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2019-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真题回顾
关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立即开始联合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
B.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后,局部症状仍不能控制,应手术治疗
C.手术行软组织切开引流术
D.少量多次输血增强病人抵抗力
E.患肢可用皮牵引或者石膏托固定
题目解析
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应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生素,48~72小时后,局部症状仍不能控制,应手术治疗,因此,A、B选项正确。
输血可以增强病人抵抗力。患肢需要用石膏托固定或皮牵引,防止关节挛缩等,因此D、E选项正确。
该病变位于骨髓,行软组织切开引流意义不大,应行骨穿孔引流或开窗减压。
故该题选项为C。
考点讲解
一、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
1.病因
(1)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次之,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等。
(2)好发部位
儿童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因为此处血流缓慢,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容易停滞在此处。
2.病理、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
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形成,成为骨性包壳。
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1)好发于儿童,病程大约3~4周。
(2)最典型全身症状是恶寒、高热、呕吐,呈浓度样发作。
(3)发病部位多见于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其次为肱骨和髂骨等。
(4)局部症状为红、肿、热、压痛,病灶若邻近关节可以有反应性关节积液。
(5)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水平增加。
(6)血培养在寒战高热期培养或初期每隔2小时培养一次,共3次,可提高阳性率。
(7)局部脓肿分层穿刺,发现脓细胞和细菌可确诊。
(8)X线检查起病14天内往往没有异常,不用于早期诊断。可以发现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死骨、骨膜增生等。
(9)CT检查与X线检查相比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但对于小脓肿仍难以显示。
(10)核素骨显像用于早起间接帮助诊断。MRI有早期诊断价值。
4.诊断
凡有以下表现均应考虑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局部持续性剧痛,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2)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培养阳性;
(3)分层穿刺见脓液和炎性分泌物;
(4)X线平片征象,两周左右方有变化;
(5)MRI检查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5.鉴别诊断
蜂窝织炎、深部脓肿、风湿病、化脓性关节炎、骨肉瘤和尤因肉瘤。
6.治疗
(1)抗生素治疗
疑有骨髓炎应立即开始足量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会有以下四种结果:
X线平片改变前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失,说明炎症在骨脓肿形成以前得到了控制。
X线平片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失,说明骨脓肿已被控制有被吸收的可能。
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症状加剧,说明抗生素不能消灭骨脓肿,需要手术引流。
全身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说明致病菌耐药、脓肿形成或有迁徙型脓肿。
(2)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引流和防止急性骨髓炎转化为慢性骨髓炎。
手术时机:尽早,最好在抗生素应用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症状时。
手术方式: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严禁探针探查髓腔。
伤口处理:若脓液比较多,行闭式灌洗引流;脓液比较少,行单纯闭式引流;伤口不缝合,填充碘仿纱布,5~10天后行延迟缝合。
(3)辅助治疗
高热时给予降温、补液、补热量,有贫血应给予输血以提高抵抗力。
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和病理性骨折如果包壳不够坚固,可上管型石膏2~3个月,石膏开洞换药。
二、化脓性关节炎
1.病因
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等等。致病途径有血源性传播、直接蔓延、开放性关节损伤、医源性感染。
2.病理
(1)浆液渗出期
细菌进入关节,滑膜充血水肿,有白细胞浸润和浆液渗出。
(2)浆液纤维素渗出期
病变继续发展,渗出物变浑浊,数量增多,细胞也增加。
(3)脓性渗出期
炎症侵犯软骨下骨质,滑膜和关节软骨都已破坏,关节周围有蜂窝织炎。
3.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起病急骤,寒颤高热,高达39摄氏度,谵妄昏迷,小儿多见。
(2)局部症状
浅表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处于半屈曲位,以减轻疼痛;深部关节红、肿、热、痛不明显,往往处于屈曲、外旋、外展位。
(3)浮髌试验
关节腔内积液于膝部最为明显,可见髌上囊隆起,浮髌试验阳性。
4.临床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关节液肉眼观浆液性、纤维蛋白性、脓性,镜检见多量脓细胞,寒战期抽血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2)X线
早起见软组织肿胀,侧位片可见髌上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骨骼改变的第一个征象为骨质疏松,接着有关节腔隙变窄,虫蚀状骨质破坏等。X线表现出现比较晚,不能作为早期诊断。
5.诊断
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一般可作出诊断,X线出现比较晚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关节穿刺和关节液检查对于早期诊断有价值。
6.治疗
(1)早期足量全身性使用抗生素,原则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2)关节腔内注射抗生素:每天一次关节穿刺、抽液并注入抗生素,若抽出液逐渐变清,说明治疗有效,若抽出液变得更加浑浊说明治疗无效,应改为灌洗或切开引流。
(3)经关节镜治疗:关节镜下反复冲洗关节腔,并留置敏感抗生素,比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小、粘连少、可多次手术。
(4)关节腔持续性灌洗:适合于浅表大关节,如膝部。
(5)关节切开引流:适合于深部大关节,如髋关节。
(6)持续性被动活动:防止粘连,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
三、慢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
1.病因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能控制,反复发作演变的结局。顽固难治,数十年不能痊愈。
2.病理
(1)死骨形成,较大死骨吸收缓慢。
(2)周围不断形成新骨形成骨壳。
(3)骨壳通常有几个孔道,经其排出死骨及脓液。
(4)软组织毁损严重形成瘢痕,表面皮肤极易破损,窦道经久不愈。
3.临床表现
病变进入慢性期,病程迁延不愈,病变不活动可以没有症状,也可有局部肿胀,表面粗糙,肢体变粗及变形。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复发时可以有急性发作,由于炎症反复的发作,可以造成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或僵硬。
4.影像学变化
X线平片显示虫蛀样破坏和骨质疏松,完全孤立的死骨及大量较致密的新生骨。骨膜反应为层状,部分呈三角形,状如骨肿瘤。CT显示脓腔和小型死骨。
5.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有经窦道排出死骨情况时更易诊断。X线可以证实有无死骨。骨质浓白难以显示死骨者可CT检查。
6.治疗
(1)手术指征
有死骨形成,有无效腔及窦道流脓者均应手术治疗。
(2)手术禁忌症
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不宜做病灶清除,应抗生素治疗为主,积脓时切开引流。
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形成不充分者,过早取出大块死骨会造成长段骨缺损,该类病例应包壳生成后再手术。
(3)手术方法
清除死骨、消灭死腔、伤口闭合、清除肉芽组织。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西综题库App。
医学生考研「医学考研路上,你不孤单」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app
dxy.告别白癜风北京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