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血液标本

2020-10-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基本原则

正确的标本采集、储存、运送是保证临床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患者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容器、方法、储存、运送)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规范的标本采集和送检方式尤为重要。

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离体标本质和量的完整性。任何离开人体的标本,要尽可能保持当时的生理或病理的固有状态,使标本的有形部分和无形成分基本不变。因此,标本采集前和采集后需根据检验项目的特点,进行各种方法的处理。标本采集后越能及时送检,检验结果就越可靠。

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准确、全面、清楚地输入检验申请单和检验项目。②根据检验项目准确选择收集标本的容器,1份标本附1张检验申请单或1个条码。③留取、采集标本前后仔细认真核对患者、标本容器、申请单、条码上的姓名及ID号是否一致;确认患者符合检验前要求,例如:禁食、用药情况、在预先规定的时间或时间间隔采集样品等。④标本采集后按照标本贮存要求立即送检,尽量减少标本贮存和运输时间。⑤请勿利用患者申请单送检他人或动物等不相符标本,这样会造成难以查找原因的错误,甚至严重误导诊疗过程。⑥标本送检及报告时间见后续检验项目更新。

血液标本的采集

1.静脉血标本

1.采集方法:静脉血标本推荐使用真空采血技术直针采集,从患者肘静脉或其它部位的静脉取血。

2.采集程序

2.1.收取检验申请单并审核申请单信息,审核合格后打印条码;检查完毕后,与患者交流、辨别患者状态,确认患者是否按规定限制饮食,以及是否对乳胶敏感。

2.2.准备采集材料,指导患者做好体位准备,扎好止血带,找好采血静脉部位,戴好手套。

2.3.穿刺点消毒,静脉穿刺采集血液。

2.4.移除穿剌针,并将穿刺针置入利器盒内,嘱咐患者压迫穿刺点,标记试管并注明采集时间,立即送至相应实验室检测。

3.采集静脉血标本前医护人员注意事项:

3.1.在含有葡萄糖或电解质(含钾、钠、氯)的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液时,建议2~3小时以后方可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这些项目的检验,以防止上述检验项目因输液引起的假性升高。如因抢救等原因需要在输液同时采血者,一定要在输液对侧采集标本,医生应正确评价检测结果。禁止从静脉注射处、中心静脉插管、静脉留置针处、肝素等保留的治疗通道中采集血标本。

3.2.止血带使用时间应少于1分钟(建议在针头穿刺进入血管后即可放松止血带),以免引起血液淤滞,局部组织缺氧,造成血液某些成分的改变。

3.3.血标本应防止溶血。引起溶血的原因有:

3.3.1.皮肤上用于消毒的消毒液未干就进行穿刺;

3.3.2.穿刺定位进针不准,造成淤血而导致溶血;

3.3.3.采血时压迫静脉过久或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3.3.4.注射器因漏气产生气泡造成溶血;

3.3.5.注射器采血时抽吸力太大;

3.3.6.用注射器针头强力将血液注入试管;

3.3.7.用力摇动血液或拨动血块;

3.3.8.抗凝剂和血液比例不当,渗透压改变造成溶血;

3.3.9.容器等带水或材料中成分影响造成溶血;

3.3.10.真空采血时如未采满至相应刻度,可由于残存负压造成红细胞破裂;

3.3.11.放置时间长、反复冻融、突然冷热以及离心力过大等。

因血液中红细胞内外成分有很大差异,溶血可造成红细胞内的物质向细胞外转移,如K+、Mg2+和某些酶类(LDH、AST、ALT);另外,溶血还可干扰某些化学项目(如TB、DB、TC等)的测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严重溶血标本原则上不能使用,应重新采血送检,特殊原因不能重新采样者应与临床相关医护人员沟通得到临床确认,并在报告中注明溶血及溶血程度字样,提醒医生注意,并做好记录。

