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诊疗量占线下门诊量30,北京大学
2021-6-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我们的互联网诊疗不是做补充,而是要做部分替代。”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在介绍互联网诊疗建设思路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作为医院,医院今年加速推动互联网诊疗服务。在线复诊正式上线近1个月以来,单日的互联网诊疗量已占线下门诊量的30%。并且这30%均是进行了具体治疗措施的复诊,或开处方、或开检验检查,不包含线上咨询。尽管在复工复产的大趋势下,比例近期有所下降,但总量依旧持续提升。
医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到院内实地探访,从信息部主任、临床医生、患者等不同视角和体验,医院建设互联网诊疗的路径与经验。
为什么力推互联网诊疗?
在复旦版年度肿瘤科声誉排行榜上,医院排名第五。作为国内肿瘤领域最权威的医疗机构之一,医院在发展互联网诊疗的动力上,医院门诊结构、患者结构等内部原因,也面临着来自疫情防控、政策推动等外部原因。
内因:患者生存期延长,复诊患者比例高
医院现有34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和17个基础研究科室。医院的肿瘤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科、病理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此外还有多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以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医院还设有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转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在肿瘤学基础理论研究、常见主要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胃癌、食管癌高发区现场的预防干预研究等领域,医院均有创新与领先的成绩,在国内外颇具影响。
医院
医院研究能力、诊疗能力和整体知名度的持续提升,其医疗服务量也节节攀升。年门诊量超过73.7万人次,手术量1.6万台,出院人次数8.9万。
“目前我们一般把肿瘤也作为慢性病看待,但它又存在特殊性。”医院头颈外科医生孙俊勇表示,感冒、常见慢性病已经有了高度标准化的诊疗路径,而肿瘤还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普遍认为肿瘤的风险比其他疾病高,采用的多是专家型诊疗方式。所以,患者更倾向于在出院后找自己的主治医生复诊。
疾病的特殊性和患者心理的特殊性,医院除了收治新病人之外,还需为大量的复诊患者服务,且一名出院患者或手术患者需要进行多次复诊。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复诊患者也在逐渐增加。据医院统计,目前门诊中的复诊患者达87%。
由于号源有限,在复诊患者比例高的情况下,初诊患者的就诊机会就受到了挤压。若初诊患者难约号,那么,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难以获得充分释放。
医院诊疗能力强、名气大,同时吸引了外地的疑难重症患者前来治疗。外地患者前来就医,自然是舟车劳顿,尤其是出院后的复诊,耗时耗力奔波在北京与居住地之间,买机票、订住宿,提前到京等待,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很高。
复诊患者占比高、外地患者就医成本高,这医院急需利用互联网提高复诊效率。高效复诊既能方便患者,降低患者成本;也能为新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留出更多就医机会和时间,提升优质医疗的可及性。
外因:疫情防控需求成为建设契机
除了内部原因外,医院发展互联网诊疗的契机。
今年疫情以来,北京经历了几个防控形势严峻的阶段:首先是1-2月与全国共同抗疫的阶段,之后是3月境外输入防控阶段,此后又经历了6月的新发地疫情防控。
为了满足疫情期间患者的就诊需求,北京加快了推动互联网诊疗发展的步伐,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的互联网诊疗资质。北京市医保局还制定了互联网复诊项目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明确结算流程和规范。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之后,北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非急诊也全面实施了预约常态化机制,改善门诊秩序,引导错峰就诊。同时继续鼓励互联网诊疗、在线结算、药品配送等服务。
在政策和主管部门推动下,基于疫情防控现状,原本就有互联网诊疗建设需求的医院顺势而为,着手进行流程设计、系统搭建、资质申请、医保对接等工作。
疫情期间防止人群聚集,医院门诊大厅的座椅每隔一个位置才能使用
互联网诊疗如何定位?
医院在4月获批互联网诊疗服务资质之后,于6月上线互联网诊疗服务。上线初期,主要聚焦在功能完善、流程优化方面。衡反修介绍,在前期,互联网复诊功能主要依靠肿瘤患者、临床试验患者在病友群内相互转告。
医院互联网诊疗的推动进程,动脉网制图
6月24日,医院实现了互联网诊疗医保支付。当天医保支付在西院区上线,在线复诊量就达到了西院区总门诊量的33%。
经过前期磨合,医院于7月15日正式推出互联网诊疗服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