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笔记运用筋膜理论治疗盆底区域
2021-9-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应用筋膜理论治疗内部功能失调
——盆底区域
本文整理自卢杰老师的线上课程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回看课程精彩内容
作者:陈磊
编辑:李秀荧
知识提要
◆内脏筋膜是通过一些在躯干壁上的附着点与运动系统中的肌筋膜层相连。而筋膜层中有大量游离神经末梢和感受器,肌筋膜的基质成分失衡会导致其粘弹性增加:①一方面增加了神经应力引发感觉异常或疼痛;②另一方面粘弹性增加也影响了软组织整体的力学传导,出现组织的退化引
起疼痛或失调。所以其内脏、躯干张力异常会互为影响和代偿。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施治体表处理深层功能异常和疼痛问题。临床上通过手法或辅以工具,按照筋膜生物力学模型进行临床推理,可快速定位患者失调症状的根源,从而进行治疗,取得效果。
关于筋膜不得不知的结构——张拉结构
张拉结构:由一个或多个薄膜组成,这些薄膜被拉力元件固定。张拉结构质极轻,坚韧,易变形。颈部、腰部和骶部类似里H这种建筑结构。人体就像-一个大帐篷,只有当所有支架的拉张力都相同时帐篷才能维持垂直稳定。如某-一个支架太紧或太松,不论是其他支架或是整个帐篷的平衡一定都会受到干扰。
张拉结构的组成:包括轻质薄膜以及悬挂在周围坚固结构上的张拉索薄膜支架。
在人体中,每一个器官一筋膜单元都有两个互相关联的张拉结构:外部张拉结构、内部张拉结构。内部功能失调的筋膜治疗手法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内部张拉结构,而是通过对肌筋膜或者说外部张拉结构的作用来恢复内脏的。
FM盆底理论
?以前一一认为与激素有关!
?现在一一认为:激素、生物力学!
?运用指征:慢性前列腺炎、便秘、慢性肠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阴道功能紊乱、痛经。膀胱炎、肩关节及上肢疼痛、腰腿痛、膝关节疼痛、足背疼痛、跟骨疼痛等。
?治疗范围:腹部、臀部、下肢。(整体观)
?FM理论认为:盆底问题可能是躯干或下肢的损伤引发代偿引起的,这些部位的张力异常都可以引起盆底问题出现。诊断为不孕症的患者,其中有25%的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内筋膜手法的适应症。
理论解释:
?腹腔和腹壁肌肉的紧张,导致子宫不能适应婴儿。
?男性勃起时,球海绵体肌收缩牵拉阴茎筋膜,阴茎筋膜可压迫阴茎背深静脉,促进勃起时的血液聚集。
?筋膜纤维化可引起子宫韧带异常牵拉,通过组织过度增殖或形成囊肿(子宫内膜增生、纤维卢头瘤,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得到代偿。
?筋膜牵拉可导致子宫偏移(如子宫后屈),影响女性的妊嫉。
适用范围:生物力学问题引起的不孕症。
盆底疼痛患者的既往病史
下肢损伤史:大多数病人下肢都有损伤史,下肢损伤史导致下肢张力异常影响盆底,使盆底的筋膜无法适应子宫的生长变化;
慢性便秘:外伤及手术引起的,比如:脊柱损伤,胆囊手术。这种便秘只是由于近期力学的变化引起的
月经不调、痛经、膀胱炎
治疗原则:张拉结构+整体观
筋膜功能解剖
?腹外斜肌筋膜层与生殖筋膜相连,影响其功能,也与后面肛门区域筋膜层相连。
?腹内斜肌筋膜层连接提肛肌和肛尾韧带深层。盆底筋膜的主要作用是把身体的前侧和后侧相连。
?腰方肌的深层筋膜与骨盆的筋膜(髂腰肌筋膜和腹部的筋膜(腹横肌肌外膜)有相关
?一些睾丸痛可以通过筋膜手法干预,治疗不需要直接在痛点进行治疗,而是在腹区域
进行干预。
?在胚胎发育期睾丸先从背部区域发育形成,从筋膜层移行下来。所以按压腹壁点会向睾
丸有放射痛。
?兔子身上解剖发现睾丸区域筋膜与大腿内侧筋膜相连,实验中发现牵拉大腿内侧筋膜可以牵涉到阴囊区域的动作,这也解释了在一些疼痛症状中,,处理大腿内侧同样有帮助。
?臀大肌与肛尾韧带是相连的。臀大肌致密的患者会痔疮,或者有肛门痛,尤其见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他们经常练习臀部,导致臀大肌紧张引起肛门周围张力很高和耻骨联合疼痛。
荷兰科学家研究认为:80%下背痛或者要从内脏区处理
筋膜与女性健康
?腹膜和子宫阔韧带封闭小骨盆的.上部区域(腹膜下腔),盆膈的上筋膜形成腹膜下腔的底。
?卵巢的固定装置:
①卵巢悬韧带(连接卵巢与盆侧壁)
②卵巢系膜(融合两种腹膜)
③卵巢固有韧带(起自子宫阔韧带并与其相延续)输卵管靠输卵管系膜固定,输卵管系膜为子宫I阔物带的一部分。
躯体一内脏痛
从外部到内部
如果疼痛起源于内脏,那么动作不会加剧疼痛!
