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款细胞治疗产品获批,ldquo
2022-5-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64419.html
细胞治疗产品还没有上市,内卷已经来了,更兼国家药监局考虑提高审批门槛
文
辛颖凌馨
编辑
王小
图/Unsplash
年6月22日晚,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获批,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细胞治疗产品。
细胞治疗着眼于“治愈”癌症,被誉为是目前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疗法。阿基仑赛注射液,可供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细胞疗法,通过基因修饰,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识别能力,让T细胞准确发现癌细胞,启动自身免疫,继而“清除”癌细胞,这一类产品被称为CAR-T。根据近期Nature子刊的报告,当前全球有超条细胞治疗管线,其中CAR-T仍是主流。
全球首位接受CAR-T疗法的美国白血病儿童Emily,已开启“无癌”生活第九年。早在年,5岁的Emily在尝过各种化疗及骨髓移植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一个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自此体内癌细胞被“清除”,成为“奇迹”女孩儿。
Emily不是孤例。在不断展现出惊人的疗效后,全球已有五款CAR-T产品获批,且全部集中在血液瘤,包括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
此前,中国的细胞治疗全部处于临床试验状态,几次引发公众热议事件都是“差评”。
前有年大学生魏则西体检出滑膜肉瘤晚期,百度搜索后接受“免疫疗法”,最终不治身亡事件。后有今年4月,北医三院医生实名举报,有医生以赚取利益为目的,向患者推荐无效、昂贵、不合规的细胞治疗方案。
“终于有正式产品获批了。”一位参与多款CAR-T临床试验的血液科医生对此期待许久。
上市后的CAR-T医院使用还存在变数。《财经?大健康》了解到,为规范细胞治疗产品上市后的临床应用,相关部门已经在草拟监管文件。
其实复兴凯特独占CAR-T市场的窗口期恐怕也不会太久,“这个赛道需要大量的同仁加入”,复星凯特创始人、原CEO王立群在接受业内人士的祝贺时表示。
药明巨诺的CAR-T已进入国家药监局审批的最后阶段,加上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诺华的CAR-T,进度领先的三个产品,全部是引进国际已上市的CAR-T产品技术,并进行本土化生产。
国产CAR-T已有7款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在多个新癌种、新靶点的CAR-T研发进度上也进入全球前列。
然而,全球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攻克两道难关:难以降低的高成本,以及CAR-T在实体瘤治疗上还无寸功。
国产也难低价?
定价80万—万元,是外界对中国将上市CAR-T产品的预估。
复星凯特尚未公布阿基伦赛注射液的定价,其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大健康》,要等拿到批件再官宣。
只是“天价药”的名头,CAR-T一时间肯定是甩不掉,其在国际上的定价就是最有力的参考。
阿基仑赛注射液的技术转移自美国药企Kite研发的CAR-T产品,后者年在美上市,定价37.3万美元,是全球第二款获批的CAR-T产品。
目前全球已上市的5款CAR-T定价在37万—48万美元之间,如果加上检查、住院等费用,每名患者花费将达到80万—万美元。
巨额的早期投入让CAR-T成为“天价药”。抢在Kite之前将CAR-T推上市的诺华产品定价47.5万美元。为了这个项目,诺华一开始就投入了99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可供对比的数据是,诺华在全年的研发投入为89亿美元。
与其他药物不同的是,药品研发成功上市,并不意味着CAR-T的生产成本可以被大幅摊薄,原因在于两点:原材料的成本高昂,“一人一药”不能量产。
目前获批的CAR-T,均为自体细胞产品,也就是说,原材料取自患者本人,“成药”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这个生产过程极为繁琐,药厂自己是没有办法完成的,需要患者、医生、药厂三方配合。
此次获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就是一款自体免疫细胞注射剂。当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到要求状态后,由临床医生采集患者的体细胞,交给药厂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培养,再交给医生,输回到患者体内,成为体内“活”的药物。
每个人的自体免疫细胞并不会完全相同,使用他人的细胞会有排异风险。这意味着原材料的细胞必须来自患者本人,且细胞“加工”方案也不完全一致,很难产生规模效应,继而降低成本。
高昂的费用,将很多普通收入的患者拒之门外。市场在观望国产CAR-T产品获批后,能有大幅降价?
有国内从业者解释,有一些CAR-T核心的耗材仍然以进口为主,虽有国内企业在尝试生产,但现在看效果还不够好,这是CAR-T国产化后也难降价的主要原因。
“短期内很难实现。”南京传奇CSO范晓虎曾公开称,CAR-T细胞治疗中用到的病毒载体工艺尚有技术瓶颈,产量不高,符合资质的供应商也远远不足,这在成本上占了很大比例。
不过,也有国产CAR-T企业做好了打破价格瓶颈的准备。苏州亘喜希望通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相关负责人称其可实现“次日生产”,即将体外培养压缩至1天,因而可在单采患者T细胞9到10日后就完成回输,而行业普遍需要2周—6周才能完成上述流程,“未来价格势必会显著低于现在市面上的CAR-T”。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国内药企的CAR-T产品(BCMA靶点)未来定价可能会低于30万元,最低可以至十几万元。
“我还是相信一分钱一分货,这几款进口CAR-T,一个病人的成本就在40万—50万元,定价就不能更低了。”上述血液科医生说。
天价药还能挣钱吗?
产品还没有上市,内卷已经来了。
这样的场景曾在广谱抗癌药PD-1抑制剂上演过。原本年治疗费用超50万元的PD-1,在国产药纷涌而至和医保支付介入后,药厂报价甚至降到了5万元以下,这让商业能力不够强大的后来者,几乎挣不到钱了。
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也担心CAR-T重蹈覆辙。6月18日,中国CAR-T企业科济药业在港交所上市,这家企业在招股之初便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