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指标异常,小心类风湿关节炎损伤内脏
2024/5/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病程绵长,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除了导致关节部位的疼痛和肿胀,还可能导致关节破坏,甚至残疾。
然而,残疾并非类风湿关节炎最可怕的地方。一些病程长或病情失控的患者,还会出现心、肺、肾、胃肠、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眼部等重要器官的受累,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
如何能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损伤内脏,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呢?以下5项指标,有助于做出判断。
(一)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约为70%~90%,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一项重要指标。
类风湿因子多高为阳性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W,类风湿因子的标准值上限(ULN)为25IU/ml(具体值以当地实际为准),由此得出:
类风湿因子≤ULN为阴性;
类风湿因子>ULN,≤ULN为滴度阳性;
类风湿因子>ULN为高滴度阳性。
一般来说,类风湿因子的测量数值越高,临床意义越大,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就越高。临床检测类风湿因子以检测IgM为主,高滴度的IGM类风湿因子,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进展和预后不良有关,往往意味着患者更容易发生骨破坏和关节外表现,要警惕内脏损伤!
(二)HLA-DR4阳性遗传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的50%~60%。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目前已确定有多个基因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均与免疫调节相关。
其中,HLA-DR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最强。HLA-DR1和HLA-DR4均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只有HLA-DR4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表现相关。因此,HLA-DR4阳性者更需要警惕内脏损伤。
(三)抗CCP抗体阳性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是抗角蛋白抗体谱中的一员,其他还包括抗核周因子(APF)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AFA)抗体。
抗CCP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达到了96%,敏感性达到76%,因此,不典型关节痛而未达到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如果抗CCP阳性,年内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高达90%。
此外,高滴度抗CCP抗体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更容易发生骨破坏,合并心血管疾病、肺间质病变等关节外表现,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不良因素。
(四)嗜酸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0.45)×/L(~/mm),临床上与多种疾病相关。而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嗜酸粒细胞增多通常反映疾病的活动度。
类风湿关节炎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者,除了要小心严重的关节畸形外,还容易发生类风湿血管炎、胸膜炎、皮下结节等关节外病变。
(五)血小板计数增多当类风湿关节炎处于活动期时,可出现血小板计数增多。
这是因为,血小板是炎症过程与免疫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过程中,容易衍生出大量的炎性细胞以及以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首的可诱发骨质破坏的细胞因子,血小板计数水平升高亦与此类细胞因子的激活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可导致滑膜免疫反应和炎性破坏。
因此,血小板计数是反映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发现血小板计数升高,要谨防其诱发类风湿活动度升高及产生相关脏器危害,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等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内脏损害危害是极大的,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与寿命。有资料表明,有关节外表现,即有内脏受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病死率比无关节外表现的患者高一倍。为此,请务必做好定期复诊,一旦出现任何不适,要及时就医或与专科医生沟通,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