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2020-8-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3次肾病综合征(NS)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三类。诊断原发性NS需排除继发性和遗传性NS,如Alport综合征、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芬兰型、激素抵抗型NS、遗传性淀粉样变。不同病因、不同年龄NS的病理类型亦不相同,具体见下表:
诊断进展近十年来,有关NS诊断方面的进展主要是膜性肾病(MN)血清学标志物的进展,即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结构域(THSD7A)。不同种族和不同年龄的PLA2R抗体检测率不同,一般来说欧美和我们国家PLA2R抗体检测率较高,可达70%以上,日本国家检查率较低,约为50%;儿童PMN的PLA2R检测率为70%。血清和肾脏PLA2R抗体检测可能具有差异性,部分血清PLA2R抗体阴性的患者,肾活检也可显示PLA2R阳性(10%-15%)。PLA2R抗体检测特异性90%,敏感性为70%。可用于监测疾病活动度,评估治疗反应。在肾移植患者中PLA2R抗体滴度增加或抗体阳性可提示复发。
THSD7A仅表达于PLA2R阴性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组织,可作为PLA2R及其血清抗体均阴性IMN患者的补充检查,在IMN患者中阳性率约为2.5%-5%。肾组织THSD7A是诊断THSD7A相关MN的更为敏感的指标,与移植肾MN复发相关,需要注意的是THSD7A相关的MN合并恶性肿瘤的概率高于抗PLA2R抗体相关的MN以及非THSD7A、非PLA2R的IMN。
MN的诊断流程可参考下图,首先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寻找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然后再根据结果给予进一步检查和确诊。
除了MN以外,MN的其他病理类型的诊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微小病变(MCD)的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心肌营养素样细胞因子1、共刺激分子B7-1(CD80)等。
治疗进展最新的日本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全身性水肿伴严重肠道水肿患者增加口服剂量或改变给药途径。隔日给药进行激素减量的有效性尚不明确。对于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推荐根据患者复发情况调整用药剂量。肾病综合征缓解后激素维持治疗建议设定治疗时期。
MCD初始治疗,推荐口服类固醇降低尿蛋白,防止急性肾功能下降。类固醇耐药或复发者推荐环孢素联合类固醇降低尿蛋白。FSGS初始治疗,推荐类固醇降低尿蛋白,防止肾功能下降。耐药的成人FSGS患者,可添加环孢素(3.5mg/kg/d)联合小剂量类固醇降低尿蛋白。移植后的FSGS也可使用阿贝西普(B7-1抑制剂)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