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鉴别诊断

2016-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来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鉴别诊断

  (1)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骺端,早期影像学改变与CCCS相似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镜下瘤细胞境界清楚,可见数量不等的破骨样巨细胞、软骨样基质以及钙化、窗格样钙化,因此极易同CCCS混淆。但软骨母细胞瘤有以下特征:好发于10~20岁青少年,较CCCS的高峰年龄(30~40岁)小;影像学示病变范围小,仅占骨骺横径的1/2,边界清楚,而CCCS病变范围较大,后期有髓内浸润和局部骨皮质破坏。瘤细胞较小,有核沟,瘤细胞间有大量粉红色软骨样基质形成伴钙化,1/3病例见特征性窗格样钙化,不伴低级别普通型软骨肉瘤成分,而CCCS瘤细胞大,胞质丰富透明或淡嗜酸性毛玻璃状,细胞边界清楚,核小,中位,无核沟,常有反应性新骨形成,半数病例有低级别普通型软骨肉瘤成分。

  (2)普通型软骨肉瘤:好发于扁骨和长骨干骺端;影像学显示病灶边界不清,很少硬化,骨皮质破坏明显,易形成软组织肿块;镜下瘤细胞形态多样,可从“正常”到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常见,肿瘤基质为淡蓝色透明软骨基质或黏液样基质,破骨样巨细胞及反应性新骨罕见。上述特征有助于同CCCS鉴别。

  (3)透明细胞骨肉瘤:是成骨细胞型骨肉瘤的组织学亚型,瘤细胞胞质丰富透明,当CCCS有较多新骨形成,包括反应性骨样组织、编织骨和软骨化骨时应注意与透明细胞骨肉瘤鉴别。透明细胞骨肉瘤有以下特征:好发于青少年,25岁以下占70%,高峰年龄10~20岁;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而不是骨端;影像学呈普通骨肉瘤的恶性表现,病灶边界不清,髓内浸润、骨皮质破坏、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形成;镜下透明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S-(-),并有透明细胞直接形的肿瘤性骨样组织,其周围无良性骨母细胞被覆。而CCCS中反应性新骨的周围有良性骨母细胞被覆,软骨化骨者与软骨样基质有移行,新骨之间的透明瘤细胞核小,缺乏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象,S-(+)。

  (4)转移性透明细胞癌:与CCCS相似的是有大量透明细胞,但透明细胞癌发生骨转移时均具有原发病灶,常常发生于肾、卵巢、子宫或甲状腺,详细了解病史和临床资料有助于鉴别;转移癌常有腺样结构,癌细胞间无反应性新骨、软骨样基质和良性破骨样巨细胞;癌细胞上皮标记CK、EMA均(+),S-(-);而CCCS中CK、EMA均(-),S-(+)。

  参考文献:

  1、罗华,杨志惠,李霞斌等,透明细胞软骨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9,31(9).

  2、张惠箴,蒋智铭.软骨肉瘤的鉴别诊断和特殊组织类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3(5):-9.









































福州新区获批一周年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
福州新区获批一周年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bpu.com/zlff/1000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