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72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2021-4-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Anatomy》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Anatomy
授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医疗保障方向)、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临床药学方向)、运动康复学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72(理论讲课36学时,实验课36学时,4.5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一)性质和任务:系统解剖学是器官系统来阐述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以及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配布组合和位置毗邻关系的知识,掌握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教学中,应该以形态与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人体器官与结构的基本知识,培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在教学中,要注重智能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适当地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必要时介绍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
(三)教学内容分类:本大纲供本科口腔、预防专业、信息、检验、护理专业使用,讲授内容分为三个等级。
、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或标本示教,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达到说得出、认得准、记得住、用得上的程度。2、凡属“熟悉内容”,应该重点讲授,要求学生概念清楚、印象深刻、内容熟悉、记忆牢固。3、凡属“了解内容”,可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及规律、使学生知其要点,一般理解。
(四)教学方式(法)与课时数:、本大纲要求的内容可通过讲课,标本与模型的示教、尸体解剖操作、活体观察与触摸、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系统、录相、幻灯片、图谱、以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2、根据医学专业五年教学计划规定,本课程教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讲课36学时,实验/习课36学时),学分为3.5分。本课程采取以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尸体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施教。
二、理论课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 论
一、掌握解剖学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二、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了解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史概况。了解人体的正常、异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二章骨学
第一节概述
一、掌握骨的一般形态、构造和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的生长和发育;了解骨的表面形态;了解骨的可塑性。
第二节 中轴骨
一、躯干骨
.熟悉躯干骨的组成。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了解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3.掌握胸骨的分部。掌握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4.了解肋骨的一般形态、分部。
5.熟悉躯干骨的重要体表标志:第七颈椎及胸腰椎棘突、骶角、骶管裂孔、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和剑突的位置。
二、颅
.熟悉颅骨的组成和分部。
2.掌握脑颅骨的名称、位置。
3.掌握面颅骨的名称、位置,了解上颌骨、下颌骨的形态分部。
三、颅的整体观:
.熟悉颅顶面观(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
2.了解颅后面观
3.了解颅顶内面观;掌握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重要孔裂。
4.了解颅底的外面观。
5.了解颅侧面观,掌握翼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6.熟悉颅前面观,了解眶的构成、形态及其孔裂。了解骨性鼻腔的构成。
四、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并了解其生后变化。
五、熟悉颅的重要骨性标志: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枕外隆突、乳突、颧弓、外耳门、眶缘、眉弓、下颌角、舌骨、枕髁、颞骨下颌窝和关节结节、下颌头、翼点的位置。
第三节 附肢骨
熟悉附肢骨的组成。
一、上肢骨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
2.了解上肢带骨——锁骨与肩胛骨的位置和形态。
3.熟悉自由上肢的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与形态。
4.了解腕骨、掌骨和指骨的位置和排列。
5.熟悉上肢骨的重要的体表标志——肩胛冈、肩胛骨下角、肩峰、锁骨、肱骨大结节、肱骨内外上髁、桡骨头、尺骨鹰嘴、豌豆骨、掌骨头等位置。
二、下肢骨
.掌握下肢骨骼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
2.了解下肢带骨——髋骨的位置、组成、形态。
3.熟悉自由下肢骨的股骨、胫骨、腓骨、髌的位置与形态。
4.了解跗骨、跖骨、趾骨的位置与排列。
5.熟悉下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坐骨结节、大转子、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骨结节位置。
第二章关节学
第一节总论
.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2.掌握间接连结(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熟悉辅助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
3.了解滑膜关节的分类及各类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
第二节中轴骨的连结
一、躯干骨的连结
.熟悉脊柱的组成、分部和功能。
2.熟悉椎骨间连结的概况,掌握椎间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
3.了解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4.了解椎骨关节突关节的结构及其在脊柱各部的特征。
5.了解其他韧带的名称和位置。
6.熟悉脊柱各面观的形态;掌握脊柱的生理弯曲;了解脊柱的运动。
7.熟悉骨性胸廓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肋与椎骨和胸骨的连结。
