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例尽致医院黄慧强教授领
2021-6-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305593.html
编者按
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提升临床医生的诊断思维与治疗理念,给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合理的精准化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生存,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与大医编医学媒体联合主办,百济神州赞助的“淋例尽致?淋巴瘤直播间”栏目于11月11日线上开展。本次会议由医院的黄慧强教授担任主席,医院、福建医院医院的多位专家进行病例分享,并就患者治疗方案预后情况进行讨论。
黄慧强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副主任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BTK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
医院的朱华渊教授为我们介绍了BTK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的经验。淋巴瘤患者生存时间逐步延长,治疗相关并发症问题凸显。当前,淋巴瘤治疗策略不断发展,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预期寿命。然而,淋巴瘤存活者多伴有一系列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比如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心肺疾病等可能导致死亡。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疾病、肌萎缩、持续的乏力等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在B细胞发育和存活中起到关键作用,BTK抑制剂是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选择。BTK抑制剂需长期用药,更应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BTK抑制剂存在脱靶效应,非特异性作用其他激酶,与其他重要信号通路蛋白相互影响,容易导致AE风险增加。目前所报道的伊布替尼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从发病机制上,我们认为和脱靶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可能跟抑制ITK激酶有关。对于常见的皮疹腹泻不良反应,可能跟脱靶抑制EGFR靶点有一定相关性。房颤的发生可能与抑制HER2、TEC相关,出血可能与TEC抑制相关。
作为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打开了嘧啶环,减少与其它激酶(如EGFR)结合能力,带来了更精准的靶点选择性。从起始剂量推荐看,泽布替尼剂量较少。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合并用药和肝肾功能损伤时的剂量调整问题。
应根据各疾病指南共识积极处理各种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房颤、出血、感染、高血压、腹泻等,必要时调整BTK抑制剂的用药剂量,并注意药物联用的相互作用。
[讨论环节]医院鲍慧珍教授:
BTK抑制剂已经上市几年。大家比较熟悉的伊布替尼和刚刚上市的泽布替尼,在慢淋、套细胞淋巴瘤当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毒副反应,引起了临床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