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替尼开启晚期耐药恶性肿瘤治疗新曙光
2020-6-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年8月25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正大天晴药业集团(CTTQ)共同主办发起的“CSCO-CTTQ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在重庆成功举行。血管靶向高峰论坛系列活动7月20日在长春举行了启动会,8月12日郑州举办第二站,此次为第三站,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标志着血管靶向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会迈向程式化、成熟化。本次论坛吸引了超过多名医生参加,大咖云集,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多名医生参加“CSCO-CTTQ生命之光”重庆站
会议伊始,由李凯教授致开场辞。李凯教授表达了对国产抗血管药物安罗替尼的自豪,李教授回顾到,之前的替尼类药物,如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都是国外产品,而且吉非替尼差点在临床阶段被淘汰,是中国的临床试验挽救了这个药物,虽然当时还不知道其仅仅是针对EGFR突变人群,所以该药又被称为是“上帝送给东方人的礼物”。
但对于一些晚期耐药肿瘤,一直希望有新的突破。以肺癌为例,其治疗指南只有一线与二线治疗方案,但二线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毋谈三线治疗了。而安罗替尼在肺癌三线治疗上的突破,让晚期肺癌的治疗束手无策的情况成为历史!OS延长3.3个月,这不仅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礼物,也是中国送给全世界肿瘤病人的礼物。
李教授深情的提到,在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门口,写着“MakingTheHistoryOfCancer”,而中国的抗癌历史需要我们来书写,是我们中国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安罗替尼对于晚期耐药肿瘤的治疗已经是我们书写历史的开始,让我们继续加油,共同努力!
论医院肺癌中心周清华教授、医院王东教授、医院张力教授、医院叶升教授、医院曹培国教授、医院王全教授共同主持,围绕血管靶向治疗的主题,从血管靶向学术前沿,血管靶向最新研究数据发布,个体化治疗三大板块进行了全方位解读。每个板块由两位行业资深教授主持开题,由相关研究的专家进行主题分享,四位特邀嘉宾对分享进行细化讨论,引发全体与会人员的思考与交流,为大家展示了一场医疗学术的思想盛宴。
开题:周清华教授,王东教授主持前沿动态板块
主题分享:江波教授《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进展》
医院江波教授分享了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进展。单抗类药物在治疗NSCLC有重要地位,贝伐珠单抗已经用于一线治疗方案,雷莫芦单抗主要应用于二线治疗方案,两者奠定了单抗类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在NSCLC的治疗地位。还有一类是小分子多靶点TKI,如尼达尼布,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类药物等同时靶向VEGF、PDGFR和FGFR等多条通路,欧盟已批准尼达尼布联合多西他赛用于肺腺癌二线治疗,国内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TKI也在研究,如阿帕替尼、呋喹替尼等。但以上两类治疗晚期NSCLC都需联合用药,而安罗替尼单药即可取得OS与PFS双阳性的结果。
另外,靶靶联合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如: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有活性EGFR突变,伴和不伴有TM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欧盟已批准联合用药方案用于一线突变患者;阿帕替尼联合EGFR-TKI用于EGFR-TKI耐药后NSCLC的临床研究;呋喹替尼联合吉非替尼针对晚期结直肠癌的III期临床研究FRESCO获得阳性结果,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靶靶联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正在进行,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抑制抗血管生成的耐药,而且已初步显示出生存获益,且不良反应可控。
主题分享:孙建国教授
《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进展》
医院肿瘤研究所孙建国教授介绍了目前抗血管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情况。孙教授首先介绍了肿瘤微环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酸性微环境,缺氧,VEGF等都会对肿瘤血管生成及免疫系统产生影响,造成免疫抑制状态。那么,一方面使肿瘤血管正常化,一方面re-educate肿瘤微环境,将免疫抑制变为免疫活化,这两种不同的治疗策略能否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呢?机理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免疫治疗可相互促进,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使血管正常化,输送免疫细胞,抗血管生成,解除免疫抑制。免疫治疗又可以激活效应性免疫细胞,干扰素介导血管重构,方便免疫细胞的输送。临床前研究已经证实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产生更好的疗效。临床试验也正在稳步开展,如IMpower,JVDF研究等,虽然现在还属于探索早期,但试验结果令人振奋。孙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的未来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联合,联合化疗,免疫,靶向用药;第二个方向,是升线,从三线向二线甚至是一线迈进。
主题讨论:四位嘉宾就学术前沿主题分享进行精彩点评
重庆医院洪新教授:
肿瘤微环境非常复杂,组织结构混乱,通路混乱,通过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等手段,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可能是根本方向。
医院任必勇教授:
抗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联合治疗是未来的方向,但联合治疗的用药顺序是个问题,值得探究。
上海交通大医院黎皓教授:
肿瘤免疫治疗其实开始较早,但肿瘤免疫逃逸机制非常复杂,未来可能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医院肿瘤马纯政教授:
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优势人群的选择,联合用药顺序、方式、剂量,安全性管理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开题:张力教授,叶升教授主持一线研究板块
主题分享:王燕教授做安罗替尼ALTER-研究解读
中医院王燕教授做了《ALTER-研究:盐酸安罗替尼三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的III期临床试验》的主题报告,对安罗替尼ALTER研究进行了解读及亚组分析。王教授首先简单回顾了安罗替尼的I期与II期临床试验。I期试验采用剂量爬坡设计,从安全性、有效性视角出发,将安罗替尼的给药方式确定为:连用两周停一周,12mg/d;II期临床试验针对安罗替尼三线治疗NSCLC,主要终点PFS–安罗替尼vs.安慰剂:4.83vs.1.23,效果是如此之好,当时即在WCLC上口头报告。
从年2月至年12月,ALTER研究共纳入全国31家中心ⅢB期和Ⅳ期NSCLC患者例,随机分配接受安罗替尼(n=,安罗替尼12mgqd,d1~14,21天为1疗程)或安慰剂(n=)治疗。研究成功达到主要终点,安罗替尼组的OS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3.33个月(9.63个月对6.30个月,P<0.05=。其中,6个月时安罗替尼组有70.62%的患者仍生存,生存率较安慰剂组高17.8%。在次要终点方面,ALTER研究结果同样令人满意。安罗替尼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3.97个月(5.37个月对1.40个月,P<0.=,ORR和DCR较安慰剂组也有显著提高,两组的ORR分别为9.18%对0.7%,DCR分别为80.95%对37.06%(P值均<0.=。在安全性方面,未见预期外的不良事件及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安罗替尼组因不良事件进行剂量调整的患者比例仅为8.8%。
亚组分析,从EGFR突变状态来看,不管突变型还是野生型,均能从安罗替尼的治疗中获益,显著延长OS和PFS;不同病理类型,腺癌组显著延长OS和PFS,鳞癌组显著延长PFS,但OS并未得出统计学差异;从脑转移状态看,基线无脑转移患者获益更明显;从安罗替尼治疗线数来看,三线时使用患者显著延长OS和PFS,而后线患者则PFS显著获益,OS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我们安罗替尼尽早使用可使患者获益更多;从治疗接受的治疗方案来看,无论是EGFR突变患者一线使用靶向药物还是野生型患者二线使用,安罗替尼均能显著延长OS,并且不论之前靶向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化疗方案选择,提示我们安罗替尼与EGFR-TKI以及化疗的使用并不冲突。鉴于上述研究结果,安罗替尼在上市之初就获得了年《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推荐。
截至目前,已有万余位患者使用安罗替尼,希望对于其疗效与安全性的上市后评价给予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