8.了解胸廓上口、下口的组成和肋弓的概念。
二、颅的连结
.了解颅的连结的主要形式——缝;熟悉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第三节附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骨的连结
.了解上肢带连结: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2.掌握肩关节、肘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3.了解前臂骨的连结方式、腕关节。
4.了解拇指腕掌关节。了解其它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二、下肢骨的连结
.了解下肢带骨的连结概况,了解骶髂关节、髋骨与骶骨之间的韧带及其形成的孔;了解耻骨联合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了解骨盆的性别差异。
3.掌握髋关节、膝关节的结构和运动,了解踝关节的运动。
4.了解小腿骨之间的连结。
5.了解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组成。
6.了解足弓的构成及功能。
第三章 肌 学
第一节 总论
.熟悉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肌起止和作用。
2.了解肌群的配布原则和运动时肌群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肌的命名和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膜囊、腱鞘和耔骨的机构特点与分布概况)。
4.了解肌的血管和神经。
第二节 头肌
一、面肌 了解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
二、咀嚼肌掌握咀嚼肌的组成。
第三节颈肌
.了解颈肌的位置、分群及各肌的名称。
2.掌握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和作用。
第四节躯干肌
一、背肌
.了解背浅肌、背深层肌的位置和组成。
2.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
二、胸肌
.了解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位置和组成。
2.掌握胸大肌的起、止点和作用。
3.了解胸小肌、前锯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的位置。
三、膈
.掌握膈的位置、外形、结构特点和功能;膈的三个裂孔的位置及其穿经结构。
2.了解膈的生理性薄弱点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四、腹肌
.了解腹肌的分群、分层和组成。
2.熟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位置、形态和基本作用。
3.了解腹后肌群的位置、组成和作用。
七、熟悉躯干肌的肌性标志(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腹直肌和胸锁乳突肌)。
第五节 上肢肌
一、肩带肌
.了解肩带肌的位置、组成和功能。
2.熟悉三角肌和大圆肌的位置和作用。
二、臂肌
.了解臂肌的分群和各群肌的组成与功能。
2.掌握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与作用。
三、前臂肌
.了解前臂前群肌的作用。
2.了解前臂肌后群肌的作用。
四、手肌了解手肌的分群与作用。
第六节 下肢肌
一、髋肌
.了解髋肌的位置、组成和功能。
2.熟悉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二、大腿肌
.了解大腿肌的分群和各群肌的组成与功能。
2.掌握股四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三、小腿肌
.熟悉小腿肌的分群和各群肌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四、足肌了解足肌和足底肌的分群和位置。
内脏学
第四章总论
.了解内脏的概念及主要功能。了解内脏器官的一般形态和构造。
2.掌握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第五章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掌握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第一节口腔
.了解口腔的分部及其境界、唇、颊和腭的形态。
2.掌握咽峡的构成。
3.了解牙的种类和排列及乳牙和恒牙的牙式。熟悉牙的形态、牙组织及牙周组织。
4.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
5.掌握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第二节咽
.熟悉咽的位置、分部,了解各部的主要结构和交通关系。
2.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咽壁的构造。
3.了解咽淋巴环的位置
第三节食管
掌握食管的位置、分部及三个狭窄的位置(包括至切牙的距离)。
第四节胃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
第五节小肠
.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其形态特点。
3.掌握空肠、回肠的位置和形态。
第六节大肠
.掌握大肠的分部及结肠和盲肠的3种特征性结构。
2.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3.熟悉结肠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和肛管的位置、形态、腔面结构。
4.了解肛门括约肌的作用。
第七节肝
.掌握肝的形态、分叶和位置,了解肝的体表投影。
2.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及胆汁的排除途径。掌握胆囊的形态分部、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熟悉胆总管和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
第八节胰掌握胰的位置和分部,了解胰的功能。
第六章呼吸系统
掌握呼吸系统组成,功能。掌握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第一节鼻
.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2.熟悉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及上颌窦的形态特点。
咽(见消化系统)
第二节喉
.熟悉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
2.了解喉的软骨、连结及喉肌的位置和作用。
3.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及分部。
第三节气管与支气管
掌握气管的位置和结构特点,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肺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
2.了解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第五节胸膜
了解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掌握胸膜的分部及肋膈隐窝的位置。了解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
第六节纵隔
了解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区分及其组成。
第七章泌尿系统
熟悉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第一节肾
掌握肾的形态、位置和构造。了解肾的被膜及肾的固定装。
第二节输尿管
