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国愿世间能有更多的团圆

2021-2-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七八八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

罗志国

愿世间能有更多的团圆

」人物介绍

罗志国,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肿瘤内科1支部书记,医院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副主任。擅长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软组织肉瘤、恶性黑色素瘤、间皮瘤、皮肤肿瘤等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年医院“十佳医生”,年“沪疆杯”立功竞赛活动援疆赛区“优秀建设者”,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年新疆喀什地区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学术职务: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

从医之路

江西宜丰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据史记载,以左山新石器遗存为起点的天宝文明,已逾五千年。而天宝其名始于唐代,取“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古天宝人才辈出,进士、举人、贡生达人,仅进士就有22人。年,罗志国出生于此。少年时代的罗志国,颇有运动天赋。一放学,功课也不做,书包地上一扔,就和同学们打乒乓球,打到天快黑了,家长来喊吃饭,才一身大汗地回家。“那时穷,找两块木板做球拍,球台是水泥的,中间隔一排红砖当做网……可真是过瘾。”初中时,他迷上篮球,高中又开始踢足球,他踢前卫,一脚刁钻凌厉的任意球破门的绝技,常常引来绿茵场上阵阵喝彩。说起学医,还是长辈们商量的结果,在父辈眼中,做医生,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能有一口稳定踏实的饭碗,而彼时的罗志国虽然有些不情不愿,但还是尊重了父母的决定。“其实,我是想当兵,戍守边疆,保家卫国,那是我心中的男儿本色。”罗志国说。他没想到的是,若干年后,他以另一种身份来到边疆,圆男儿梦。年,罗志国顺利考取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大学生活充实而快乐,毕业后,罗志国留在了江医院肿瘤科。“几乎从零开始,跟着老师接触病人,查房、写病历,自己买一堆专业书看。当时,一附院肿瘤科除了要学药物治疗,也要学放射治疗。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年,罗志国考取本院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第二年,有同学打算报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生,拉着他一同报考。仓促之下,来不及太多准备,罗志国赴京赶考。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同学以及同去的考生5人住在新世界燕京大厦附近半地下室的民房,“房间很小,床单很旧,天花板的墙面有霉渍。角落里那台电视机无声地开着,同学斜躺在床上抽着烟想心事……”罗志国迄今还能回想起那一夜的情形,对于命运,第一次有了一种无法捉摸的迷茫。运气眷顾了这个年轻人。5人中有4人考取了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罗志国拜在我国著名的肿瘤内科专家冯奉仪教授的门下。冯奉仪教授,时任中医院内科副主任,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全面扎实的内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睾丸肿瘤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我非常钦佩导师,她至今仍然活跃在肿瘤治疗的第一线,门诊、会诊、院外查房、讲课,一项都没有落下。她的特点是朴实铿锵,教学严谨,学识广博。导师经常说,对疾病的认知应该是全面的,身体其他部位状况如何、肿瘤的分期情况,都要查清。怎样的病人可以冒险,怎样的病人要保守,火候最是重要,而火候和分寸,来自于经验。”医院学习,罗志国彻底打开了思路和眼界。年博士毕业后,他南下来到上海医院肿瘤内科,开启了一位肿瘤内科医生的实践与思考。