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之死的背后关于滑膜肉瘤与肿瘤免
2016-9-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魏则西之死的背后……
关于滑膜肉瘤与肿瘤免疫疗法
——39健康网
4月12日,年仅22岁的魏则西“倒”在了滑膜肉瘤前,他或许不会想到,就医过程中,牵扯出的“莆田系”、“百度竞价排名”等相关医疗乱象在他去世后引发网络热议,在网友纷纷把 每个恶性肿瘤中,只有1个是肉瘤,滑膜肉瘤更少
提到恶性肿瘤,人们往往会把它等同于癌症,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叫做肉瘤。
简单地说,发生于机体与外界相通的组织——皮肤、粘膜、腺体等组织的叫做癌症,例如,大家常见的皮肤癌、肺癌、肝癌等,而包被于这些组织内部,不与外界相通部位的组织——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叫做肉瘤,滑膜肉瘤正是发生于结缔组织。
即:滑膜肉瘤是一种源于关关节、滑膜及腱鞘滑膜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于四肢大关节,也可发于前臂、大腿、腰背部,主要症状为局部肿胀、肿块、疼痛为主,导致活动受限。
肉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仅为3/1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10万个人中,仅有三个人发生肉瘤,而滑膜肉瘤则更少,即使在软组织肉瘤中也仅占10%,因为其罕见,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而言,滑膜肉瘤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5年生存率在20%~50%,而且晚期往往容易转移,治疗效果较差,可以称之为临床意义上的“绝症”。
中国70%滑膜肉瘤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
滑膜肉瘤的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年人,而更大的危险在于缺乏有效的办法早期发现,目前医学界推测是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基因变异导致,与遗传无关。
在中国临床上来看,有70%滑膜肉瘤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主要是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的关节疼痛与肿胀常被误诊为损伤或关节炎等,尤其是对于多发群体青年而言,很多时候归结为近期运动伤害甚至是生长期自然疼痛,直到肿块飞速发展且疼痛剧烈才就医,而此时或已进入中晚期。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滑膜肉瘤有些特有表征可值得网友警惕,它表现为在足踝部可以缓慢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置非常固定但界限不清楚,按下去有压痛感产生,到了病程后期还会发生静脉怒张和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等现象,手摸上去感觉得到异常热。
早期患者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中晚期则以综合治疗为主
对于早期的滑膜肉瘤患者,主要以手术为主,对于复发性可能较高的患者还需截肢,但可获得60%-80%的五年生存率,但是一旦发展为中晚期,则采用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滑膜肉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争取广泛切除,如有血管受侵,血管需一并切除,切除不彻底,局部复发率高。该病会通过血行易向肺部转移,也有淋巴转移,凡引流淋巴结较大者,在肿瘤切除的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术。
专家指出,由于滑膜肉瘤的化疗剂量比平常癌症的化疗剂量高三倍甚至十倍以上,副作用很大,效果很差,不少患者不能耐受,因此中晚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30%以下。
对于不能耐受的这类患者、或者更晚期的患者是否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对此,专家表示,还可以尝试使用靶向药物、免疫治疗。靶向药物主要是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例如EGFR,而免疫治疗则为PD-1/PDL-1,两者都已在临床上应用,并获得一些疗效。
但需提醒的是,这种尝试性的治疗不宜过多,一个疗程后若无效,则应放弃寻求另外的治疗方法。
被连累的“肿瘤免疫疗法”
魏则西事件爆发之后,医院之时,也对“肿瘤免疫疗法”被波及而感到担忧。若事件持续发酵,致使“肿瘤免疫疗法”以一种极其负面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毫无疑问将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蒙上一层阴影。
从定义上而言,肿瘤免疫疗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汇,任何一种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杀伤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的疗法都能被称之为“肿瘤免疫疗法”,如DC-CIK疗法,CAR-T疗法、PD-1单抗药物,此次的罪魁DC-CIK疗法虽然也归属于肿瘤免疫疗法,但其根源仍在于人祸,而非技术本身。
作为曾经领先的治疗理念,DC-CIK起源于80年代美国兴起的免疫细胞疗法,通过提取人体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并回输体内,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理论上来说,适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及血液、淋巴系统肿瘤(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手术或放化疗后患者,几乎覆盖了所有肿瘤患者,其诞生之时,一度被宣传机构称之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类疗法”。
魏则西事件之后,有网友专程前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项技术一直以来缺乏大型临床试验数据对于其疗效的支持,无论是技术起源地欧美,还是正在广泛应用的中国市场,不少肿瘤专家视为“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下下之策,被吹嘘成“可以让你多活20年”的神奇科技,成为了不少民营机构的摇钱树,也导致了此次魏则西事件的爆发。
起底DC-CIK
要进一步了解DC-CIK的真实疗效,就需要从其机制入手。
想要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一般有2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直接向病人体内输入激活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如DC-CIK疗法、CAR-T疗法,另一种通过药物或者疫苗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如目前火热的PD-1。
作为免疫细胞疗法,DC-CIK的发展其实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第一代免疫细胞疗法,即LAK细胞疗法,中文全称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它的基本原理是从病人外周血中提取细胞,然后在体外用“人白细胞介素-2”(IL-2)来诱导产生有杀死细胞作用的“杀伤性免疫细胞”,将这些细胞输回体内,希望这些“杀伤性免疫细胞”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但因大规模临床试验未能证实其疗效,很快被淘汰。
接下来,就是CIK细胞疗法,其原理同样是从病人或者亲属的外周内提取免疫细胞,在体外增殖,只是在激活细胞时应用的因子更多,以期获得更强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但其也很快失败。
第三代就是我们此次的重点——DC-CIK疗法,其原理同第一代细胞疗法相同,仍然是在体外扩增淋巴细胞再输回人体,唯一的改进是除了回输淋巴细胞外,还同时回输“树突状DC细胞”,DC细胞相当于“眼睛”,告诉淋巴细胞该去杀伤谁,同样,该种疗法在实验室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临床上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
临床上,DC-CIK疗法也相对简单,通过抽取人体50-ml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在体外增殖,达到十亿、百亿数量级,输回人体,增强人体免疫力,杀伤肿瘤细胞。
有相关专家曾撰文指出,所有的CIK疗法其实原理都一样,都是通过回输大量免疫细胞希望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攻克肿瘤,DC-CIK疗法也不例外,但这些疗法无一例外,都存在靶向性不明及癌症免疫抑制两大难题:
首先,CIK细胞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尽管第三代技术中加入了DC细胞充当“眼睛”,但其靶向性仍然偏弱;
其次,肿瘤细胞之所以难以被清除,正是因为肿瘤细胞“来源于人体而又高于人体”,进化出了许多种欺骗人体免疫系统的方法,人体免疫系统一直把肿瘤细胞当“自己人”,无论你输入多少免疫细胞,都无济于事。
白癜风是什么引起的白癜风怎么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