掌握输尿管的起、止行径、分部及三个狭窄的位置;熟悉输尿管与子宫动脉(或输精管)的位置关系。
第三节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分部、位置和膀胱的内面结构,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
2.了解膀胱位置的年龄变化。
第四节尿道
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第八章男性生殖系统
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其功能。
第一节男性内生殖器
.掌握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位置和功能。了解睾丸和附睾的结构。
2.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
3.了解精索的组成及位置。
4.了解射精管的合成与开口。
5.了解精囊腺的形态和位。
6.熟悉前列腺的形态、位置。
7.了解前列腺的分叶及年龄变化。
8.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
第二节外生殖器
.了解阴囊的形态、构造。
2.掌握阴茎的分部和构造及阴茎包皮的概念。了解海绵体的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3.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了解男性尿道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4.熟悉男性尿道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的临床意义。
第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一节内生殖器
.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熟悉其功能及年龄变化,
2.了解卵巢固定装置。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
3.掌握正常受精的部位及输卵管结扎的部位。
4.掌握子宫的形态(外形分部和内腔)、位置和固定装置。
5.掌握阴道的位置、形态以及阴道穹的概念。
第二节外生殖器
.了解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2.掌握阴道前庭内的阴道口和尿道口的位置。
3.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
附:乳房
熟悉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并了解其一般位置。
附:会阴
.了解会阴的定义及狭义会阴的概念。
2.了解盆膈、尿生殖膈、坐骨肛门窝这三个结构。
第十章腹膜
.熟悉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及腹膜的功能。
2.了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3.了解大网膜、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
4.了解各系膜的名称、位置。
5.熟悉直肠膀胱陷凹、直肠子宫陷凹和肝肾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脉管系统
熟悉脉管系统的组成,了解其功能意义。
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总论
.熟悉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心
.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
2.熟悉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
3.了解心的构造概况(心外膜、心肌层、心内膜、心的纤维性支架)、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
4.掌握心传导系的构成、位置和功能。
5.掌握左、右冠状动脉及重要分支(前室间支、旋支、后室间支)及左、右冠状动脉的分布范围。
6.了解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注入。掌握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
7.熟悉心包的构成和心包腔的概念。
8.了解心的体表投影。
第三节动脉
了解动脉在整个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和器官内血管的配布规律。
一、肺循环的动脉
.了解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的行径。
2.熟悉动脉韧带的概念和位置。
二、体循环的动脉 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分部。掌握全身各大局部的动脉主干。
.升主动脉 了解升主动脉的分支(左、右冠状动脉,详见心的血管)。
2.主动脉弓 掌握主动脉弓的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3.颈总动脉:熟悉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径。掌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球的形态位置与功能概况。熟悉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
4.了解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径。
5.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动脉: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
6.了解掌浅弓和掌深弓。
三、胸主动脉
.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了解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2.了解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
四、腹主动脉
.掌握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支。
2.了解膈下动脉、腰动脉和肾上腺动脉。
3.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和分布。
4.熟悉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五、髂总动脉掌握髂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
(一)髂内动脉 了解髂内动脉的分支,熟悉子宫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二)髂外动脉和下肢的动脉
.掌握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2.了解足底弓的组成。
六、熟悉头、颈、附肢的动脉搏动点及常用止血点(颞浅动脉、面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
第四节静脉
了解静脉的结构特点,了解静脉血回流的因素。了解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等)的特点。
一、肺循环的静脉 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
二、体循环的静脉
(一)上腔静脉系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及引流范围。
.头颈部静脉
了解头颈部主要浅、深静脉名称。了解面静脉起、止、特点。“危险三角”的位置及与颅内、静脉交通的途径。了解颈外静脉起、止、行程。了解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的位置及静脉角概念。
2.上肢静脉