2生的希望“事实上,人类与肿瘤的交锋,还是没有绝对的胜算,这方面在肿瘤内科体会最多,作为一位肿瘤内科医生,尽管施展了全身解数,有时候遗憾还是多于喜悦。”罗志国说道。罗志国记忆犹新的,是一位来自青岛的女大学生,得了腹腔尤文氏肉瘤,当地做了手术切除,术后2月复发。找到罗志国时,整个腹腔都是多处的病变。罗志国仔细检查后,制订了详细的化疗方案,化疗后,肿瘤被击退了、缩小了、甚至看不见了。这位漂亮的姑娘喜不自胜,有一天在病房和罗志国聊天,谈到了未来的理想,她想当一名新闻记者,还想去大理看苍山洱海。“她说话的时候,美丽的大眼睛忽闪忽闪,满满的是对生命的热情和渴望。我也很欣慰,被姑娘这种生命力鼓舞着。”但是很遗憾,姑娘一年后肿瘤又复发了,转移到乳腺、颈部,再找罗志国治疗,后续回到当地继续治疗,又查出了白血病。“她的母亲每次陪来就诊,一脸心疼和绝望。姑娘很顽强,也很听话,一直坚持治疗,就这么拖了几年时间,最终不敌病魔。她去世是在老家,看到母亲发来的短信,我也陷入深深的哀伤,“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情况下我们只能是安慰,而无力治愈。”罗志国坦言,除了医疗技术,肿瘤治疗还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与患者的文化背景、职业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尤其是经济条件,这是绞住患者咽喉的一把生死枷锁。”有一位中年女患者,得了软组织肉瘤,丈夫不离不弃,带她到全国各地求医。找到罗志国的时候,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只有六十斤的体重,奄奄一息,每天发着低烧。罗志国建议患者做了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有靶向药可用。“对治疗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意味着有药可救,不过对病人来说,更庆幸的是,她家境殷实,能够常年承担高昂的靶向药物费用。靶向药物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正常的生活,此后一直带瘤生存至今7年。”罗志国说,现实的情形常常引发他的思考,在医疗保险制度并不十分完善的社会,大多数平凡家庭在肿瘤面前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那么,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最经济的治疗,是考验内科医生的难题。罗志国坦言,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合适的药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通常会诚恳地告诉病人,哪些药物没有进医保,价格昂贵。如果砸锅卖铁,孤注一掷,如果病情生机渺茫,应该得慎重考虑。“毕竟,生者还有生者的责任,还要继续向前赶路的。”作为肿瘤内科医生,罗志国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致癌基因,也有抑癌基因。肿瘤是可以与人体共生的,不必当成一个死敌。“心态上先要接受,再做进一步合理治疗,这很重要。”罗志国有个习惯,查房的时候,他会跟患者及家属开玩笑。他的一些“金句”,总是在病人之间流传:罗教授说,等我回了家,他要到我家去吃饭,我们都等着他来,我还要和他一起喝一小杯酒……罗教授说,我的病历管不好,家里的钱也管不好,他来帮我管钱……“大家都知道,这是善意的玩笑,但是这就是生活的希望。如果肿瘤医生自己拉着一张臭脸,写满哀怨,这是失败的查房。我尝试着逗笑他们,让苦海中挣扎的人们,燃起生的希望,哪怕只是那一瞬间。”3援疆建设在罗志国的记忆深处,永远会记得五年前的一段援疆经历,西北边陲喀什的人和事,来不及吹散在风里,便一直沉淀在他的回忆里。年7月至年1月,罗志国随上海医疗队一行24人远赴喀什,罗志国的使命是,负责喀什二院肿瘤中心的继续建设。“援疆工作难点有三,一是当地肿瘤中心的病理诊断十分薄弱,更没有分子测序、多学科讨论这些;二是诊断后治疗水平不高;三是方案定下来,却无药可治。”罗志国的角色是,肿瘤科副主任,兼全院教学部副主任。“这里与国内一线城市的差距相当大的。我们去了后,逐渐开展各类肿瘤的综合治疗。这里维族医生多一些,但交流并无太大障碍。”初来乍到,罗志国就挽救了一个当地年轻人的一条腿。这个20岁的年轻人,患了恶性骨巨细胞瘤,做过一次外科手术,手术后复发,面临截肢。罗志国给病人制订了详细的化疗方案,精心治疗了一段时间,疼痛缓解,病情得到控制。从输血到造血,不仅自己接诊,罗志国的使命,更要培养当地的医生,提升他们的诊断、治疗水平。