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渴望随州各地农民文化娱乐生活探访
2016-4-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精神的渴望——随州各地农民文化娱乐生活探访
李文军摄)
文化的凝聚力
神农风
市委宣传部近些年做过的一次农村文化状态调查显示,当年为了看戏班子表演,从一个村庄像“赶场子”似地到另一个村庄,是很多农民至今依然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充分说明了文化的巨大会聚气力。文化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精神熏陶,文化是一股重要的凝聚气力。在战争年代,文化可以让分散的人群团结成一个集体,勇敢抗敌。在和平年代,文化可以成为激起大众热忱的兴奋剂。随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是人们熟习的、也是不可替换的。目前,他们之中的多数人还居住在田边或山脚,以种植养殖为生,通过收音机和电视机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繁华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让农村居民具有城市居民那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娱生活,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农村文化事业的繁华,需要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更需要一批活跃在田间村边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也许只是农村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但却是农村广袤土地上一面面残暴旗帜,昭示着活力、热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气力。也也许出生成擅长繁华都市,但酷爱农村那片广阔的天地,走乡串户、跋山涉水,像一团火焰,照亮每个村落。他们是农村地区的精神领袖。他们可以是文艺表演者,能歌善舞,用一人的表演聚集百人、千人的眼光;他们也可以是文化传播者,借助道具或现代化的舞台艺术,活跃在村陌之间,吸引周边的村民过来“看热闹”。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化。如今,农村文化人的培养也成了各级政府繁华农村文化、凝聚社会气力的重要着力点。那些曾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如说书艺人、快板艺人、民间故事家、皮影表演者、戏曲表演者,他们很多已头发花白,却又后继乏人。这也是很多地区的现实。在各级政府贯彻落实《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进程中,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已被提上日程,培养学徒、编写教程、录制视频等多种传承情势,正在被广泛使用。我市每一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3下乡”活动,源源不断地将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先进知识送到农村,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是繁华农村文化的基层机构,配备有许多喜欢跟农民打交道的专业文化人。农村文化就像气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对农村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之下,在文化品种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在文化人坚持不懈的传播进程中,我市农村文化事业一定可以越发繁华。
书中自有黄金屋
本刘诗诗实习生冯常乐通讯员毛利
曾都区洛阳镇邱畈村的农家书屋建立在村卫生室,现有图书1500册,于2010年1月建起后,就一年365天全天候开放。“村民们平时忙农活,没有专门的时间看书,生病的时候来买药打针,就顺便借书看。当初把农家书屋设在卫生室,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农家书屋发挥了大作用啊!”村里的卫生员涂宏涛兼职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在他的农家书屋借还登记册上,井井有条地记录着每天的图书借还动向。涂宏涛说,村里老人们都爱看历史演义类的书,中年人喜欢看毛泽东传记等,而年轻人最爱看科普种养之类。“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在邱畈村得到了印证:水电安装工张明才之前是生产队队长,水电安装技术已丢了20多年了。自从农家书屋建立后,他常常去借相干的书籍学习。现在已自学考上了“一级电工维修证”。他说,自己学点技术,方便了自己,也可以帮助村里人。如今,村里那些新居的水电活都是我一手包办,自己一年也增加了4五万元的收入;4组的万顺国在七八年前开始小规模种植香菇,自从农家书屋建立后,他从书里学技术,渐渐摸索,现在已种植香菇5六万袋,每一年收入10几万元。之前香菇点种的时候很容易感染,他一直不知道怎么回事,最后才从书里查到是由于气温太高造成的,用喷袋降温技术就可以解决。村委会主任张世贵说,农村毕竟不像城市里,人口不集中,场地缺少,思想观念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还跟不上,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匮乏。下半年我们还要在邱畈河旁修建健身文化广场、标准化篮球场,添置各种健身器材。
活动电影放映队
本潘楠
6月16日下午7时40分,夜幕还未降临。淅河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王明法和同事蔡耀辉,已早早来到望城岗村,并把音响、银幕、放映机摆置好了,大银幕上开始播放宣扬片。8时整,白色银幕上准时播放电影《铁血丹心》。王大妈今年65岁,家住在望城岗社区居委会附近。她说,这样的露天电影今年已看过好几次了,与在家里看电视相比,看电影的感觉更好,由于屏幕比较大。夏天来了,我们这些老人都喜欢晚餐后在屋外乘凉,有了露天电影,乘凉更是一种享受了。望城岗还建房区住户丁先生告知,平时1到晚上就是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有了电影看,就没时间打麻将了。2008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把“21312工程”落到实处。王明法与蔡耀辉被组织安排,组成了淅河镇电影活动的露天“放映队”,只要天气状况允许,每天晚上都会深入村落或社区,在农户房屋墙壁上挂银幕放电影,确保村民每一个月能够看到一场电影。据王明法介绍,放映计划年初已制成,但每天上午都还会通知到相应的村委会,根据路程的远近,下午五点多钟或六点多,准时动身赶到村里指定的自然村摆置机器。依照要求,每天晚上要放两部影片。而且不管来看电影的人多还是人少,都要坚持放完。为此,省文化厅在机器上还安装了放映监控系统。在很多村民眼中,电影放映队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村民常常会跟王明法打听养殖科技知识,并拜托下次放电影时带过来。
乡村农民艺术团
本陈琳通讯员王秋磊李登科
“过去的道路是黄土,下雨到处是泥巴,现在党的政策好,水泥路通到自己的家……”1首欢快的慢板《说改革》吸引了众多村民的眼球。1到晚上8点钟,附近的村民们就放下碗筷,带着老婆孩子来到“蔡小长艺术团”巡回演出车搭建的小型戏台旁。全部村庄就沉醉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蔡小长艺术团”团长蔡小长是高城镇大桥村三组村民,也是一名民间艺人。从2002年开始,他就带着自己的歌舞团,活跃在乡村农户婚丧嫁娶现场。蔡小长说:“那时候,就只有唱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团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又增加了舞蹈、小品、双鐄、魔术、戏曲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川剧、变脸、讲故事……而演员还是我们这五六个人,换身衣服就上台。”高城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程萍告知,蔡小长艺术天赋较高,他自学了唢呐、小号、电子琴、架子鼓等多种乐器。而且他还是一名仔细人,平日生活中的一丝笑料,他都会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并融入所创作的小品、慢板中。蔡小长创作的《妈妈的生日》、《彩票风波》、《张潘赶父》等小品,语言滑稽、台词经典,而且表演时动作、表情到位,演出真情流露,演员之间配合默契,很合适大众口味。去年以来,该镇文化服务中心支持他在自家院里搭起了乡村大剧院,还给他配备了锣鼓等道具装备,让他组织搜集民间传说、传奇故事,承当一些村里的文化活动。高城镇政府也给予艺术团以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发挥其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