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乳腺良性肿瘤的MR诊断
2020-7-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以下内容根据:医院郭赞央老师日常读书笔记整理而成,图片来源书内截图或网络,特此声明
一、乳腺纤维瘤临床与病理
由乳腺纤维组织和腺管两种成分增生共同构成,组织学可表现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也可表现为纤维组织为主要成分。临床多无症状,少数可轻微疼痛,在月经期明显。触诊多为类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质地韧,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
MR特点
T1WI肿瘤多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边界清晰,圆形或分叶状。T2WI上依细胞含纤维及水含量不同而表现不同。约64%内可见胶原纤维形成的分隔,在T2WI呈低或中等信号,此征象为纤维瘤较特征性表现。动态增强MR,大多数为缓慢渐进性均匀强化,由中心向外周扩散的离心样强化。
讨论
纤维腺瘤较特征性表现为在T2WI上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分隔,动态增强呈渐进性强化,强化方式为由中心向外周扩散的离心样强化趋势, ADC图无明显减低。少数可快速显著强化,乳腺癌难鉴别,应结合病变形态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减少误诊。
鉴别诊断
乳腺癌: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形态学多表现的不规则,边缘呈蟹足状,MR动态增强趋于快速明显且快速减低即呈流出型,强化方式有由边缘向中心渗透呈向心样强化趋势,ADC值减低。
脂肪瘤:在T1WI、T2WI上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呈的低信号,内常有纤细的纤维分隔,而无正常的导管、腺体和血管结构,周围有较纤细而致密的包膜。
错构瘤:乳腺正常腺体排列异常而形成,少见,大多由脂肪组织组成。影像为肿瘤内呈混杂信号,具有明显的边界。
积乳囊肿:少见,由泌乳期乳导管阻塞、乳汁淤积形成。MR信号根据时间及内容物不同而不用。除影像表现外,临床病史很重要。
二、乳腺大导管乳头状瘤临床与病理
是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突入导管内并呈乳头样生长而形成。常见于经产妇,40-50多见,主要症状为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约2/3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腺中部或乳晕附近。
MR特点
发生部位多在乳腺大导管,T1WI多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上呈较高信号,边界规则。
增强:纤维成分多、硬化性的乳头状瘤无明显强化,而细胞成分多、非硬化性的可有明显强化。动态增强MR,大多为流出型,DWI上ADC值较低,类似恶性肿瘤,但早期强化率常较乳腺癌低。
鉴别诊断
典型的乳腺导管乳头状瘤由于其临床表现(乳头溢液)、病变发生部位及在乳腺导管造影的特征表现,其与其他良性肿瘤鉴别不难。乳腺导管乳头状瘤在MR形态学上多呈良性,但动态增强后病变时间信号曲线有时可呈流出型,与乳腺癌相似,单靠曲线类型两者鉴别困难。
三、乳腺脂肪瘤临床与病理
中年女性多见,一般无症状,触诊时柔软、光滑,可活动的肿块,间隙清晰。大体病理上脂肪瘤与正常脂肪组织类似,但色泽更黄,周围有纤细的完整包膜。镜下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
MR特点
通常X线能够作出诊断,不需行MR检查。在T1WI和T2WI呈高信号,在脂肪抑制上呈低信号,内部可有分隔,呈分叶状。增强后无强化。
讨论
脂肪瘤的诊断要点是肿瘤内为脂肪组织信号特征,周围围以较纤细的包膜,其内可见纤维的纤维分隔,根据此特征可明确作出脂肪瘤诊断。
4、鉴别诊断
错构瘤:脂肪瘤不含纤维腺样组织,在高信号的脂肪组织内常可见纤维的纤维分隔,而错构
瘤表现特点为混杂信号,其内包括脂肪组织及纤维腺样组织。
积乳囊肿:发生在哺乳期,脂肪瘤见于中老年,周围有纤细而致密包膜,形态可为分叶状,而积乳囊肿为圆形且囊壁较厚,积乳囊肿强化后壁有强化,而脂肪瘤的壁则无强化。
四、乳腺错构瘤临床与病理
为正常的乳腺组织异常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少见的瘤样病变,并非肿瘤。多为症状,触诊软硬不一,呈圆形,活动可,无皮肤受累。病理主要有脂肪组织组成,脂肪成分可占80%,混杂不同比例的腺体和纤维组织。
MR特点
圆形,有包膜,界限清楚。脂肪为主,在T1WI和T2WI呈高信号,其中可见低或等信号;腺体和纤维组织为主,信号强度低,其中可见低或等信号,其中可见高信号。
讨论
错构瘤的影像表现特点呈混杂信号,其他包括脂肪组织及纤维腺样组织,且多以脂肪为主,有明确的边界,据此特征可做出乳腺错构瘤的诊断。
4、鉴别诊断
脂肪瘤:脂肪瘤不含纤维腺样组织,在高信号的脂肪组织内常可见纤细的纤维分隔,
乳腺纤维瘤:特征表现为T2WI上低信号分隔,增强呈流入型,呈离心强化,ADC值不低。
往期精彩回顾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