罗志国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他组织加强多学科讨论,开始MDT团队建设,并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提升自己,从如何写论文,如何演讲,甚至是如何做PPT。“做医生要会看病,然后把经验记录下来,撰论文发表,还要站上学术会议讲台演讲——这是学科和自己的能力螺旋上升的过程。”罗志国说,章法都懂,可为难的是科室很多医生就连PPT都不会做,更没有上台讲课的经验。罗志国是要做实事的,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他与科主任商量,建立制度,用制度来培养医生。“如果不把那里的学科建强、不把那里的医生带好,就算不眠不休,凭我们这些援疆医生,又能救得了多少病人?”罗志国说道。“这里很多医生是新疆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到喀什,再没走出喀什过,眼界不宽,知识更新缓慢,所以我要创造机会,也要给大家树立信心。那就从如何做好一页PPT讲起,手把手教,辅导大家做课题、写文章。我会带着团队去参加疆内和疆外的学术活动。”经过肿瘤中心众人的不懈努力,在罗志国的积极运作下,在“大本营”医院的全力支持下,在喀什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世界肿瘤论坛,不但邀请了国内顶级肿瘤专家,还邀请了日本、美国的专家,论坛成功举办,反响热烈,这在喀什二院肿瘤领域史上,是破天荒头一遭,对肿瘤中心的发展,意义重大。事实上,罗志国的内心在隐隐作痛。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喀什世界肿瘤论坛之际,也正是喀什二院肿瘤中心成立的攻坚阶段,那一天,江西老家传来消息,父亲突发脑出血,医院抢救治疗,尽管心中有无尽的牵挂,但手头的事情箭在弦上,为了不影响进度,罗志国最终还是放弃了立马回家的机会,等诸事刚一安稳放了小长假,他匆匆赶回老家,在医院病房陪了父亲整整7天,但父亲仍然是不清醒状态,此时,那种锥心的疼痛忧伤,无法言说。“在假期期满返回喀什时,父亲仍然处在昏迷之中。1个多月后,撒手人寰。路途遥远,我没能在他身边尽孝,是此生的遗憾。”父亲的去世,对罗志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还记得出发援疆时,父亲为他此行感到骄傲,在电话里对他说,儿子,等你凯旋回来,我们爷儿俩痛饮一杯,哪里想到,一别已成永诀。转眼一年过去了,罗志国付出极大心血壮大的喀什二院肿瘤中心,在整个新疆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南北疆的患者慕名而至,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而新疆和田地区的一位支教老师,令罗志国印象深刻。这位病人是从乌鲁木齐辗转到了喀什,由于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医院都无法收治,罗志国精确诊断后,收下了这位病人。经过几次化疗,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每次查房和治疗,罗志国都会仔细询问病情,确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他还倡议肿瘤科医护人员为这个支教老师捐款,并想尽一切办法降低医疗费用。“人生走着走着,很多人与事会忘记,要有东西留在那里,才会回忆,在喀什的这些战友和患者,也许是人生中永远不会忘怀的纪念。”离疆已有好几年,罗志国依然常常想起,在葡萄架下,维族大妈端出香甜的瓜果、撒上孜然的手抓饭,热情款待他们这群“上海好医生”。宿舍院内的两株白杨,在风沙艳阳下,越发昂扬挺拔。“援疆结束前,我托人从景德镇定制了24套杯子,刻着-援疆纪念,送给这一行援友们,纪念这一段情谊。我会梦见那里,在南疆的沙漠和荒地之上,天空湛蓝,夜晚的星空很亮,很美,像无数颗珍珠镶嵌在玉盘中,有人在吹起口琴,琴声如泣如诉。”罗志国说话的时候,眼里噙着泪花。

口述实录

唐晔罗主任,援疆对您人生的历练是什么呢?罗志国主要是在科室行政管理的能力提高了很多。我在那边参与了一部分科室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医疗,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诊疗思维,在现有条件下合理治疗,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事情太多,事无巨细都要照顾到,好在大家都很配合,整个科室都在迅速成长。唐晔您现在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zlff/1008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