如果疼痛起源于骨骼肌肉,那么特定的动作更有可能使加剧疼痛加剧!
肌肉骨骼功能障碍的疼痛在治疗后会立即减缓!
内部功能障碍的治疗结果不能在治疗后立即验证,病人症状变化在1周后更可靠!
多米诺式效应:
?内部功能障碍的筋膜手法是通过多米诺式的效应进行干预,即通过处理外部筋膜而对内部功能障碍起到级联必应。
在筋膜内或筋膜间出现致密化时,一层筋膜会在其下层筋膜引发张力代偿,导致级联式补偿模式。
结节点:
?在胸、腰和骨盆部的张拉结构中张量会形成一些固定的交汇点。;三个点和三组张量(前-后向、旁-侧向、斜向)都有关联。
①剑突旁肋骨面.上
②腹白线两侧肚脐_上缘
③中线两侧,耻骨边缘,锥状肌上
?T7-11水平,棘突两侧。
这个交汇点扮演后部固定点的角色并且和胸部及腰部张拉结构的张量相关联。
远端牵涉痛:
◆躯体一躯体:来自肌筋膜序列代偿引起的广泛的牵涉痛,如腰部和颈部放射痛。
◆躯体→脏器:是由肌筋膜僵硬使内脏筋膜逐渐失去弹性代偿而引起,这种代偿的结果影响了整个内脏的支持生理功能。例如:足部的筋膜紧张可以向上影响组织甚至内脏筋膜,从而出现相应的代偿现象。
◆脏器→脏器:小范围的内脏筋膜局灶病变可以导致整个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例如:阑尾切除后形成的粘连可引起慢性便秘。
◆脏器→躯体:指由内脏的功能紊乱或内部紧张而出现沿肢体肌筋膜的对角连线代偿而引起的疼痛。例如:慢性便秘产生的张力可使下肢出现代偿而在足部引起疼痛。
治疗原则一平衡躯干悬链和远端的张量点!
盆部张量的前锚定点
?前-内/盆1点(AN-ME-PV1):腹白线两侧,肚脐下围。
?前-外-盆1点(AN-LA-PV1):肚脐和髂前上棘之间,腹直肌边缘。
?前-内-盆2点(AN-ME-PV2):腹白线两侧,肚脐和耻骨联合
?前-外-盆2点(AN-LA-PV2):耻骨的中点。结节上,腹直肌边缘。
?内旋盆点(IR-PV):臀小肌上,大转子与髂棘之间,阔筋膜张肌后方
?内旋-腰内CC点(iR-LU):第11肋肋尖,腋前线前侧,腹斜肌上。
盆部张量的后锚定点:
?后-内-盆1点(RE-ME-PV1):位于髂后上棘和骶骨结节之间,近端1//2..
?后-内-盆2点(RE-ME-PV2):在骶骨远端1/2。
?侧-盆点(LA-PV):大转子和髂后上棘的中点,臀大肌和臀中肌间沟,第2骶孔水平。
?后-外盆点(RE-LA-PV);髂后上棘外侧,骶髂关节边缘。
?外旋-盆点(ER-PV):髂棘最高点下方,臀中肌上。
?外旋髋点(ER-CX):大转子和骶孔连线外1/3,梨状肌上。
案例分析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