3.4.正确选择采血管。通常情况下临床检验多采用血清作标本(不抗凝),但一些特殊检验项目需要使用抗凝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并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以防止标本凝血或红细胞形态的改变;抗凝血标本采集后立即轻轻摇匀(上下颠倒8次),以防凝血发生。检验项目正确采血管选用请参照各专业组检验项目一览表。

3.5.多项检验采血顺序

直针式采血方式:血培养瓶(厌氧瓶优先)→蓝帽管→红帽管→黄帽管→绿帽管→紫帽管。

蝶翼针采血方式:血培养瓶(需氧瓶优先)。

3.6.注意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至实验室,建议当标本采集处温度超过22℃,应尽快将标本进行转运,避免某些分析物遭到破坏。标本应避免日光直接照射,防止如胆红素、尿酸等对紫外线敏感的物质浓度降低。

4.采集静脉血标本前患者注意事项:

4.1.避免剧烈运动

强烈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引起血中某些成分浓度的改变,如乳酸、CK、AST、LDH、ALP等升高,故一般主张抽血前24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清晨取血,住院患者可在起床前取血,匆忙赶到门诊的人应至少休息15分钟后取血。

4.2.注意合理饮食

除了急诊或其它特殊原因外,一般主张正常饮食3天后采血,应避免暴饮暴食及刻意控制饮食。应在空腹8~14小时后第二天清晨采血。如有特殊饮食要求,请遵医嘱。餐后或延长空腹时间(饥饿)均可引起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餐后血糖、血钾、碱性磷酸酶及甘油三酯通常升高,无机磷降低;饥饿时血糖及蛋白质降低,胆红素升高;另外饮食的量及质对检验结果也有影响,如高蛋白饮食可使尿素、血氨、尿酸升高;高脂肪饮食引起乳糜微粒血症,导致脂血(混浊);饮水过多或过少可使血液稀释或浓缩。

4.3.饮酒的影响

立即影响的是乳酸、尿酸升高;连续饮酒AST、ALT上升,而GGT上升最为明显。长期饮酒者往往有高甘油三酯血症,GGT也会长期不正常。

4.4.避免紧张与情绪激动

否则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检验项目。

4.5.药物影响

很多药物可使某些检验项目的结果增高或降低,如咖啡因可使血糖和胆固醇增高;冠心平可使甘油三酯和乳酸脱氢酶减低;维生素C可使乳酸脱氢酶减低;口服避孕药可使转氨酶升高等。故患者在检验前应尽可能停服对检验有干扰的药物。

4.6.取血时体位的影响

体位(站立、坐位、卧位)改变可以引起某些检验指标的显著变化,故建议住院患者以卧位最佳,门诊患者取血时以坐位5分钟后取血为宜。

4.7.做内分泌等功能实验时,需要做特殊准备,请遵医嘱。

2.动脉血标本

1.采集方法

动脉血标本采集使用一次性肝素化注射器或血气专用采集管,从患者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取血,血抽出后用一块小橡皮封针头以隔绝空气,并将注射器放在手中双手来回搓动,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匀,立即送检。

2.注意事项

2.1.动脉穿剌不同于静脉穿刺,选择合适的动脉非常重要,常用的动脉包括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等,选择的原则是穿刺动脉存在足够的侧支循环血液流注的部位,减少因缺乏末梢血液流经而使穿刺部位发生的并发症,穿刺前应注意检查侧支循环的情况。

2.2.抽血过程中出现的小气泡须在抽血后立即排出,切记隔绝空气是极重要的,因空气中的氧分压高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动脉血。根据气体规律,高分压流向低分压,从而使血液中PO2及PCO2都改变而无测定价值。

2.3.血气标本必须在15分钟内送检。血液不得放置过久,因为血细胞还在继续新陈代谢,使pH及PO2下降,PCO2上升,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3.末梢血标本

