病人出现腹部疼痛性包块,在疾病的早期常常伴有便秘,个别患者发生肠梗阻、部分患者最初症状与尿道受压有关,如排尿困难。多数患者腹部可触摸到包块,常有腹水。其X线常表现为“间皮瘤样”生长方式,肿瘤沿腹腔表面播散性生长。手术所见与X线表现相同,常发现腹腔中有较大的肿块,一般位于盆腔或网膜上,不直接与任何腹腔器官发生联系,肿物广泛在腹腔和盆腔的腹膜上种植,如同不知道原发灶的多结节性累及腹膜的转移性疾病。淋巴结有时也可以受累,一些病例肿瘤也可浸润到胃、小肠、肝、胰、膀胱、脾或卵巢。几乎所有病例肿瘤都难以被完全切除。
发生在其它部位的DSRCT也有文献报道,包括胸腔、中枢神经系统、阴囊、附睾、卵巢、肝脏及手臂等。起源于胸腔内病变的患者常有胸痛,X线和临床表现与间皮瘤相似,并可累及纵隔和包绕食道,1例发生于脑脊膜和脊髓内肿块的病例,患者出现头疼、呕吐和眩晕症状。最近有人报道了6例附睾区域的DSRCT,在阴囊、附睾或睾丸出现疼痛性或无痛性包块,其中3例同时存在远处转移(颈部及腹膜后淋巳结,肺)。另外,少数病人是以颈部和腋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l例报道有肝脏肿瘤伴双肺转移,但无腹腔受累倩况。
2、大体形态
肿瘤由多结节组成,一般是一个较大的肿瘤伴同许多小瘤结,所报道的肿瘤最大直径达40cm,重g,肿物表面光滑、呈圆凸形、切面为实性、灰白色,有时可见到界限清楚的坏死和出血区,一些病例出现假囊性和粘液样区域、有1例报道肿瘤带蒂,呈多囊性并含血液。
3、组织学改变及类型
(1)DSRCT典型的组织学改变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小而圆,形成无规则的但轮廓清楚的巢,被大量丰富的纤维或纤维粘液样的间质所包绕、肿瘤细胞岛的形状和体积不同,可以是极小的簇,也可以形成较大的巢或束、在大的细胞巢中常能见到中央坏死灶和出血,粘液变性和钙化也是常见的特点、有时囊腔结构被上皮样细胞围绕,易误认为癌或上皮样间皮瘤,常能见到肿瘤细胞围绕间质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病例可见到菊形团,高倍镜见肿瘤细胞紧密集聚在一起,胞膜不清楚、细胞呈未分化状,小而圆或卵圆形,细胞核染色质浓,但有时可出现泡状核,核仁不清楚,胞浆极少、多数病例肿瘤细胞比较均一,核的形状比较规则、约1/3的病例细胞核有异型性,个别可出现多形性和非典型性、核分裂常能找到,多数为>2个/HPF、通常肿瘤的间质成分与肿瘤细胞团的面积大致相等。但有时一些肿瘤富于细胞,而另一些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如果从这样一些区域取到很少的标本,或者细针穿刺,往往很难做出DSRCT的诊断、间质一般由致密的胶原束组成,内含一致的纤维母细胞样或肌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这些细胞平行排列在肿瘤细胞巢的周围,包绕单个细胞巢。间质中粘液样变和玻璃样变常能见到、个别病例基质细胞也能见到核分裂。
(2)DSRCT的其它组织学类型除了上述典型的组织学改变外,约有1/3的DSRCT还可以出现其它的组织形态,当以这些变化的组织形态为主时,常被误诊、这些形态包括:
①梭形细胞结构:有的病例在肿瘤的大部分区域中细胞呈梭形,也可出现灶状梭形细胞区、至少有半数病例在光镜下虽然见不到梭形细胞,但经免疫组化染色后就可见到明显的梭形细胞、另外,个别病例在接受化疗后其复发的肿瘤出现梭形细胞形态。
②类癌样结构:肿瘤主要由弥漫增生的小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可排列成Homer-Wrinht样菊形团结构,个别病例可以没有显着的硬化,肿瘤细胞巢被纤维血管束分隔。
③横纹肌样结构:肿瘤细胞胞浆有时呈轻度嗜酸性,但PAS染色阴性,胞浆内嗜酸性包含物使核受压,呈横纹肌样。
④小管样结构:最近报道的一组材料中有8/39的病例在肿瘤细胞巢中出现小管样形态,尤其是在多集性肿瘤中比较显着,肿瘤细胞沿着被覆扁平或立方细胞的腔隙生长,这些集腔一般呈无规则形。
您好,我是病理人才汇,专业为您寻找最适合的工作
私人定制,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