掌握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起止、行经及注入部位。了解上肢深静脉。
3.胸部静脉
熟悉头臂静脉组成、行经和注入部位。了解奇静脉起止、行经、收集范围。了解半静脉、副半奇静脉起止、收集范围。
(二)下腔静脉系
.下肢的静脉
掌握下肢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注入部位。了解大隐静脉属支。
2.腹盆部静脉
()了解髂外静脉、髂内静脉和髂总静脉的起止、行程。
(2)掌握下腔静脉的组成、属支、收集范围。
(3)掌握肝门静脉组成、收集范围、结构特点、分支,注入部位。熟悉其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部位、交通途径。
第十二章淋巴系统
第一节总论
.掌握淋巴系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淋巴回流的因素及侧支循环。
2.熟悉全身九条淋巴干的名称、来源、收纳范围及注流关系。
第二节淋巴导管
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及其收集范围和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及收集范围。
第五节胸腺
熟悉胸腺的形态、位置及功能。
第六节脾
熟悉脾的形态、位置,了解脾的功能概况。
第十三章感觉器总论
了解感觉器与感受器的关系,了解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四章视器
第一节眼球
.了解眼球的外形及眼球壁分层、分部。
2.掌握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视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熟悉眼球前房、后房、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
4.掌握房水循环。
第二节眼副器
.了解眼睑的形态和结构。
2.掌握结膜的形态分部。
3.熟悉泪器的组成及泪道的组成和开口。
4.了解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5.了解眶脂体、眼球筋膜的位置。
第三节眼的血管及神经
了解眼的血管(眼动、静脉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及神经。
第十五章前庭蜗器
熟悉前庭蜗器的组成及其各部的功用。
第一节外耳
了解外耳的组成,掌握外耳道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幼儿外耳道的特点。
第二节中耳
.了解中耳的组成。熟悉鼓室的六个壁的主要结构、位置、交通。
2.掌握鼓膜的形态,分部和位置。
3.了解听小骨的名称,连结、位置和作用。
4.了解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
5.熟悉咽鼓管的分部、开口部位、作用和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6.了解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位置。
第三节 内 耳
.了解内耳的分部和位置。了解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的形态与膜迷路的组成。
2.了解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形态和功能。
3.掌握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与机能。
4.了解正常情况下声波的传导途径。
神经系统
第十六章总论
.了解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
2.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
3.了解神经元的分类(按突起、功能和递质)。
4.了解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树突和轴突、有髓和无髓纤维。
5.了解神经的组成和神经干内纤维束编排的特征。
6.了解的结构和分类概念。
7.了解神经胶质的分类功能。了解室管膜的形态特点。
8.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核、神经纤维、纤维束、神经节、神经。
9.熟悉反射弧的基本组成情况。了解反射概念。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
.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下端的水平。
2.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掌握脊髓灰、白质配布的形式及各部名称;了解脊髓中央管和终室的位置。
2.掌握灰质前、后、侧角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中间外侧核、后角固有核)。
3.了解脊髓灰质板层(Rexed)的概念。
5.掌握脊髓主要的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6.掌握脊髓主要的下行束(皮质脊髓前、侧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三、了解脊髓的功能和脊髓的节段反射。了解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脑
掌握脑的位置、分部和脑干的定义。
一、脑干
.掌握脑干(延髓、脑桥和中脑)的外形(包括菱形窝)、第四脑室(位置和交通)。
3.掌握脑干内的脑神经核的名称和位置。
4.了解非脑神经核的主要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黑质等)的位置。
5.掌握脑干内重要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和脊髓丘系、三叉丘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的功能,了解它们的位置。
二、小脑
.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三对小脑脚和分叶及机能分区。
2.了解小脑的4对核,小脑三对脚。
3.了解小脑的功能及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三、间脑:
.掌握间脑的位置、分部。。
2.熟悉第三脑室的位置与连通
3.掌握特异性核团(腹后内、外侧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4.掌握内、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5.掌握下丘脑的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了解其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
四、端脑
.熟悉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掌握大脑半球的分叶。
2.大脑皮质功能的定位
掌握第躯体运动区、第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的位置和功能定位及语言中枢的位置。了解内脏活动的皮质中枢位置。
3.端脑的内部结构
()掌握侧脑室的形态分部,交通关系。
(2)了解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掌握纹状体的组成。
(3)了解大脑半球白质纤维的分类,掌握胼胝体的位置和分部。
(4)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纤维束。了解内囊损伤后的表现。
第十八章周围神经系统
.掌握周围神经组成和神经节、神经的概念。
2.了解神经节分类、性质和周围神经的结构、溃变、再生的概况。
第一节脊神经
熟悉脊神经的构成分部、纤维成份和分支。
一、颈丛
.熟悉颈丛的组成、位置、分布概况和皮支的浅出部位及分布概况。
2.掌握膈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二、臂丛
