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咳血的90后癌症试药人我不是药神
2020-10-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文:梁知夏
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项调查:我国每天约有万人确诊得癌,每分钟约5人死于癌症,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为.4万例,死亡病例.6万例,占同年总死亡人口万人的/4。
这些冰冷数字的后面,是一个个渴望活下去的的癌症患者;而在每一个癌症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近乎倾家荡产,也难逃生离死别的家庭。
因病致贫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癌症患者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流水的账单和不在医保范围内的特殊药物。但事实上,关于癌症病人的故事还不仅仅这么简单。
都说人类所有的不幸福源自对比,其实人类所有的幸福也源自对比。那些有特效药可吃,有医疗手段可以治疗的癌症病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很“幸福”。
当现有医疗遇到无法治愈的罕见病患者时,尚未证实效果的新药成为那些病人最后的一搏。
活着,变成了一件非常奢望的事情。
最近看到了一个采访视频。
视频来源:《90后癌症试药人》-Aha视频
主人公马小荣是个年仅27岁的罕见癌症患者,在经历了两次手术和多次化疗后,马小荣体内的滑膜肉瘤再次复发。为了活下去,马小荣最终选择成为一个癌症试药人,用药效未知的新药给自己活下去的机会。但遗憾的是,严重的咳血副作用很快让马小荣失去了继续试药的机会。
一贫如洗的家庭再也负担不起第三次手术的20万,两个月前马小荣医院临终关怀中心,那里的医生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可以提供免费的消炎药和止痛药。
在视频中,当记者问什么样的人才会选择去参加试药的时候,马小荣说:“一种是无药可用的,一种是买不起药的。”
《90后癌症试药人》-Aha视频
在咳血后的检查中,马小荣因为严重的咳血副作用而被医生停药,他对着镜头苦笑着说:“如果他们可以接受咳血的话,我还是希望继续吃,副作用和命相比当然要选命。”
癌痛是这世上最煎熬的疼痛,而像马小荣这样无药可医的晚期癌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在饱受这样的煎熬。
和那些不良生活习惯而患癌,或者到老年才患癌的人不一样的是,马小荣从小身体就很好,不吃药不打针,连他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的发病率会偏偏应在他的身上。
当听到或者看到有人得癌时,我们都会心中一阵紧张,然后询问身边的医学专业人员,为什么他会得癌,那些得癌的人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遗憾的是,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即便是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有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都还不明确。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现代医学最好的注脚。
经常能在朋友圈里看到年轻人得癌的文章,很多人在深夜刷到类似文章的时候,都会惊出一身冷汗,然后评论转发关机睡觉。
但过不了多久,前两天还给文章点赞,互相鼓励要早睡早起不熬夜的两个人,又在凌晨的地图里相遇,彼此心照不宣地沉默吃鸡。
对于现代青年最残忍的真相就是,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熬夜都是毫无作用的,他们不是为了加班冲业绩,也不是加点考证,他们只是在睡前玩一会儿手机,然后演变成了玩手机后睡一会儿觉。
可怕的是,这些年轻患癌的事例并没有成为年轻人不再熬夜,努力锻炼的动力,而是成为他们给自己丧找的最好借口。
“得一场大病,你就活通透了。”
“人这辈子太短,不如随性活一场。”
“及时行乐,有些事不必太执着。”
……
年轻群体的丧气满满,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难解的死结。但当我们再将目光放回年轻患癌的群体身上时,我们会从他们身上找到答案。
得了滑膜肉瘤的马小荣说:“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到处走走看看。”
得了乳腺癌的复旦女博士于娟说:“唯一割舍不下的就是亲人,我的女儿才刚刚学会说话。”
难道这些病人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只有对现在和未来的丧吗?他们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拥有,努力把握好人生的每一个时刻。
得一场大病,你就活通透了。通透不是停止一切的追求,四大皆空;而是明白这一生你到底想拥有什么,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年轻时得了绝症或大病是如何面对的?
在这条提问下面共有72个答案,其中有答主正在和病魔做抗争,有的已经治愈,有的已经离开。
在这72个答案里,几乎所有人在叙述自己的苦难时都带着豁达,他们在寻常人青春正盛的年纪里,只能蜷缩在洁白的病床上被病痛折磨成皮包骨,像他们这样的人才应该是最值得丧的人群。
但当我读过每一个回答时,我从他们的文字叙述中看不到半点绝望,相反即便是在面对微乎其微的治愈率时,我在他们文字中看到的都是希望。这世间最难得的,不是幸福之人常怀感恩;最难得的,是置身地狱内心光明。
复旦女博士于娟在生命最后仍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所有人,要珍惜眼下拥有,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有那么多的顾忌。
身边有很多人经常觉得不快乐,觉得自己太平凡,一事无成,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嗤之以鼻的平凡,是多少人这一生梦寐以求却无法得到的东西。
这世上有多少习以为常,就有多少梦寐以求。你不以为然的寻常日子,是多少人踮起脚也够不着的生活。
年最火的电影一定是《我不是药神》了,电影以慢粒白血病患者为题材,向所有人展现了当面对癌症的时候,人命可以有多脆弱?而像吴小荣这样的90后癌症试药人,何尝不是另一种《我不是药神》呢?
面对绝症和死亡的时候,我们显得局促且不安,《西藏生死书》中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没有给死亡留下一丝空间,甚至任何与死亡相关的话题都会成为禁忌。但死亡并非毫无价值,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的意义。
还记得那位同样因患滑膜肉瘤去世的大学生魏则西吗?他的父亲魏海全在儿子去世后留下了最后一个知乎回答:
我是魏则西的父亲魏海全,则西今天早上8点7分去世,我和他妈妈谢谢广大知友对则西的关爱,希望大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关爱生命,热爱生活,于生用尽全力,于死少留遗憾。
仅此而已。
end
(戳头像可直接进入作者的简书主页)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简东西商店,这里只有你想买的
简书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