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来啰李涛教授和霍伟教授软组织肉瘤

2020-6-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整理:肿瘤资讯来源:肿瘤资讯

软组织肉瘤(STS)是一类异质性极高的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进展缓慢,疗效也不尽如人意,但抗血管生成药的问世为患者带了新的希望。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多个瘤种的治疗中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那么,在软组织肉瘤中,抗血管联合免疫治疗的进展如何,未来有何期许?医院骨软组织肿瘤外科李涛医院肿瘤内一科霍伟教授分享软组织肉瘤目前的治疗现状与挑战、抗血管联合免疫治疗最新进展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采访,详情如下。

上:李涛教授下:霍伟教授

李涛教授

医院骨和软组织肿瘤外科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软组织肿瘤学组副组长浙江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骨和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癌症中心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主任浙江省抗癌联盟骨和软组织肿瘤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体表肿瘤整形学组委员《中国软组织肿瘤专家共识》、《中国恶性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见恶性肿瘤诊疗指南》、《中华肿瘤学杂志》编委

霍伟教授

医院肿瘤内一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市肿瘤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生命关怀协会理事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医学中心EPPLY肿瘤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国内软组织肉瘤的流行病学、治疗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李涛教授:对于早中期的软组织肉瘤,首选手术治疗。但因软组织肉瘤位置相对较深,诊断时原发灶都比较大,手术治疗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手术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相对较高。对于高危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可带来获益,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对于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患者,以蒽环类和/或异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目前的标准一线方案,总有效率仅10%~25%,疗效尚不令人满意。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一些具有潜力的治疗靶点和异常信号通路陆续被发现,靶向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如克唑替尼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患者、Larotrectinib用于治疗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融合患者,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然而,这些基因变异患者十分少见,我们仍需寻找更多的有效治疗靶点和相关药物给予治疗。

霍伟教授:软组织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软组织肉瘤包括很多的亚型,在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均较低,但对于未成年人,肉瘤发病率在恶性肿瘤总发病率中相对占比更高,为10%左右。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在肢体,其次在腹膜后,再次在躯干和头颈部。WHO软组织肿瘤分类根据组织学来源将其分为12大类,再根据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不同加以区分,亚型多达50多种,包括常见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等,其中儿童以横纹肌肉瘤多见。软组织肉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表现为遗传学和临床特点上的差异,因此生存差异也很大。恶性程度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好,而一些高级别软组织肉瘤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也比较差。

软组织肉瘤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目前越来越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术是软组织肉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也是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不能进行手术,此外即使是接受了手术治疗,一些高级别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也达到40%~50%;超过50%的反复复发患者可能出现远处转移。对于这类患者,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传统药物治疗是化疗,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仍是一线标准治疗的基石药物,但一线化疗失败后可选择的化疗方案有限。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为软组织肉瘤的二线治疗带来了曙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帕唑帕尼用于除脂肪肉瘤以外的软组织肉瘤二线治疗,我国自主研发的安罗替尼目前也已获NMPA批准用于晚期软组织肉瘤,为中国患者带来了治疗新希望。近几年,免疫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在一些特定亚型患者中,单药免疫治疗以及免疫联合治疗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效果,指南已推荐一些免疫治疗药物作为某些特定亚型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

进展颇多,免疫治疗在软组织肉瘤中初露曙光

李涛教授:在刚刚过去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软组织肉瘤领域有几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zlff/1007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