.熟悉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2.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发起、行径、主要分支的分布概况。
3.熟悉肌皮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4.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三、胸神经前支
熟悉胸神经前支分布的节段性。
四、腰丛
.熟悉腰丛的组成和位置。掌握股神经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2.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名称。
五、骶丛
.熟悉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2.掌握坐骨神经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概况。
3.熟悉胫神经的行径和分布概况。
4.熟悉腓总神经的行径、位置和腓浅、深神经的分布概况。
5.了解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6.了解阴部神经的行径及其分布。
7.了解臀上、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第二节脑神经
掌握脑神经的名称,了解纤维成分和分布。
.了解嗅神经的功能和行程。
2.掌握视神经的功能、行径。
3.掌握动眼神经的纤维成份、了解支配眼球外肌的情况及副交感纤维的分布与功能。
4.掌握滑车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5.熟悉三叉神经纤维成份和性质,半月节的位置。
掌握眼神经的分布概况。掌握上颌神经的分布概况。掌握下颌神经的分布概况。
6.掌握展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7.熟悉面神经颅外分支(面肌支)的分布概况。
8.掌握前庭蜗神经(蜗部、前庭部)的行径和功能性质。
9.熟悉舌咽神经的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颈动脉窦支)的分布概况。
0.掌握迷走神经的分布概况。了解迷走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掌握副神经主干行径及分布概况。
2.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
第三节 内脏神经
了解内脏神经的区分(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和分布。
一、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
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了解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
了解内脏运动神经的功能概况。
(一)交感神经
.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熟悉交感干的位置、组成,熟悉主要的椎前节(腹腔节、肠系膜上、下节等)。
3.了解灰交通支与白交通支的概念。
4.了解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行程、去向。
5.颈部 熟悉颈上、中、下节的位置,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6.胸部 掌握内脏大、小神经及其联系、分布概况。
7.腰部 熟悉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8.盆部 熟悉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二)副交感神经
.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颅部 熟悉动眼神经内副交感纤维的分布、功能。
3.了解面神经、舌咽神经副交感纤维的分布概况。
4.掌握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分布概况。
5.骶部 熟悉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三)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二、内脏感觉神经
.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功能特点。
2.了解牵涉性痛的概念。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2.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3.掌握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4.掌握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5.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熟悉瞳孔光反射路径。了解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路径不同部位受损后的表现。
6.了解听觉、平衡觉及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
.掌握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了解锥体系损伤后的表现。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了解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2.锥体外系: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和功能。
三、了解重要的化学通路的分类概况。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掌握脊髓的三层被膜(硬脑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
2.掌握蛛网膜下腔(终池)和硬膜外腔的位置。
3.熟悉硬脑膜形成物(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
4.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
5.了解其它硬脑膜窦的位置和交通。
6.了解脑蛛网膜、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颗粒、软脑膜。
第二节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掌握脑的血管来源(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2.熟悉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皮质支和中央支)及分布。
2.熟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皮质支和中央支)及分布。
3.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4.了解脑的浅、深静脉的回流概况。
二、脊髓血管 了解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和脊髓静脉的回流概况。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掌握脑室系统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第四节 脑屏障了解脑屏障的组成及功能。
第二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和位,了解其功能。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年3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