核对医嘱合格后,嘱患者做好准备,按摩采血部位使局部组织自然充血,用75%乙醇棉球消毒采血部位皮肤,待干后针刺。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采血部位使采血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绷紧,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自指尖腹内侧迅速穿刺,立即出针,拭血(待血液自然流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第1滴血),轻轻按摩针刺周围组织,尽量使血液自然流出,用末梢采血管收集流出的血液至需要的量,使用消毒棉球压迫伤口,充分混匀标本后立即送检。

4.血(骨髓)培养标本

1.采集方法

1.1.皮肤消毒程序

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微生物的污染是血培养的关键。因此,采血时严格执行消毒程序:

1.1.1三步消毒法:

①75%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s以上;②用碘酊或聚维酮碘(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作用30s或聚维酮碘作用60s),从穿刺点向外以3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③75%酒精脱碘。对碘过敏的病人只能用75%酒精消毒,消毒60s,待穿刺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1.1.2一步消毒法:0.5%葡萄糖酸洗必泰消毒30s(不适用于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或70%异丙醇消毒后自然干燥(适用于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

注意:穿刺点消毒后不可再触碰。

1.2.培养瓶消毒程序

打开培养瓶盖弃掉,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胶塞,使消毒液作用30~60s,在怀疑炭疽芽胞杆菌或丝状真菌感染时使用碘液消毒,待消毒剂晾干后注入血液以减少消毒剂的影响。

1.3.培养瓶接种程序

抽取血液后,不要换针头,直接注入消毒好瓶塞的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如果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使用蝶翼针采血时应先将标本接种到需氧瓶中,然后再注入厌氧瓶,严格防止将空气注入厌氧瓶中。

2.采血部位

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为宜。对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患者,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采取骨髓培养。在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可以分别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采取相同量的血标本。

3.注意事项

3.1.检验申请单一定要完整清楚,特别是标本来源、是否用过抗生素、采样时间、临床诊断等,有利于检验科综合分析判断,得出准确结论。

3.2.标本采集时间应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寒战时,并且要在用抗生素之前或停药一周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较高的阳性率。如不能停用抗生素,应于下次抗生素应用前采集。

3.3.注意血培养瓶的选择。中和抗生素需氧瓶(绿色帽),中和抗生素厌氧瓶(橙色帽),儿童血培养瓶(黄色帽)。

3.4.血培养宜单独采血,与其他检测项目同时采血,应先采集血培养瓶,以避免污染。

4.血培养采集的时间和频率

4.1.采血培养应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在24h内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培养(每套为需氧瓶及厌氧瓶各一瓶)。有研究证实,2~3套血培养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血症。

4.2.入院前2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连续3天采集,每天采集2套血培养。

4.3.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采集血液,或于寒战或发热后1h采集。

4.4.可疑为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培养。

4.5.不明原因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先采集2~3套血标本,24~36h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再采集2套以上。

4.6.可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在1~2h内多部位采集3套血标本,如果24h阴性,再采集3套以上的血培养。

5.采集标本量

5.1.血液量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细菌的检出,血液的培养量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注入血液太多可能会凝集出现假阳性。

5.2.成人:推荐每个血培养瓶应加的血量为8~10ml。

5.3.儿童:因很难获得大量的血液,一般静脉采血1~5ml用于血培养。

5.4.骨髓采集量一般为1~2ml。

5.5.其它体液,如脑脊液、关节液等,可采集2~5ml置于儿童瓶。

6.标本保存运输

6.1.含血样的培养瓶应立即送往实验室;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其放在室温,切忌冰箱存放。因为某些苛氧菌可在冰箱温度中死亡,而使培养阳性率下降。

6.2.在运往实验室的途中如果天气寒冷,应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标本运送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安全,防止溢出,避免细菌污染。

5.患者自采血液标本

1.原则上应该使用我院采血管,如特殊情况使用其它类别采血管应经过专业组组长或监督员同意;

2.患者本人或其指定人员送至检验科,阅读并填写检验科出具的《患者自采血样标本知情同意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zlff/1008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